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088631
- 條形碼:9787201088631 ; 978-7-201-08863-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上.下冊) 本書特色
★ 32開平裝,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德國著名漢學家朗宓榭、費南山教授主編,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憲明審校
★ 收錄來自德國、美國、法國、日本、捷克、挪威以及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學者的25篇論文
★ 本書有助于人們從學術史角度理解西學與傳統融合的艱難歷程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套裝上下冊)》是1999年德國哥廷根大學召開的“晚清西學譯介”國際學術討論會的論文集,收錄來自德國、美國、法國、日本、捷克、挪威以及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學者的25篇論文,主要圍繞晚清時期西學翻譯成漢語這一主題,對于諸多近代學科及其相關術語漢譯名稱的產生、演變和形成過程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這些論文視野宏闊,重視實證,在許多領域填補了目前學術研究的空白。
西學與傳統碰撞,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學界多從中西思想差異的角度來理解這一問題,《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套裝上下冊)》有助于人們從學術史角度理解西學與傳統融合的艱難歷程。
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上.下冊) 內容簡介
本書的論文選自提交“晚清西學譯介”國際學術討論會的論文,主要內容包括:從前近代中國的“格致學”到近代;中國的“科學”;19世紀中國新學領域的社會活動學;日語和漢語中“政治經濟學”術語的形成和發展等。
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上.下冊) 目錄
導論
全球知識的政治學
從前近代中國的“格致學”到近代中國的“科學”
19世紀中國新學領域的社會活動家
日語和漢語中“政治經濟學”術語的形成和發展
漢語“勞動”術語發展史札記
晚清西方軍銜名稱翻譯簡要研究
話語的交界面:語言和媒介
譯者言易也——語言的多樣性和中國古代表示“翻譯”的詞語
通過語言遷移語法:漢語個案
重釋“信、達、雅”:晚清的翻譯問題
官話、白話和國語——20世紀初中國“國語”概念的出現
在中國傳播實用知識:廣州貿易體制時期的信息戰略
轉變文體:LEADING ARTICLE如何變成社論
漢語詞匯的歷時性和共時性變化比較研究
《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下冊)》目錄:
學科的構建
命名物理學:中華帝國晚期近代科學學科的競爭性表述
中華帝國晚期“考古學”及“史前史”概念的接受和考古學的確立
日語地理學術語的形成和傳播
將名稱和實際配對:翻譯和中國邏輯學的發現
中國國際法術語的形成:1847—1903
玻璃潛艇與電子氣球:中國科幻小說中科技詞匯的構詞法
西方沖擊下中國近代音樂理論和術語的演變
心靈和思想領域的知識
翻譯如同擺渡:吳歷(1632—1718)的《三巴集》
中國人對GOD的中文譯名——中國人在《萬國公報》對“圣號問題”的回應
理雅各《中國經典》中的19世紀儒家哲學術語和中國—蘇格蘭匯通
論民國時期西方精神病學“譯”人中國語境
身體衛生與公共母職——民國時期關于生育、胎教和育嬰的措辭
宣揚新“美德”——論晚清時期小學修身教科書中的“愛國”
譯后記
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上.下冊) 節選
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上.下冊) 作者簡介
朗宓榭(Michael Lackner),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先后任瑞士日內瓦大學漢學系代理教授、德國哥廷根大學漢學系教授、日內瓦大學漢學系講座教授、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漢學系講座教授暨系主任。2009年創建了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人文研究院并擔任院長,該人文研究院是德國九大科研基地之一。2013年被推選為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著有《朗宓榭漢學文集》《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
費南山教授,現擔任愛丁堡大學中文系主任,曾就讀于德國海德堡大學,199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博士學位。1988年至1990年間,她曾在中國復旦大學研習、 1995年至1996年間在中國人民大學研習,隨后于1997年遠赴日本東京大學學習。博士畢業后,費南山教授便加入基金研究項目,并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及哥廷根大學中文系任教。2002年任法蘭克福大學初級教授,隨后被調往愛丁堡大學! ≈鞣矫妫M南山教授著有1本有關中國新聞史的專著,并編輯了2本關于跨文化知識在中國晚清時期的傳播及全球媒介對文化身份的影響。此外,她還出版了1本關于當代中國歷史戲劇的書籍,并發表數篇有關當代中國戲劇、文學及傳媒方面的文章,并翻譯了華裔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2本短篇小說。
譯文
李永勝,男,漢族,1956年生,安徽阜南人,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畢業于安徽大學外語系,現任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
審核
王憲明,山東諸城人,1987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濰坊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主任,濰坊學院學術骨干。擔任外國文學、外國作家作品專題研究、莎士比亞研究、紅樓夢研究、中國文化史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