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民族精神:人民的精神家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668268
- 條形碼:9787531668268 ; 978-7-5316-6826-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族精神:人民的精神家園 本書特色
精神家園是什么?仔細琢磨一下,發現其實很難對其全面準確地界定。但讀過本書,能夠厘清下面的幾個層面關系,也便不難理解精神家園的概念。 ★ 1.我們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相應的生態家園感。 ★ 2.傳統文化以及在其熏陶下形成的文化認同感。 ★ 3.家庭、親友關系及親情歸屬感。 ★ 4.人的自我價值取向與自我成就感。 ★ 5.社會的經濟模式和分配體系及其相應的安居樂感。 ★ 6.國家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及其認同感。 精神家園的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戰略性工程。我們的民族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又有如此多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有偉大時代的實踐探索,擁有建設精神家園的土壤、環境等堅實基礎。
民族精神:人民的精神家園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五章, 主要介紹了民族精神的內涵、特征、功能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演進、發展、實現路徑等。
民族精神:人民的精神家園 目錄
緒論:弘揚民族精神,構建精神家園
**章民族精神:精神家園的內核
**節民族精神概述
第二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核心
第三節精神家園的內涵與外延
第二章民族精神:內涵、特征與功能
**節民族精神的內涵
第二節民族精神的特征
第三節民族精神的功能
第四節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及其表現
第三章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演進
**節尋根探源:中華民族精神的生成
第二節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精神生成和發展的文化血脈
第三節鳳凰涅槃:中華民族精神的浴火重生
第四章挑戰與機遇:中華民族精神的當代發展與實現路徑
**節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契機
第二節當代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態
第三節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
第五章民族精神的融通與人類精神家園
**節民族精神與人類文明的興衰
第二節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精神及其精神家園建設的價值
第三節中華民族精神及其精神家園建設
第四節民族精神的融通與人類精神家園的構筑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民族精神:人民的精神家園 節選
當今人類發展正邁向后現代,東西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規則、一元與多元價值觀等的碰撞,使得人們的欲望從深深的壓抑中解放出來,既煥發出活力,又潛藏著危機,人們既感覺歡欣鼓舞,又感覺無所適從。社會從一元的封閉狀態走向多元與開放,絕大多數已經習慣于被支配的人們,突然要面臨眾多價值觀念相互沖突的狀態,很容易感到恐懼、茫然、不知所措,因而熱切企盼著精神家園的回歸,以給靈魂一個安頓之所。 綜觀當今時代人類思想精神所涉及的主要問題,均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們發現人類文明的目光不僅僅滿足于關注經濟、科技的發展,這種目光正慢慢轉向人類個體生命的發展,關注深層次統攝人的全部生命活動的思想文化及其生命精神。當代人類已經逐漸認識到應該重視人的生命精神,并且開始追求把個人的生活與行動置于民族生命精神之中,于是乎,那些曾被失落的生命精神重新獲得了應有的尊嚴,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再是漂浮無根,在自覺的思想觀念與時代精神中,人的生命精神已開始回歸生命本性,人的精神家園也正在復興。這一切意味著我們應該關注個體生命與民族精神的關系,以此來認識與理解民族精神以及精神家園!皞體生命與民族精神的實質是以人類生命的創造本性為基礎的,對生命精神的本性與生成的認識,其目的不在于求得對精神家園的本質做出確定性的某些規定,而是要對精神家園的生命本性及其生命精神的意義有所悟覺!边@樣的悟覺及其方式是抽象的,不確定的。因為人的生命、文化與精神本身就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因此,對于個體生命與民族精神的認識與理解,重點就在于把握生命與生命精神的生成性、意義性的領悟。這是認識與理解個體生命與民族精神根本的思想方式與方向。 從上文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得知,一個民族的精神是個人生命的抽象,一個民族的意志是個體生命在行動中的集中表現。任何精神都是單個人的生命狀態在生命過程中的表現,每個人只有把自己對民族精神的渴望化作生命的骨肉、融于血液之中,我們的民族才能有時代精神,才能集中提煉出民族的靈魂。因而,對于個體生命來說,民族精神具有以下幾點功能:首先,人的價值實現。每個人來到世間,追求其自身的完善或素質的提高是生命活動本質的內在要求。然而,人的發展不能從孤立的個體生命活動的視角來尋找答案,因為人的自由和發展的源泉與標準并不產生于人的主觀方面,而是來自客觀的方面,是通過實踐活動創造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用品、生活環境,因此人的需要是社會性的客觀需要,是通過實踐活動不斷產生和實現的,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日益增長的,這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又是由人的社會本質所決定的。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精神在實質上表現為個人與國家或民族間的一種價值關系,表現為一定民族在對待個人利益與國家或民族整體利益之間關系上所持有的根本觀念和態度。盡管民族精神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具有不同的意義內涵,但是它作為處理個人與國家或民族利益關系的價值準則所提出的價值導向則是確定的,即把國家或民族利益擺在首要地位,并且認定個人的價值只能體現在為國家或民族利益而奮斗奉獻的過程中,只有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才能獲得關于個人素質、個人能力、個人品格、個人發展完善標準等諸多涉及人的內在需求問題的合理解答和實現途徑。人的生命本質是在將其個體性需要與社會性需要相統一的過程中逐漸完成和實現的。而從這種意義上看,人的價值的實現,人的素質的提高也就是對個人只能生活在社會中、只能在社會提供的現實基礎上獲得對個體生命活動特殊規定的肯定,因而,個人要依賴社會,需要在社會的實踐中提高能力和素質,需要從社會的實踐中獲得能量!暗窃谌祟悮v史發展過程中,并不存在空洞抽象的社會舞臺和社會關系,在每一個社會歷史形態中,在每一個具體歷史階段中,社會利益、社會關系、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實踐方式都是客觀而現實的。”在原始社會中,原始氏族部落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個體與群體的生存渾然為一,而進入階級社會之后,特別是在國家民族形成之后,人們才得以開始生存在廣泛的社會組織之中,并且形成了“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內”。這種力量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的力量,因此,從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價值關系的角度來講,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價值關系問題一直受到高度關注,而且可以說,在這一問題的把握上集中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獨特的人文情懷。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奉獻于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要求被無數中華兒女所內化而成為個人的自覺行為,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都體現了個人對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自覺維護和強烈民族精神。它們作為人們的共同價值追求,將個人生命同民族國家的生存緊密聯系起來,體現著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構成了人的素質結構的特殊內涵,成了個人追求自我價值的巨大精神動力。 其次,民族精神可以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民族精神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主導其前進方向的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只有努力實現這兩方面的目標,才能真正地體現民族精神的價值。 除此之外,民族精神對人的全面發展所起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通過給人們提供判斷是非、善惡、美丑、真假的標準,使人們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第二,通過對人們進行角色意識的教化,使人們逐步認識到每一個人在特定的社會位置上所應該享受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樹立正確的社會角色意識,從而提高人的素質,克服人性的弱點,促進人性的全面發展。第三,通過先進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的教育,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使人們成為自主、自立、自信、自強的全面發展的人。第四,通過社會群體的教育,強化人們的團結協作意識,促使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傊褡寰窨梢詫γ褡宄蓡T的潛在能力進行深度挖掘,對民族成員的個人素質進行正確的引導,對民族成員全面發展提供精神保證。 如此看來,民族精神是個人生命特有的精神性存在,是內化人類生命*為精致、*為豐富和復雜的意義性存在,這種精神性、意義性的特殊存在充滿了生命的意蘊,它把人類思想文化的寶貴財富內化于人的生命之中,從而獲得了生命精神的意義和價值。例如中國人特有的“家生活”、“家情感”、“家文化”、“家觀念”等觀念就是中華民族生命性、根本性的生存方式與生存意識。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尋根”、“落葉歸根”的生命意蘊之所在。這種把思想文化內化為精神生命的活動,是人類所有創造性活動中*富有生命性的創造,因而民族精神也是*富有生命性的存在。 ……
民族精神:人民的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
歐陽康,1953年生,四川資陽人,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F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文科學報主編,“華中學者領軍崗”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克思主義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政協委員,國際哲學家協會常務理事、亞太地區學生事務協會主席等。 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社會認識論研究。著有《社會認識論導論》《哲學研究方法論》《歐陽康自選集》《對話與反思:當代英美哲學、文化及其他》《大學·文化·人生》等著作,主編《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當代英美哲學地圖》《當代英美著名哲學家學術自述》等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280余篇,10余次獲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主持十余項國家、省部級和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多次出國出境從事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 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9年入選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