-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國際漢學-第二十六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775284
- 條形碼:9787534775284 ; 978-7-5347-752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漢學-第二十六輯 本書特色
國際漢學第二十六輯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漢學研究中心組織國內外漢學研究成果《國際漢學》第26輯,共有共有漢學一家言、漢學家訪談錄、漢學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等11個欄目,國內外漢學家、學者論文28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當今漢學研究的*新成果。
國際漢學-第二十六輯 內容簡介
漢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漢學史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漢學是中國人反觀自身文化的一面鏡子。 《國際漢學》在日益商業化的中國堅守著自己的學術陣地和學術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輯篇篇華章。《國際漢學》的存在與堅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術界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期待,對3000年未有之變局形勢下中國文化重建的信心。 相關推薦: 《國際漢學.第二十五輯》(龍伯格的《漢字的傳統歷史:17世紀耶穌會士手稿》,康士林的《曾德昭與英國前漢學文本(大中國志)》,李文潮的《龍華民及其<論中國宗教的幾個問題>》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譯文、好論文) 《國際漢學.第二十四輯》(許多文章在國內學術期刊中為獨有的,同時本期還刊出美國漢學家史景遷、德國漢學家郎宓謝、澳大利亞漢學家費子智訪談及研究文章) 《國際漢學.第二十三輯》(海外漢學與漢學家研究,法國日本德國俄國漢學研究探索,書中既有傳教士漢學與中西文化交流,又有跨文化研究與比較哲學、宗教研究) 《國際漢學.第22輯》(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中心組稿,職稱評審中等同于核心期刊,國內關于漢學研究相當有地位的學術性著作) 《國際漢學.第21輯》(紀念利瑪竇逝世400周年專欄,一部視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專著,重點分析了耶穌會士依此策略撰寫的有關中國語言、歷史、文化的幾部代表性著作) 《國際漢學.第20輯》(漢學,中西文化交流橋梁,本輯中一些極為重要的漢學基本文獻的翻譯文章都是首次在中文學術界刊出,文獻和研究價值極高) 《國際漢學.第19輯》(《張誠書信選譯》、《<中國話本小說集>前言》都是首次在中文學術界發表,傳教士漢學研究也是本刊特色之一,所刊登德國著名傳教學家柯藍妮和社科院宗教所長卓新平文章都值得細細品讀) 《國際漢學.第18輯》(國際漢學張西平主編 西方漢學文獻 傳教士漢學研究 漢學史研究 國外漢學研究 漢學書評 傳教士 美國漢學 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 《國際漢學.第17輯》(國際漢學張西平主編 紀念齊赫文斯基 普實克 漢學家田仲 約翰·韋伯漢語觀初論 中西文化交流史 德國漢學新書) 《國際漢學.第16輯》(西方傳教士與中國現代文學、從《黃侃日記》看黃侃先生與海外漢學界之交游、切爾卡斯基與俄國漢學、孟列夫——圣彼得堡古典漢學時代的代表,馬禮遜、米憐、麥都思、《紅樓夢》德文譯本研究綜述) 《國際漢學.第15輯》(花之安到衛禮賢、高利克訪談錄、米列斯庫、托馬斯卡萊爾對儒家政治的采擷和利用、衛匡國的《中國文法》、高本漢及其漢學名著《中國音韻學研究》、內山知也的隋唐小說研究……) 《國際漢學.第14輯》(國際漢學任繼愈 傳教士漢學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研究 中國宗教、思想與民俗研究 利瑪竇 耶穌會士 ) 《國際漢學.第13輯》(b.c.米亞斯尼科夫小傳、馬西尼訪談錄、馬若瑟對儒家經典的過度詮釋、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義、“懷柔遠夷”話語中明代漢、藏政治與文化關系、淺析巴拉第卡法羅夫《元朝秘史》的譯注……) 《國際漢學.第12輯》(巴斯蒂教授訪談錄、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化、何大化——一位被歷史遺忘的耶穌會歷史學家、王爾德對道家思想的心儀與認同馮至與歌德的《浮士德》——從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倫、珍貴的俄中關系檔案史料) 《國際漢學.第11輯》(國際漢學任繼愈 漢學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 向國內學術界介紹世界各地漢學研究的歷史、成果和*新進展 拓寬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視域) 《國際漢學.第10輯》(講述了捷克漢學家、藏學家高馬士訪談錄、艾田蒲和他的《中國之歐洲》、廣州葡囚書簡、美國傳教士盧公明眼中的清末科舉、墨子刻的儒學觀、史懷哲關于中國思想和儒家倫理的論述等)
國際漢學-第二十六輯 目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追憶恩師朱政惠教授
漢學一家言
論漢學研究的闡釋學意義
學術訪談錄
中西文學闡釋學的對話及現狀——與張隆溪教授的訪談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盧龍光教授采訪記
漢學文獻研究
《碑記贈言合刻》版本篇目互校
適應與改變:英國浸禮會來華后的本色化歷程探微
《漢語札記》英譯本研究
漢學家專頁
耶穌會士與北京的數學科學
中國文化經典在海外
首部《四書》英譯本成書過程芻議
《三國演義》在泰國的本土化及其重要價值
夫子徂西初記——《孟子》在西方的早期接受
英語世界蘇軾研究綜述
……
國際漢學-第二十六輯 作者簡介
張西平,1983年畢業于解放軍政治學院,1989年獲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學碩士學位,曾先后在國防大學和北京圖書館任教與工作,1996年調入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任教,1999年聘任教授。現任國際交流學院副院長兼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歷史和階級意識》(譯著)、《社會存在的本體論》、《歷史哲學的重建》、《中國和歐洲早期宗教哲學交流史》等。于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張西平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國際交流學院副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