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看穿建筑形式里的詭-比較建筑學的可能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50625
- 條形碼:9787108050625 ; 978-7-108-05062-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看穿建筑形式里的詭-比較建筑學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磚材的使用,包含著荷蘭建筑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中所經歷的爭辯、質疑與堅守;猶太隔離區與猶太會堂,呈現的是猶太人在離散歷史中的自我認同,以及從壓抑到解放的過程;中國泉州的蔥形拱式,很有可能是印度莫臥兒帝國漂洋過海的文化移植;德國特里爾的城市結構,可以說是羅馬帝國的復制……從傳統與現代的虛構藩籬、精神與意念的認同、形式的移植與復制,結合人、建筑與心靈建構來做分析,這本書提供的是另一種不同的建筑風景與思考方式
看穿建筑形式里的詭-比較建筑學的可能性 內容簡介
建筑,是一種空間的語言,更是人與空間的交流方式。作者以諸多建筑實例為主角,從“比較建筑學”的角度出發,進行跨區域與跨文化的多元對話,展現了一系列的思索與發現。
看穿建筑形式里的詭-比較建筑學的可能性 目錄
i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虛構藩籬
一 揮之不去的傳統——磚在荷蘭建筑發展中的角色
二 前現代中的現代——印度齋浦爾的簡塔·曼塔天文臺建筑群
ii 建筑與認同
三 精英的自白——建筑語法中的建筑細部
四 離散歷史中的自我認同——歐洲的猶太人、猶太隔離區與猶太會堂
iii 形式的移植與復制
五 漂洋過海的形式移植——中國泉州街屋的印度莫臥兒拱式
六 在北方復制羅馬——德國特里爾的城市空間與建筑
iv 建筑與宇宙實相
七 相同的實相,不同的再現——漢人儀式空間中的“左尊右卑”與印度儀式空間中的“順時針繞行”
八 由神廟變教堂——歐洲城市中心的神圣性延續
后記
看穿建筑形式里的詭-比較建筑學的可能性 節選
在北方復制羅馬——德國特里爾的城市空間與建筑
早在羅馬帝國形成前的羅馬共和時代(Roman Republic),羅馬人即開始借其軍事力量向外擴張。進入帝國時代后,擴張之舉未見停歇,2、3世紀時,羅馬的版圖除了意大利本土之外,更涵蓋東至西亞、南至北非、西至西班牙、西北至不列顛、北至萊茵河畔的土地。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羅馬人設置了許多行省以及殖民城市,如位于今日法國的阿爾勒(Arles)、德國的科隆與桑騰(Xanten),這些城市都曾經擁有與帝國首都羅馬相仿的都市元素。
位于德國莫塞河畔、素有“北方羅馬”之稱的特里爾(Trier),至今仍保有大量羅馬時代的遺跡,如城門、長方形會堂(basilica)、競技場(amphitheater)、橋梁以及浴場等。經過考古挖掘,城內更發現了羅馬時代的宮殿、廣場(forum)、跑馬場(circus)以及眾多的神廟。整個特里爾城就像是一個羅馬城的復制品。
……
看穿建筑形式里的詭-比較建筑學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黃恩宇:建筑師,畢業于成大建筑系(1995),曾任職建筑師事務所(1999—2004),是臺北科技大學設計講師(2001—2004)、《臺灣建筑報導雜志》專欄作者(2002—2008),現為荷蘭萊頓大學藝術史系比較世界建筑學博士候選人。著有The global Built Environment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 Why and How Architecture should be Subject of Worldwide Comparison(與Aart Mekking、Eric Roose及Elena Paskaleva合著,2009年6月由阿姆斯特丹大學出版社出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