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柒~玖】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285989
- 條形碼:9787802285989 ; 978-7-80228-598-9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柒~玖】 本書特色
文白對照,按朝代分輯,破除閱讀巨著的障礙。 暢銷千年,英雄豪杰縱橫天下的“帝王之書”,名臣良將從政經(jīng)略的“權謀之書”,蕓蕓眾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書”。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清·王鳴盛) 柏楊曰:“中國有兩部書可以和它(《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資治通鑒》,一是《三國演義》。《資治通鑒》因一直封閉在艱深的文言文中,影響不大。” 《資治通鑒:第3輯 西晉 東晉(插圖珍藏版·文白對照全譯)(套裝全3冊)》以流暢典雅的白話譯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輯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閉,走近現(xiàn)代讀者。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柒~玖】 內(nèi)容簡介
《資治通鑒》是我國**部編年體通史。為宋代名臣司馬光主持編寫,將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以來的學者所編纂的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lián)結古今的大編年史。為學史者必讀之著作。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之目的在于“資治”,凡有關國家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敘述詳明。而對無關國計民生的事及人物,如眾多的文人、高隱均不予提及。其記人記事,原則鮮明,為歷代帝王大臣及學人所樂讀。 司馬光所處時代,距今已900余年,當時文言與當下所用的白話文已相去甚遠,故現(xiàn)代人讀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棄的。有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初,由臺灣學者黃錦鉉先生領銜主持,集臺灣各大學27位著名教授之力,歷時3年,將這部大著譯成白話,深受中文世界讀者所喜愛。 司馬光是我國古代史學、文學、政治大家,其識見:才能早有公論;他與當時優(yōu)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隱、薈萃熔鑄,用功極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一高,后人難以企及。故此,譯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鑒》,譯文典雅,緊貼原著,不以“現(xiàn)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fā)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干干凈凈的《資治通鑒》,干干凈凈的司馬君實”。如此以拙御巧,實為明智之舉。 《資治通鑒:第3輯 西晉 東晉(插圖珍藏版·文白對照全譯)(套裝全3冊)》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全書共計800余萬言。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將其分為七輯出版。分輯仍依原書次序,大體以朝代為別。**輯為戰(zhàn)國、秦、西漢(含王莽新);第二輯為東漢、魏(含更始);第三輯為東西晉;第四輯為南北朝;第五輯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亂起);第六輯為安史之亂至唐滅亡;第七輯為五代十國。此分輯純粹是為了排版閱讀方便,不含任何對原作的理解之義。 本輯所記,起于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于東晉恭帝元熙元年(419),講述西晉、東晉,凡155年之史事。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柒~玖】 目錄
卷第八十 晉紀二 晉武帝泰始九年~成寧五年(273~279)
卷第八十一 晉紀三 晉武帝太康元年~九年(280~288)
卷第八十二 晉紀四 晉武帝太康十年~晉惠帝元康八年(289~298)
卷第八十三 晉紀五 晉惠帝元康九年~永康元年(299~300)
卷第八十四 晉紀六 晉惠帝永寧元年~太安元年(301~302)
卷第八十五 晉紀七 晉惠帝太安二年~永興元年(303~304)
卷第八十六 晉紀八 晉惠帝永興二年~晉懷帝永嘉二年(305~308)
卷第八十七 晉紀九 晉懷帝永嘉三年~五年(309~311)
卷第八十八 晉紀十 晉懷帝永嘉六年~晉愍帝建興元年(312~313)
卷第八十九 晉紀十一 晉愍帝建興二年一四年(314~316)
卷第九十 晉紀十二 晉元帝建武元年一大興元年(317~318)
卷第九十一 晉紀十三 晉元帝太興二年一四年(319~321)
卷第九十二 晉紀十四 晉元帝永昌元年~晉明帝太寧元年(322~323)
卷第九十三 晉紀十五 晉明帝太寧二年~晉成帝咸和二年(324~327)
卷第九十四 晉紀十六 晉成帝咸和三年~六年(328~331)
卷第九十五 晉紀十七 晉成帝成和七年~成康三年(332~337)
卷第九十六 晉紀十八 晉成帝咸帝四年~七年(338~341)
卷第九十七 晉紀十九 晉成帝成帝八年~晉穆帝永和三年(342~347)
卷第九十八 晉紀二十 晉穆帝永和四年~六年(348~350)
卷第九十九 晉紀二十一 晉穆帝永和七年~十年(351~354)
卷**百 晉紀二十二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升平三年(355~359)
卷**百○一 晉紀二十三 晉穆帝升平四年~晉海西公太和三年(360~368)
卷**百○二 晉紀二十四 晉海西公太和四年~五年(369~370)
卷**百○三 晉紀二十五 晉簡文帝成安元年~晉孝武帝寧康三年(371~375)
卷**百○四 晉紀二十六 晉孝武帝太元元年~七年(376~382)
卷**百○五 晉紀二十七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九年(383~384)
卷**百○六 晉紀二十八 晉孝武帝太元十年~十一年(385~386)
卷**百○七 晉紀二十九 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十六年(387~391)
卷**百○八 晉紀三十 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二十一年(392~396)
卷**百○九 晉紀三十一 晉安帝隆安元年(397)
卷**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
卷**百一十一 晉紀三十三 晉安帝隆安三年~四年(399~400)
卷**百一十二 晉紀三十四 晉安帝隆安五年~元興元年(401~402)
卷**百一十三 晉紀三十五 晉安帝元興二年~三年(403—404)
卷**百一十四 晉紀三十六 晉安帝義熙元年~四年(405~408)
卷**百一十五 晉紀三十七 晉安帝義熙五年~六年(409~410)
卷**百一十六 晉紀三十八 晉安帝義熙七年~十年(411~414)
卷**百一十七 晉紀三十九 晉安帝義熙十一年~十二年(415~416)
卷**百一十八 晉紀四十 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十四年(417~419)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柒~玖】 節(jié)選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酉,265)是年十二月方受禪改年號為泰始1.春,三月,吳國君主派遣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洪謬和徐紹、孫或一同前來答謝晉國的聘問。徐紹等人到了濡須,有人說徐紹有贊美中國的言詞,吳國君主一怒之下,追了回來,殺了他。2.夏,四月,吳國改年號為甘露。3.五月,魏帝以特優(yōu)的禮儀加封文王,王妃進封為后,世子為太子。4.癸未日(三十日),大赦天下。5.秋,七月,吳國君主逼死了景皇后,將景帝四個兒子遷徙到吳國。不久,又殺了四人中年長的二人。6.八月,辛卯目(初九),文王去世,太子繼承了相國、晉王地位。7.九月,乙未日(九月無此日),大赦天下。8.戊子日(九月無戊子日),派魏國司徒何曾做晉國丞相;癸亥日(十二日),派驃騎將軍司馬望做司徒。9.乙亥日(二十四日),將文王葬在崇陽陵。10.冬,吳國西陵督步闡上表,請求吳國君主把都城遷到武昌,吳國君主聽從這個建議,命令御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堅守建業(yè)。步闡,是步騭的兒子。11.十二月,壬戌日(十三日),魏帝將帝位禪讓給晉國;甲子日(十五日),遷出京城,居住金墉城。太傅司馬孚拜別,握著魏帝的手,流淚嘆息,不能自禁,說:“臣死的時候,仍然是專誠效忠大魏的臣子。”丙寅目(十七日),晉王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泰始。丁卯日(十八日),尊奉魏帝為陳留王,居住鄴宮。對待陳留王優(yōu)厚的禮儀,都是仿效魏國初年,漢把帝位禪讓給魏的舊例。魏氏各王王號都降為侯爵。追尊宣王為宣皇帝,景王為景皇帝,文王為文皇帝;尊奉王太后為皇太后。封皇叔祖司馬孚為安平王,叔父司馬干為平原王,司馬亮為扶風王,司馬伷為東莞王,司馬駿為汝陰王,司馬肜為梁王,司馬倫為瑯邪王,弟弟司馬攸為齊王,司馬鑒為樂安王,司馬機為燕王;又封子侄輩的司徒司馬望等十七人都為王。派石苞做大司馬,鄭沖做太傅,王祥做太保,伺曾做太尉,賈充做車騎將軍,王沈做驃騎將軍;其他文武官員,封官加爵,各有等差。乙亥日(二十六日),派安平王司馬孚做太宰,都督中外各州一切軍務。不久,又派車騎將軍陳騫做大將軍,和司徒義陽王司馬望、司空荀顗,共八公,同一時間,一起設置。皇帝要矯正魏氏孤立的弊端,所以大封皇族,授給職務。又下詔各王都可以自己選擇國中長官,只有衛(wèi)將軍齊王司馬攸不敢,請求君主下令派任。12.下詔廢除禁錮魏氏皇族的命令,廢止部下將領和州郡長官出仕必須羈留親屬作為人質(zhì)的規(guī)定。13.皇帝以為晉承襲了魏國刻薄奢侈的風俗,所以要用仁義節(jié)儉的德性來矯正這種風氣。太常丞許奇,是許允的兒子。皇帝將要在太廟舉行祭祀,朝中議論以為:許奇的父親承受刑罰,因而死去,不應該讓他接近皇帝左右,請求派遣他做地方官。皇帝卻陳述許允往日的名望,稱贊許奇的才能,提升他做祠部郎。執(zhí)事官員上言說駕御牲牛的青絲繩斷了,詔命用青麻繩代替。14.開始設置諫官,派散騎常侍傅玄、皇甫陶做諫官。傅玄,是傅斡的兒子。傅玄以為魏朝末年,士子風氣敗壞,呈上奏章說:“臣下聽說先代君王的治理天下,在朝中能振興教化,在民間能通行清正的言論。近代魏武帝愛好法術,因而天下崇尚刑名的學術;魏文帝仰慕才能通達的人才,因而天下輕視固守節(jié)操的人士。從此以后,國家的綱常不能整治,放浪的狂士滿布朝廷,于是使得天下不再有清正的言論。陛下隆興王業(yè),承受帝位,弘揚堯、舜的教化,只是沒有舉拔清遠有禮的巨子,來敦厚朝野的風化氣節(jié);沒有貶退虛聲鄙陋的人士,來懲治社會的不敬不法,所以臣下還要膽敢進言。”君主贊許并且采納他的進言,命令傅玄擬寫詔書進奏,但是依舊不能改革當時風氣。15.起初,漢征西將軍司馬鈞生豫章太守司馬量,司馬量生潁川太守司馬雋,司馬雋生京兆尹司馬防,司馬防生宣帝。……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柒~玖】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并稱為“史學兩司馬”。自幼嗜學,20歲中進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領銜編纂《資治通鑒》,其時司馬光年47歲。元豐七年(1084),《資治通鑒》完成。元豐八年(1085),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數(shù)月后去世,時年67歲。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山海經(jīng)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