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托克托史事叢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502104
- 條形碼:9787555502104 ; 978-7-5555-021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托克托史事叢談 本書特色
《托克托史事叢談》集作者王培義多年的研究成果,對地方志書和自治區有關單位近年出版的有關托克托的文史資料中存在的舛錯給以糾正,缺漏給以補充,對古云中、陽壽、武泉、金河、東受降城、大利、脫脫七座在我國史學界占有重要研究地位的故城及金陵、君子津有關史實進行了校補勘正。此書資料翔實,集學術性、史料性、欣賞實用性于一體,論述依典籍,字句有出處,讀后使人心悅誠服,是史志工作者、文史愛好者值得閱讀的一本好書。其次*重要的是給日后續修地方志書奠定了很好的史料基礎。
托克托史事叢談 內容簡介
《托克托史事叢談》集作者王培義多年的研究成果,對地方志書和自治區有關單位近年出版的有關托克托的文史資料中存在的舛錯給以糾正,缺漏給以補充,對古云中、陽壽、武泉、金河、東受降城、大利、脫脫七座在我國史學界占有重要研究地位的故城及金陵、君子津有關史實進行了校補勘正。《托克托史事叢談》資料翔實,集學術性、史料性、欣賞實用性于一體,論述依典籍,字句有出處,讀后使人心悅誠服,是史志工作者、文史愛好者值得閱讀的一本好書。其次更重要的是給日后續修地方志書奠定了很好的史料基礎。
托克托史事叢談 目錄
云中
云中金陵
君子津
武泉縣
陽壽縣
金河縣
東受降城、振武軍
大利城
托克托城
史條篇
時代交叉
石器時代
戰國
秦
漢
魏晉
南北朝
隋
唐
遼
宋
金
西夏
元
明
清
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勘誤表
拾遺篇
石器時代
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遼金西夏元
明清
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托克托史事叢談 節選
《托克托史事叢談》: 西漢云中郡圖中:三志在“咸陽”處都未畫出;犢和的位置不對,應標到“趙長城”的“趙”字上方;西部都尉與楨陵分離,移往東南方向不在托克托縣范圍內,這是不對的。西部都尉就設在楨陵城,應將西部都尉、沙南移往西北,西部都尉落在楨陵處并為一城,使其在托克托縣范圍內;包薩間的“稒陽”位置三志都不對,應標在包頭西。《新縣志》、《文物志》今包薩間“固陽”處未標識,且《新縣志》寫作“固陽”,應改成“稠陽”;《文物志》在岱海東郡字下方倒寫“棝陽”不對;托克托下方有,而無標識,其實它即陽壽,結果西邊又標識了一個陽壽,太靠西了;沙陵湖與黃河不通,那是荒干水的下游,應畫出連通線;武泉標在托克托縣黑水泉村,是否已確實認定,不知專家是否論證過,取得一致意見。 東漢云中郡圖中:今“固陽”《文物志》標為“桕陽”,不對,應改為“固陽”;包薩間的。《新縣志》標成“固陽”不對,應改作“稠(櫚)陽”,同西漢一樣,此“稠陽”應標在包頭西;東漢已撤銷陽壽縣,《新縣志》、《文物志》在今托克托西北沙陵湖中仍標出“陽壽”,不該;《新縣志》、《文物志》“桐過”處照樣沒有畫;西漢“楨陵”處仍然標“楨陵”,不對,應改為“箕陵”,且三志都將“沙南”標識得靠下了,未與“箕陵”隔河相對,錯開了,也不對,應將“沙南”往西北移。沙陵湖未與黃河相通。 三國、晉、代、盛樂圖中:三志“岱海”、“黃旗海”都未標名;大同平城未畫出;《文物志》“盛樂”有而未標識。 北魏、朔州、云中郡圖中:《新縣志》將包薩間“稠陽”標成“固陽”,不妥,且應移到包頭西;《新縣志》、《文物志》都在郡治“涼城”后缺一“郡”字;也都未標出“白渠水”三字;“薛林山”都寫成“薜林山”;今偏關東的一段長城未劃出;沙陵湖都與黃河不通。《新縣志》朔州、恒州間的X處未標出“參合陘”,其它二志連X都未劃;三志都將美稷旁的“浦水”標成“浦水”,《水經注》載:“咸水出長城西咸谷,東人湳水。滴水又東南,渾波水出西北窮谷,東南流注入滴水。浦水又東逕西河富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東流人于河”。 隋榆林郡、金河縣圖中:三志都將“圁水”標作“囿水”,《漢書》卷28下,地理志8下西河郡師古注日:“圜字本作固,縣在圄水之陰,因以為名也。”《水經注》載:“囤水出上郡白土縣銀谷,東經其縣南。《地理志》日:‘圁水出西,東入河’。”《地圖集》五冊13-14關隴諸郡圖今禿尾河標作“固水”。《綏稿》卷4河流、**冊391頁載:“今按固水於漢出白土縣,在今東勝縣界內,謂為東勝縣之烏蘭木倫河”。《新縣志》、《文物志》的金河都與黃河不通,托克托下方未劃出連通線;《文物志》仍將今固陽標為“棝陽”。 唐云中都護府、東受降城圖中:《文物志》今“固陽”標成“棝陽”,不對;三志達拉特旗有無標識;《新縣志》、《文物志》將紫河即今為渾河標成“澤河”;金河泊與黃河不通;《新縣志》振武軍下方的“京東降城”應是“東受降城”;既然金河縣是在漢陽壽縣位置上建起,三志所標金河的位置應與漢代同一才對,位置有異就不合情理。 宋(遼、金)西京道、東勝州圖中:三志在東勝州下方的大黑河不與黃河相通。 更值得提出的是左下角所標“宋(遼金)西京道、東勝州”的地圖,只是“宋(遼)西京道、東勝州”的圖,并不包含金。金時不稱西京道,而稱西京路,且東勝州的地域也與遼時不同。遼與西夏的國界達今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西南那邊,金與西夏以黃河為界了,原遼時黃河那邊的地盤已被西夏侵占,遼、金與西夏的分界是不同的,故以宋、遼、西夏時的圖代替宋、金、西夏時的圖是不妥的,應再列一“宋(金)西京路東勝州”圖才正確。 ……
托克托史事叢談 作者簡介
王培義,男,漢族,1940年9月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一生從事教育工作,中教歷史高級教師。呼和浩特市勞動模范。多年從事考古文物收藏,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錢幣學會會員,敕勒川文化研究會會員。發表史學文章40余篇,約10萬字。藏品入選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錢幣藏珍》一書。內蒙古托縣五申鎮潤德堂內有“王培義收藏文物陳列”。區內多家新聞媒體曾對其進行過宣傳。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