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肆~陸】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289857
- 條形碼:9787802289857 ; 978-7-80228-985-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肆~陸】 本書特色
中文世界首部白話全譯本。臺灣著名學人黃錦鋐主編,臺灣二十七位教授學者合譯。譯文貼近原著,盡得信達雅之要義。譯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鑒》,譯文緊貼原著,逐字逐譯,不以“現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一個“干干凈凈的《資治通鑒》,干干凈凈的司馬君實”。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實為巧辦法。 全書文言加上譯文凡八百萬言,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按朝代分為七輯,陸續推出。 《資治通鑒》之名,眾人皆知,但研讀者比之于《史記》要少很多,考其緣由,一者當數其編年體例,初讀似乎有煩瑣之嫌;二來其洋洋三百萬言,規模遠比五十萬言的《史記》巨大,足以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此二者,細考之實乃《資治通鑒》的過人之處:編年體能將復雜之史實條分縷析,讀之能追根溯源,其源頭、發展、高潮、結局方能一清二楚;《資治通鑒》敘述了1362年的中國歷史,如此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濃縮于三百萬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屬大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對這段歷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將其一一讀來,則只有將時間浪費在市面上大為泛濫的所謂的中國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讀者想要達到什么目的了。 該版本的特點有三:一為譯文考究,此點在出版前言中有詳細說明;二為文白對照,“白話語譯”乃弘揚傳統文化之急需,但斷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對宇宙人生之直觀和對歷史命運之體認上具有簡約精準之美,此為白話文所無法企及。因而“白話語譯”只能是一座橋梁,意在讓現在的讀者能通過這一橋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謂“得魚忘筌”者是也。因而我們在編排形式上,盡量做到文白對照,既能得白話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頁之內上排原文下排白話文,一一對照,使原文和白話文皆能保持閱讀的連貫性。三為全書的分輯安排,編者考慮到大多數讀者可能存在的對《資治通鑒》的畏懼心理,將八百萬字的規模按朝代分成七輯,每輯大致百余萬字,相對而言閱讀起來要輕松許多,且以朝代為分輯原則,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視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購買。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肆~陸】 內容簡介
此為全套書第二輯,本輯所記,起于漢淮陽王更始元年(23),迄于魏元帝咸熙元(264),講述東漢、曹魏,凡242年之史事。 王莽末年,新政紛出,官吏競利,民眾涂炭,于是天下分崩,綠林、赤眉奮起,更始稱帝,割據豪強林立。昆陽之戰,王莽主力摧折,關中一鼓而下。劉秀乘時而起,假赤眉之手,肅清綠林,25年,稱帝洛陽,史稱東漢。聚集豪杰,扼殺赤眉,掃蕩關東,平滅隴蜀,數年之間,天下一統。 光武整頓吏治,減賦休民,六十年間,“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繼至,國富民強。和帝以降,七十余年,外戚竇氏、鄧氏、梁氏繼起,諸帝沖幼,皇權集于外戚。桓、靈之間,宦官崛起,窮兇極惡,黨錮禍起,士人摧亡,從容赴死,終不能屈。宦官、外戚、士人三股競力,此伏彼起,朝野再無寧日。黃巾兵亂,天下紛起,董卓入京,外戚、宦官一齊冰消。王允運計,呂布反噬,董卓敗亡。豪強借鎮黃巾、討董卓之機,眾起分割。曹操殳夷北方,孫權抵定江東,劉備收眾巴蜀,天下三分,東漢名存實亡。 220年,曹丕受禪,東漢滅亡,歷時195年。221年,劉備帝蜀,229年,孫權稱帝江東,三國競逐,孫劉聯和,曹魏獨強。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未建寸功,曹魏興兵伐蜀,一鼓蕩平。其間,司馬氏興起,外抗吳、蜀,內誅宗室,曹魏皇權旁落,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咸熙元年,劉禪車蓋入洛陽,曹魏也將走向盡頭,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葉。本輯結束于此,以終曹魏。 此242年,頭尾均為天下迸裂之際,潼關內外,兵將紛紛,此去彼往,血染沙塵。但英主良臣輩出,豪杰用命,大稱平生,全始終者不在少數,良計嘉言,滿紙皆是。陰后、馬后、鄧后,或輔英主,或收束外戚,或主掌天下,言行多有出人意表,東漢歷代賢后,大為可觀。承平百數十年,朝廷或多有動蕩,百姓終少見戰火,文治武功,遠邁前漢。中原雄起,邊境大致清寧,翻看閱覽,人意差強。 諸般紛繁史事,司馬光等人,一一按年月展開,條分縷析,因果分明。廢興之機要,人情之冷暖,盡在一覽;文字典雅,史識高邁,兩臻佳妙,讀來賞心悅目。 《資治通鑒》是我國首部編年體通史。為宋代名臣司馬光主持編寫,將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以來的學者所編纂的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結古今的大編年史。為學史者必讀之著作。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之目的在于“資治”,凡有關國家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部敘述詳明。而對無關國計民生的事及人物,如眾多的文人、高隱均不予提及。其記人記事,原則鮮明,為歷代帝王大臣及學人所樂讀。 司馬光所處時代,距今已900余年,當時文言與當下所用的白話文已相去甚遠,故現代人讀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棄的。有鑒于此,20世紀80年代初,由臺灣學者黃錦鋐先生領銜主持,集臺灣各大學27位著名教授之力,歷時3年,將這部大著譯成白話,深受中文世界讀者所喜愛。 司馬光是我國古代史學、文學、政治大家,其識見、才能早有公論;他與當時優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隱、薈萃熔鑄,用功極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難以企及。故此,澤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鑒》,譯文典雅,緊貼原著,不以“現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干干凈凈的《資治通鑒》,干干凈凈的司馬君實”。如此以拙御巧,實為明智之舉。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第2輯 東漢 魏)(全3冊)》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全書共計800余萬言。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將其分為七輯出版。分輯仍依原書次序,大體以朝代為別。**輯為戰國、秦、西漢(含王莽新);第二輯為東漢、魏(含更始);第三輯為東西晉;第四輯為南北朝;第五輯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亂起);第六輯為安史之亂至唐滅亡;第七輯為五代十國。此分輯純粹是為了排版閱讀方便,不含任何對原作的理解之義。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肆~陸】 目錄
卷第四十 漢紀三十二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二年(25~26)
卷第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五年(27~29)
卷第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十一年(30~35)
卷第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二十二年(36~46)
卷第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漢明帝永平三年(47~60)
卷第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漢明帝永平四年~十八年(61~75)
卷第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漢章帝建初元年~元和元年(76~84)
卷第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漢章帝元和二年~漢和帝永元三年(85~91)
卷第四十八 漢紀四十 漢和帝永元四年~元興元年(92~105)
卷第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漢殤帝延平元年~元初二年(106~115)
卷第五十 漢紀四十二 漢安帝元初三年~延光三年(116~124)
卷第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漢安帝延光四年~陽嘉二年(125~133)
卷第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漢順帝陽嘉三年~漢沖帝永嘉元年(134-145)
卷第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漢質帝本初元年~漢桓帝永壽二年(146~156)
卷第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漢桓帝永壽三年~延熹六年(157~163)
卷第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漢桓帝延熹七年~九年(164~166)
卷第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漢桓帝永康元年~漢靈帝建寧四年(167~171)
卷第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漢靈帝熹平元年~光和三年(172~180)
卷第五十八 漢紀五十 漢靈帝光和四年~中平四年(181~187)
卷第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漢靈帝中平五年~漢獻帝初平元年(188~190)
卷第六十 漢紀五十二 漢獻帝初平二年~四年(191~193)
卷第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漢獻帝興平元年~二年(194~195)
卷第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漢獻帝建安元年~三年(196~198)
卷第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漢獻帝建安四年~五年(199~200)
卷第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漢獻帝建安六年~十年(201~205)
卷第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漢獻帝建安十一年~十三年(206~208)
卷第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十八年(209~213)
卷第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二十一年(214~216)
卷第六十八 漢紀六十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217~219)
卷第六十九 魏紀一 魏文帝黃初元年~三年(220~222)
卷第七十 魏紀二 魏文帝黃初四年~魏明帝太和元年(223~227)
卷第七十一 魏紀三 魏明帝太和二年~四年(228~230)
卷第七十二 魏紀四 魏明帝太和五年~青龍二年(231~234)
卷第七十三 魏紀五 魏明帝青龍三年~景初元年(235~237)
卷第七十四 魏紀六 魏明帝景初二年~魏邵陵厲公正始六年(238~245)
卷第七十五 魏紀七 魏邵陵厲公正始七年~嘉平四年(246~252)
卷第七十六 魏紀八 魏邵陵厲公嘉平五年~魏高貴鄉公正元二年(253~255)
卷第七十七 魏紀九 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魂元帝景元二年(256~261)
卷第七十八 魏紀十 魏元帝景元三年~成熙元年(262~264)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全譯【肆~陸】 節選
卷第三十九漢紀三十一漢淮陽王更始元年~二年(23~24) 淮陽王 更始元年(癸未,23) 1.春,正月,甲子朔日(正月壬子朔,甲子日當是十三日),漢軍和下江兵一起攻打甄阜、梁丘賜,將他倆殺了,又殺了兩萬多個士兵。王莽的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帶領軍隊想占據宛縣,劉縯和他們在清陽縣一帶交戰,大敗嚴尤、陳茂,就包圍宛縣。在此之前,青、徐二州的盜賊雖有幾十萬人之多,可是,始終沒有公文、號令、軍旗、編制;等到漢軍興起,都稱將軍,攻城掠地,寄出書函,指責王莽之罪。王莽知道這件事,就開始懼怕。 春陵戴侯的曾孫劉玄在平林兵里,稱為更始將軍。這時漢軍已有十多萬,眾將商議認為軍隊眾多而沒有一個總管的領袖,想立劉氏來順從大家的愿望。南陽郡的豪杰和王常等人都想立劉縯;然而新市兵、平林兵的將帥以不守軍紀為樂,害怕劉縯的威嚴明察,貪戀劉玄的柔弱無能,預先共同決定策立他,然后再召劉縯前來,表示他們的意見。劉縯說:“各位將軍希望要尊立宗室,非常好!然而如今赤眉兵在青、徐二州興起,人數有幾十萬,如知道南陽立宗室為領袖,恐怕赤眉也會立宗室為領袖,這樣,王莽還沒消滅,而宗室就開始相攻,這將使天下人不知所從,疑竇叢生,而自損其權,不是破王莽的好方法。舂陵縣距離宛縣只有三百里路罷了,突然自行立起領袖,成為天下攻擊的目標,讓后來人承受衰敗,這不是好計。不如暫且稱王來發號施令,而王勢也足以斬殺眾將。如赤眉所立的人賢德,那么,我們率領人馬前去追隨他,他一定不會奪取我們的爵位;如現在我們不立領袖,等消滅王莽,降服赤眉,然后再上尊號,也不算遲。”眾將多數說:“好!”張印拔劍擊地,說:“對事疑慮就不能建功,今天的議決,不能不同!”大家都順從他。二月,辛巳朔日(初一),在清水沙洲中筑土建壇,劉玄登上皇帝之位,向南站,接受臣子們的朝見;可是,他慚愧流汗,舉手而不能說話。于是大赦,改年號,派族父劉良做國三老,王匡做定國上公,王鳳做成國上公,朱鮪做大司馬,劉縯做大司徒,陳牧做大司空,其他都是九卿將軍。因此豪杰失望,很多人不服。 2.王莽想向外界表示內部的安定,就將自己的須發染黑,立杜陵人史諶的女兒做皇后;設置后宮,各位稱號比照公、卿、大夫、元士的,一共是一百二十人。 3.王莽赦天下,下詔說:“王匡、哀章等人討伐青、徐二州的盜賊,嚴尤、陳茂等人討伐前隊眾敵,公開告訴他們來降的不殺、守約不變;如再迷惑而不解散,將派大司空、隆新公(指王邑)率領一百萬的軍隊滅絕他們。” 4.三月,王鳳和太常偏將軍劉秀等人向昆陽、定陵、郾三縣進行說服宣令的工作,也都歸順了。 5.王莽知道嚴尤、陳茂被打敗,就派遣司空王邑很快趕去,和司徒王尋派出軍隊去平定華山以東的盜賊;同時征召通曉六十三家兵法的人為軍官,派巨人巨毋霸做壘尉,又將那些猛獸虎、豹、犀牛、象等趕出來,借以助長軍隊的威勢。王邑抵達洛陽,州郡分別遴選精兵,由州牧、太守親自率領,決定前來會合的有四十三萬人,號稱是一百萬人;其他在路上的,軍旗、糧秣裝備,長達千里,源源不斷。夏,五月,王尋、王邑從潁川郡南邊出發,和嚴尤、陳茂會合。 眾將見到王尋、王邑軍隊盛大,都轉身逃跑,進人昆陽縣,驚慌不安,為妻兒憂愁著想,想解散回到各城去。劉秀說:“如今軍隊糧食既少,而城外賊寇強大,合力抵抗,功業或許還能建立;如想分散,在形勢上一定不能都保全。并且宛城還沒攻下,不能互相救助;昆陽縣如被攻下,只要一天的時間,眾部也就被消滅。如今不心膽相同,一起來成就功名,卻反而想守住妻兒財物嗎?”眾將發怒說:“劉將軍怎么敢如此!”劉秀笑著站起來。恰好偵騎回來,說:“大軍快到城北,軍陣長幾百里,看不到它的后邊。”眾將平素小看劉秀,等到緊急之時,就互相說:“另請劉將軍計謀這件事。”劉秀又替他們計劃成敗,眾將都說:“好的。”這時城里只有八九干人,劉秀派王鳳和廷尉大將軍王常防守昆陽縣,夜里和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個騎士從城的南門馳出,到外面去收集軍卒。 這時王莽軍隊到達城下的將近十萬人,劉秀等人幾乎不能出城。王尋、王邑放縱軍隊包圍昆陽縣,嚴尤勸王邑說:“昆陽城雖然不大,可是,卻很堅固,如今僭位的人在宛縣,急進大軍,他一定會跑走;宛城被打下,昆陽縣自然也就降服。”王邑說:“我過去包圍翟義,因不能活捉他,而被貴陘,如今率領百萬大軍,遇到城邑而不能攻下,不能顯示威嚴。應當先屠滅這城,踐血而進,前面唱著,后面舞著,難道不是很快活嗎?”于是,將它包圍幾十層,所列軍營,以百計算,鐃鼓的聲響,遠傳幾十里,有的挖地道,用童車、樓車撞城,弓弩連著亂射,箭下如雨,城里的人都扛著門板打水。王鳳等人請求投降,不被許可。王尋、王邑認為頃刻之間就可成功,而對軍事不加憂慮。嚴尤說:“兵法:‘包圍敵城要留個缺口。’應該使他們能逃出,而使宛城害怕。”王邑不聽他的話。 6.棘陽縣守長岑彭和前隊副嚴說一起防守宛城,漢軍攻擊它幾個月,城里人吃人,就以城投降;更始進入,以它為都城。將領們想殺岑彭,劉縯說:“岑彭,是一郡的長官,專心堅守,這是他的節操。如今興起大事,應當表揚義士,還不如封他來得好。”更始就封岑彭做歸德侯。 7.劉秀到了郾縣、定陵縣,就派出眾營的兵卒;可是,眾將貪愛財物,想將兵卒分開防守。劉秀說:“如今若是打敗敵人,珍珠寶物將多一萬倍,大功就可成功;如被打敗,頭顱都無法保住,哪里還有財物呢!”于是,就派出所有的軍隊。六月,己卯朔日(初一),劉秀和眾營官兵一起前進,自己率領一千多個步兵騎士做前鋒,距離大軍四五里而擺好陣勢。王尋、王邑也派遣幾千兵卒和他們交戰,劉秀沖上前去,砍了幾十個首級。眾將高興地說:“劉將軍生平見到小敵膽怯;可是,如今見到大敵卻勇敢,非常令人奇怪!并且又處在軍隊的前面,我們請求能幫助將軍!”劉秀又向前推進,王尋、王邑的軍隊后退,眾部一起趁此機會,砍了幾百、上千個首級。接連打勝,就向前進,眾將的膽氣越發雄壯,沒有一個不是一個抵擋一百個,劉秀就和三干個敢死的士兵從城西的水上沖向敵人的中軍將軍的營帳。王尋、王邑輕敵,親自率領一萬多人巡行軍陣,敕令眾營都按照部署,不得亂動,獨自迎上前去,和漢軍交戰,失利,而大軍又不敢擅自相救;王尋、王邑的軍陣混亂,漢軍趁著銳勢將他們打垮,就殺了王尋。城里的人也擊鼓嘩噪而出,城里城外的勢力結合在一起,喊聲震動天地;王莽的軍隊被打得大敗,逃跑的人互相踐踏,躺在地上的尸體,長達一百多里。剛好那時打大雷,刮大風,屋瓦都被吹走,雨下如灌注一般,滍川漲水溢出,虎、豹都十分畏懼,士兵掉在水里被淹死的,以萬計算,滍川之水為之而不能流通。王邑、嚴尤、陳茂裝備輕便,騎馬踩在死人身上,渡水逃走,漢軍獲取他們所有的器械餉糈,多得沒法計算,撈了幾個月都撈不完,有的就將剩余的燒了。士兵奔逃,分別回到自己的郡去,王邑單獨和他所率領的幾千個長安的勇士回到洛陽,關中聽到了這個消息,為之震動害怕。于是,全國豪杰很快一致響應,都殺死自己的州牧、太守,自稱是將軍,用漢氏年號,等待詔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天下都是如此。 8.王莽聽到漢軍說王莽用毒酒殺死孝平皇帝,就在王路堂會合公卿,打開以前為平帝向上天請命而放在匣子里的策文,哭著拿給臣子們看。 9.劉秀又向潁川郡進軍,攻不下父城縣,駐軍在巾車鄉。潁川郡掾馮異監督五個縣,被漢軍所捕。馮異說:“我有老母在父城縣,希望回去,占據五城來報效功德!”劉秀允許他。馮異回去,對父城縣長苗萌說:“眾將多數兇暴強橫,只有劉將軍所到之處,不加搶劫,看他言語舉動,不是一個普通人!”就和苗萌率領五個縣的官民投降。 10.新市、平林眾將因為劉縯兄弟的威名愈來愈大,暗中就勸更始帝劉玄將他們除掉。劉秀對劉縯說:“事情即將不妙。”劉縯笑著說:“常常像這樣的。”更始大會眾將,拿劉縯的寶劍看;繡衣御史申屠建隨即獻上玉塊;更始不敢發令。劉縝的舅舅樊宏對劉縯說:“申屠建難道沒有當年范增殺劉邦的意思嗎?”劉縯不理。李軼以前和劉縯兄弟很要好,后來又去諂媚侍奉新近得寵的人。劉秀告誡劉縯說:“這人不能再相信!”劉縯不聽。劉縯的部將劉稷,在全軍中是*勇敢的,知道更始登位,就發怒說:“原先起兵圖謀大事的,是伯升兄弟。如今更始算什么!”更始派劉稷做抗威將軍,劉稷不肯,更始就和眾將布置幾千個士兵,先逮捕劉稷,打算將他殺了,劉縯就堅決為他爭論。李軼、朱鮪趁機勸更始將劉縝一起抓起來,當天就將他倆殺了;而派族兄光祿勛劉賜做大司徒。劉秀聽到了這個消息,從父城騎馬疾馳到宛縣謝罪。司徒部屬迎接劉秀,加以吊唁,劉秀不和他們私下交談,只是深深地引過歸己罷了,不曾自夸昆陽之戰的功勞;又不敢為劉縯穿著喪服,飲食說笑和平常一樣。更始因此慚愧,任命劉秀做破虜大將軍,封為武信侯。 11.道士西門君惠對王莽衛將軍王涉說:“讖書記載劉氏應當再次興起,國師公的姓名即是。”王涉就和國師公劉秀、大司馬董忠、司中大贅孫伋商議,用所統領的兵卒劫持王莽,投降漢室,而保全宗族。秋,七月,孫伋拿他們的計謀告訴王莽,王莽就召見董忠,加以詰問指責,想借機將他擊殺。派武士用斬馬劍將董忠劈死,逮捕他的宗族,用純酢、毒藥、白刃、叢棘合在一個壙穴里而予以埋葬。劉秀、王涉都自殺身死。王莽因為王涉是他的親人,劉秀(指劉歆)是他的舊臣,厭惡他們的內亂,所以就隱匿對他們的誅殺。王莽因為軍隊在外被打敗,大臣在內反叛,兩側沒有可信之人,不能再遠念郡、國,就將王邑召回,做大司馬,派大長秋張邯做大司徒,崔發做大司空,司中壽容、苗訴做國師。王莽憂愁煩悶,吃不下東西,只是飲酒、吃鰒魚;讀軍書疲倦,就憑幾而睡,不再就寢。 12.成紀人隗崔、隗義,上邽人楊廣,冀人周宗一同興起軍隊來響應漢軍,攻打平襄縣,殺死王莽的鎮戎郡大尹李育。隗崔的侄子隗囂,平素有名聲,喜好讀經書,隗崔等人一起推舉他做上將軍;隗崔做白虎將軍,隗義做左將軍。隗囂派遣使者聘請平陵人方望,派他做軍師。方望勸隗囂在平襄縣之東建立高廟;己巳日(七月二十一日),祭祀高祖、太宗、世宗,隗囂等人都自稱臣子執事,殺馬一起盟誓,來振興輔助劉氏宗親,寄出檄文給郡、國,指責王莽的罪惡。帶兵十萬人,擊殺雍州牧陳慶、安定郡大尹王向。又分別派遣將領招撫隴西、武都、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郡,都歸順隗囂。 13.以前,茂陵人公孫述做清水縣長,有才能的令名,升導江郡卒正,以臨邛縣為行政所在地。漢軍興起,南陽人宗成、商人王岑興起軍隊,進掠漢中郡,來響應漢軍,殺死王莽的庸部牧宋遵,聚合幾萬人。公孫述派遣使者迎接宗成等人,宗成等人到達成都縣,劫奪橫暴。公孫述召集郡里的豪杰說:“天下人都以新室為苦,思念劉氏已經很久了。所以聽到漢室將軍來到,趕快到道路邊去迎接。如今人民沒有罪過而婦子被捕,這是賊寇,不是義兵。”就派人欺稱是漢室使者,假借公孫述輔漢將軍、蜀郡太守兼益州牧的印信,選擇精銳部隊,向西攻擊宗成等人,將他們殺了,合并他們的部下。 14.前鐘武侯劉望在汝南郡興起軍隊,嚴尤、陳茂去歸附他:八月,劉望登上皇帝的位子,派嚴尤做大司馬,陳茂做丞相。 15.王莽命令太師王匡、國將哀章防守洛陽。更始派遣定國上公王匡進攻洛陽,西屏大將軍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進攻武關,三輔為之震動。析人鄧曄、于匡在南鄉興起軍隊,來響應漢軍,進攻武關都尉朱萌,朱萌投降;進攻右隊大夫宋綱,將他殺了;向西攻下湖縣。王莽越發憂慮,不知道該怎么辦。崔發說:“占代國家有重大的災害,就用哭來壓制它。應該告訴上天而求救!”王莽就率領臣子們到京城南郊,陳述他接受符命的始末,抬頭大哭,氣勢竭盡,就伏地磕頭。諸生、小民早晚聚集哭泣,為他們準備餐粥;哭得很悲傷的,就任命做郎官,以致郎官多達五千多人。 王莽任命九個將軍,都用虎字做稱號,率領北軍幾萬個精兵,向東出發,將他們的妻兒送進宮里,作為人質。這時宮中的黃金還有六十多萬斤,其他財物和它相等,然而王莽越來越吝嗇,賜給九虎士兵每人四千錢;大家更加怨恨,沒有戰斗的意志。九虎到達華陰縣回溪,占據險要而自守。于匡、鄧曄進擊他們,六虎被打敗逃走;二虎到宮闕請罪,王莽派使臣責問那些戰死的人在哪里,二虎就自殺身死;另外四虎逃走了。三虎收集逃散的兵卒,去保衛渭口京師倉。 鄧曄打開武關,迎接漢軍。李松率領三干多人到湖縣,和鄧曄等人一起攻打京師倉,沒有攻下。鄧曄派弘農郡掾王憲做校尉,率領幾百人,向北渡過渭水,進入左馮翊的地界。李松派遣副將軍韓臣等人直接向西到新豐縣,攻擊王莽的波水將軍竇融,追趕到長門宮。王憲向北到頻陽縣,所經之處,人們都來迎接而歸降。眾縣的豪門大族各自興起軍隊,稱為漢將軍,率領眾人,追隨王憲。李松、鄧曄帶領軍隊到達華陰縣,而長安附近的軍隊從四方前來,會合城下;又聽說天水郡隗氏正好來到,都爭先想進城,貪圖建立大功、掠奪財物的好處。王莽赦免城里的囚犯,都授給兵器,殺了大豬,喝它的血,和他們發誓說:“有人不替新室盡力的,由地神記住!”派更始將軍史諶率領他們。渡過渭橋,都分散逃走;史諶只有徒然而返。眾兵挖掘打開王莽妻、兒、父親、祖先的墳墓,焚燒他們的棺槨以及九廟、明堂、辟雍,火光照耀城里。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