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三網融合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8093520
- 條形碼:9787118093520 ; 978-7-118-0935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網融合技術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涵蓋了三網融合技術的技術基礎、網絡構建方案、*新技術及工程實際應用。在對數字通信理論及技術介紹基礎上,闡述了tcp/ip與網絡互聯、電信通信網和數據業務網以及數字有線電視網等基礎核心技術、骨干網建設方案和接入網實現技術、新技術iptv和voip理論與應用。同時給出了三網融合典型建設方案與工程實例。
三網融合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涵蓋了三網融合技術的技術基礎、網絡構建方案、*新技術及工程實際應用。在對數字通信理論及技術介紹基礎上,闡述了TCP/IP與網絡互聯、電信通信網和數據業務網以及數字有線電視網等基礎核心技術、骨干網建設方案和接入網實現技術、新技術IPTV和VOIP理論與應用。同時給出了三網融合典型建設方案與工程實例。
三網融合技術 目錄
1.1 三網融合的概念與意義
1.2 三網融合的技術背景與業務基礎
1.2.1 電信網
1.2.2 廣播電視網
1.2.3 計算機網絡
1.3 三網融合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1.3.1 三網融合的全球發展現狀
1.3.2 我國三網融合的發展現狀與進展
1.4 三網融合的目標和發展策略
第2章 數據通信理論基礎
2.1 數據通信概述
2.1.1 數據與數據信號
2.1.2 數據通信的概念
2.2 數據傳輸方式
2.2.1 基帶傳輸與頻帶傳輸
2.2.2 串行傳輸與并行傳輸
2.2.3 異步傳輸與同步傳輸
2.2.4 單工、半雙工和全雙工數據傳輸
2.3 數據通信傳輸信道
2.3.1 信道類型及其特征
2.3.2 數據傳輸媒質
2.3.3 傳輸損耗
2.3.4 信道容量
2.4 數據編碼技術與多路復用技術
2.4.1 數據編碼技術
2.4.2 頻分多路復用(fdm)
2.4.3 時分多路復用(tdm)
2.4.4 碼分多址復用(cdma)
2.4.5 波分多路復用(wdma)
2.5 數據信號的差錯控制
2.5.1 差錯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2.5.2 簡單的差錯控制編碼
2.5.3 漢明碼及線性分組碼
2.5.4 循環碼
2.6 數據通信系統的主要性能指標
2.6.1 有效性指標
2.6.2 可靠性指標
第3章 internet與ip通信
3.1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3.1.1 分組交換技術
3.1.2 網絡協議與分層
3.1.3 osi參考模型
3.1.4 tcp/ip參考模型與協議集
3.2 網際協議ip
3.2.1 ip分組格式
3.2.2 ip地址
3.2.3 ip分組轉發流程
3.2.4 劃分子網和構造超網
3.3 internet的路由選擇協議
3.3.1 internet路由選擇協議概述
3.3.2 rip協議
3.3.3 ospf協議
3.4 tcp與udp協議
3.4.1 運輸層協議概述
3.4.2 tcp協議
3.4.3 udp協議
3.5 網絡地址轉換nat
3.6 ipv6
3.6.1 ipv6分組格式
3.6.2 ipv6的擴展首部
3.6.3 ipv6的地址空間
3.7 下一代網絡(ngn)
3.7.1 ngn概述
3.7.2 ngn體系結構
3.7.3 ngn中的網關
3.7.4 軟交換技術
第4章 三網融合下的承載網
4.1 數據傳送網
4.1.1 atm網
4.1.2 數據數字網
4.1.3 幀中繼網
4.2 同步數字系列
4.2.1 sdh概念和特點
4.2.2 sdh幀結構
4.2.3 sdh同步復用和映射原理
4.2.4 sdh自愈網
4.3 基于sdh的mstp
4.3.1 mstp概念及特點
4.3.2 mstp的發展過程
4.3.3 mstp的功能模型和實現
4.4 ason
4.4.1 ason概念及特點
4.4.2 ason的體系結構
4.4.3 ason控制平面的關鍵技術
4.4.4 ason生存性策略
4.5 衛星通信系統
4.5.1 衛星通信概述
4.5.2 衛星通信網
4.5.3 衛星通信業務
4.6 先進的光傳送技術
4.6.1 wdm系統
4.6.2 otn技術
4.6.3 分組傳送網
4.7 三網融合對承載網的要求
4.7.1 承載網的ip化
4.7.2 承載網的寬帶化
4.7.3 多業務承載
4.7.4 iptv對承載網絡的要求
第5章 三網融合下的接入網絡
5.1 接入網概述
5.1.1 接入網的基本概念
5.1.2 接入網的分類
5.1.3 接入網的主要特點
5.2 普通modem接人技術
5.3 xdsl接人技術
5.3.1 dsl接入技術
5.3.2 hdsl接入技術
5.3.3 adsl接入技術
5.3.4 vdsl接入技術
5.4 以太網接人技術
5.4.1 以太網簡介
5.4.2 ieee 802.3標準
5.4.3 csma/cd協議
5.4.4 千兆以太網技術
5.4.5 vlan技術簡介
5.4.6 基于vlan的以太網接入技術
5.5 電纜調制解調接人技術
5.5.1 cable modem的系統構成
5.5.2 cable modem工作原理
5.5.3 cable modem的分類
5.5.4 cable modem典型產品介紹
5.6 無源光纖接入技術
5.6.1 pon技術簡介
5.6.2 以太無源光網絡epon
5.6.3 gpon
5.7 無線局域網接入
5.7.1 ieee 802.11系列標準
5.7.2 ieee 802.11標準的組成及組網結構
5.7.3 ieee 802.11物理層規范
5.7.4 ieee 802.11 mac層規范
第6章 三網融合下的業務平臺融合
6.1 廣播電視網業務平臺
6.1.1 數字廣播電視簡介
6.1.2 數字廣播電視的組成
6.1.3 ngb
6.2 pstn業務平臺
6.2.1 pstn概述
6.2.2 pstn網絡結構
6.2.3 pstn編碼計劃
6.2.4 pstn信令
6.3 移動通信業務平臺
6.3.1 2g通信系統
6.3.2 3g通信系統
6.3.3 4g通信系統
6.4 三網融合的統一業務平臺——ims
6.4.1 ims概述
6.4.2 ims關鍵技術
6.4.3 ims的工作過程
6.4.4 ims安全
第7章 三網融合的典型業務——iptv
7.1 iptv概述
7.1.1 iptv基本概念
7.1.2 iptv業務介紹
7.1.3 iptv系統架構
7.1.4 iptv業務在國內外的發展和應用現狀
7.2 iptv視頻編解碼技術
7.2.1 視頻編解碼器工作原理
7.2.2 預測編碼
7.2.3 變換編碼與量化
7.2.4 熵編碼
7.3 流媒體技術
7.3.1 流媒體技術簡介
7.3.2 流媒體數據的傳輸
7.3.3 流媒體傳輸工作流程
7.4 組播技術
7.4.1 組播技術簡介
7.4.2 實現組播的網絡協議
7.5 iptv媒體層
7.5.1 iptv的節目內容
7.5.2 iptv媒體內容的儲存
7.5.3 iptv媒體內容的分發管理
7.6 iptv業務管理平臺
7.6.1 iptv業務管理平臺概述
7.6.2 用戶管理功能
7.6.3 認證鑒權功能
7.6.4 媒體資產管理功能
7.6.5 計費賬務系統
7.6.6 統計分析功能
7.6.7 網絡管理功能
7.7 iptv機頂盒技術
7.7.1 iptv機頂盒的業務及功能要求
7.7.2 iptv機頂盒的架構
參考文獻
三網融合技術 作者簡介
付沖,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通信與信息系統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多媒體信息安全、下一代互聯網及醫學圖像處理等。 任彥斌,東北大學副編審,自控系任教5年,國家學術期刊《控制與決策》創刊時調任編輯,策劃、申報《三網融合技術》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項目,為項目負責人。編輯的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專著,獲省優秀圖書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等獎、暢銷書獎各兩項;策劃立項“十二五”省重點圖書四種,其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為第一作者;執筆《東北大學校志》(1版)自控系沿革等篇章;發表論文10篇:完成冶金部和伊敏、鐵法煤礦MIS課題,通過部級鑒定。先后獲省部級獎9項。作為第二作者,編著“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1部;作為第一作者,撰寫省立項圖書3部,新華書店發行3萬冊。 夏泳,國網遼寧省電力公司本溪供電公司高工,副總工程師,從事信息通信、電網智能巡檢等方向研究多年。作為主要起草人編寫的電力行業標準(DL廠r359—2010)由國家能源局發布、實施:獲省部級獎兩項:作為第二作者,出版專著1部(CIP201 4259401);編著“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1部(第三作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7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