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北部邊疆卷-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四-初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668480
- 條形碼:9787531668480 ; 978-7-5316-684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北部邊疆卷-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四-初編 本書特色
★ “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由《文庫初編:近代稀見邊疆名著點校及解題》與《文庫二編:當代學人邊疆研究名著》兩部分構成; ★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收錄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有較大突破,而且有所創新,填補了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空白; ★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的出版體現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國家意志,起到傳承歷史、服務當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為我國邊疆研究、發展與穩定作出貢獻!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初編·北部邊疆卷】全系精彩圖書: 一、《奉使俄羅斯日記·出塞紀略·從西紀略(外八種)》 二、《西盟會議始末記·偵蒙記·征蒙戰事詳記(外三種)》 三、《口北三廳志》 四、《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 五、《烏里雅蘇臺志略·科布多政務總冊·籌蒙芻議(外五種)》 海報: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北部邊疆卷-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四-初編 內容簡介
《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中的哲里木盟是清代在內札薩克蒙古所設六盟之一,轄四部十旗,分別為科爾沁部左右兩翼六旗,扎賚特部一旗,郭爾羅斯部前后兩旗,杜爾伯特部一旗。本書是由東三省蒙務局調查編寫,具體作者不詳,約成書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冬或三年(1911年)春。該調查報告書是為調查蒙旗現狀,籌擬變通辦法而調查撰寫的,內容可謂相當廣泛。調查報告書的大部分內容來自于實地調查,無論其內容詳略與否,無論其篇幅長短與否,無可非議的是均保存有大量的一手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注:東三省蒙務局,1908年在奉天(今沈陽)成立,蒙務局設督辦一人,首任督辦為朱啟鈐。該局負責統籌東三省所屬哲里木盟十旗蒙務,“規畫三省蒙疆興革”。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北部邊疆卷-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四-初編 目錄
《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點校說明
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
點校后記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北部邊疆卷-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四-初編 節選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初編·北部邊疆卷四: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 附兵制 科爾沁左翼后旗原有例兵九百四十七名,乃國初時會盟于哲里木該旗應派兵數,后即以此為額。光緒間,哲里木全盟增設練兵千名,該旗攤派一百一十四名,故又增設練兵一百一十四名。然皆如內地綠營兵制,輪班供差,徒有兵之名,并無兵之實,直謂之無一兵亦可。該旗開墾*早,設治地方極多,且皆駐札防營,凡村屯又均設團會。故該旗近亦未練有陸軍操法之新兵,所有舊兵軍裝,亦仍用紅布青邊號坎、號裙。于光緒二十五年,在盛京將軍衙門領有漫利夏無煙槍二百桿,此即該旗之軍械也。該旗聰穎子弟極多,半皆識漢字,能漢語。若行征兵之法,該旗現雖無兵,日后所征兵丁,必超出哲里木盟各旗之上。 幅員 科爾沁左翼后旗位置在北緯四十二度五十分偏東六度五十分,一千零二里,當法庫邊門外,東、西二遼河會流于東部入境,由北而南,繞東南出境,故該旗東南部地多膏腴。于嘉慶年間招民墾種,村屯密布,蒙漢雜居,其風俗、人情、官室、車馬、衣服、起居、飲食皆無不與內地相同,蒙漢亦多聯姻婭者。惟西北部多系沙土,地力極薄,草根除盡,浮沙隨風流徙,故耕種亦須隨時易地。浮沙散漫之處,即植樹亦多不生,因風卷沙移,樹根暴露,即生亦未易長養成材也。其沙脈由科爾沁左翼前旗蜿蜒而入,橫穿西北半部,直達東部阿林達拉地方而止。先時札薩克本駐雙和爾山,后移居吉爾嘎朗圖他拉,即今之博多勒噶臺和碩親王府也,在該旗全部之西北中心。昌圖府治在府之東南,距府二百四十里。八面城分防照磨在府之正東略北,距府二百五十里。遼源州治在府東北邊界之間,治內西南街基尚為該旗之地,州治距王府一百五十里。通江廳治在王府正南偏東,距府二百四十里。康乎縣治在王府正南略東,距府一百五十里。又七十里即法庫廳治,廳治距王府二百二十里,邊門適當王府之正南。其交通,東部有日人鐵路,南行赴開原、鐵嶺、奉天、營口、大連。北行赴四平街、公主嶺、長春。水道則上抵三岔河口,俗又呼為三江口,赴遼源、洮南,水程必由之區也。下行則越通江子、三面船、鐵嶺、巨流河、新民府等處,可直達于營口。水陸通便,為蒙地人煙稠密,商務繁盛之冠。雖西北部盡屬沙地,而蒙民皆知稼穡,勤勞農事,王府亦不征收地租,僅蒙民擇地耕種。惟王府周圍四十里不許墾種,以防流沙散漫。附近草坪不特有礙牧養,亦不便往來行人也。全旗四至,東南界吉林伊通邊墻,東北界科爾沁左翼中旗,即達爾漢王旗,北界亦屬達爾漢王旗。其中心分界之處,圖作葛爾忙罕,即《游牧記》所稱北至格爾莽噶特,譯音與書字之略有參差耳。西界科爾沁左翼前旗,即斌圖王旗。南界法庫門暨馬千總臺門一帶邊墻。西南亦界斌圖王旗。東西迤南寬二百二十五里,迤北寬三百五十里,中線寬三百四十里。南北迤東長一百七十里,迤西長三百七十里,極西長九十里。東南至西北斜長五百四十里,西南至東北斜長二百三十五里。統計全旗面積,約十四萬零六百二十五方里之譜。東、南兩部全行開放,有全境十分之五,中間有七十四屯,為達爾漢王旗借地牧養。又十四屯為斌圖王旗借地牧養。其余如阿林他拉一段地土,雖屬蒙民自耕自種,亦屬開放。時各蒙民備價承領,歲照納租,非同他旗蒙民之除留生計地可比。至于西北部沙地,凡勉可耕種者,蒙民無不墾種之,然猶見荒廢之地者。因此一二歲耕種東皋地之精華已盡,后數年又改種南畝,南畝精華竭后,仍復歸種東皋。故隴跡顯然,而播種僅有其半。此亦因地制宜之法也。蒙戶村屯,亦多連續,不似他旗之數十里寂無人煙。 ……
中國邊疆研究文庫-北部邊疆卷-哲里木盟十旗調查報告書-四-初編 作者簡介
忒莫勒,1954年生,男,蒙古族。1982年1月畢業于內蒙古大學歷史系,畢業后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從事內蒙古民族與地方文獻工作至今。研究范圍:近代內蒙古民族與地方文獻研究、近代蒙古族報刊圖書出版印刷史。主要著作:《建國前內蒙古地方報刊考錄》《建國前內蒙古方志考述》等。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 烏云格日勒,1965年生,2000年于內蒙古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內蒙古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內蒙古史學會秘書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內蒙古近現代史、城鎮史、近代社會史。著有《十八至二十世紀初內蒙古城鎮研究》,參與編寫《內蒙古通史綱要》《清朝世宗朝實錄蒙古史史料抄》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