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407955
- 條形碼:9787566407955 ; 978-7-5664-079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 本書特色
《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是作者陳紅在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教學方面成果的總結。進化心理學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現在依然是國內外心理學界的研究熱點。這本書系統介紹了進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許多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同時也寫進了許多作者自己研究的見解。例如在基因、環境與文化中,對進化心理學的基因決定論見解是有所批評的,并在道金斯meme文化復制因子基礎上論述了獨立于生理基因的心理基因,及其超循環生成機制。博弈論的價值現在已經從經濟領域轉向人文、心理領域,成為論述進化心理學行為與心理進化的重要理論工具。本書運用這一理論展開論述,意在呼吁心理學家的重視,以加強心理學研究的演繹邏輯性。
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 內容簡介
《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大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系列》是作者陳紅在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教學方面成果的總結。進化心理學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現在依然是國內外心理學界的研究熱點。《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大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系列》系統介紹了進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許多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同時也寫進了許多作者自己研究的見解。例如在基因、環境與文化中,對進化心理學的基因決定論見解是有所批評的,并在道金斯meme文化復制因子基礎上論述了獨立于生理基因的心理基因,及其超循環生成機制。博弈論的價值現在已經從經濟領域轉向人文、心理領域,成為論述進化心理學行為與心理進化的重要理論工具。《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大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系列》運用這一理論展開論述,意在呼吁心理學家的重視,以加強心理學研究的演繹邏輯性。
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 目錄
**章 進化心理學的生物學基礎
**節 自然選擇與性選擇
第二節 基因與顆粒的綜合進化
第三節 習性學的程序化行為
第四節 社會生物學的新綜合
第五節 自然選擇層次爭論
第二章 進化心理學基本理論假設
**節 進化心理學的形成
第二節 進化心理學的發展
第三節 進化心理學基本原則
第四節 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假設
第五節 進化心理學研究方法
第六節 進化心理學的整合
第三章 自然選擇的心理設計
**節 自然選擇與進化適應
第二節 人類的心理機制
第三節 領域特殊性
第四節 心理模塊
第四章 人性進化之謎
**節 生物人性論
第二節 基因人性論
第三節 社會生物學人性論
第四節 進化心理學的人性論
第五章 進化博弈論的行為分析
**節 傳統博弈論的悖論
第二節 進化生物學的穩定策略
第三節 博弈的合作與進化
第四節 博弈策略的不斷修正
第六章 基因、環境與文化
**節 先天與后天之爭
第二節 基因-meme進化
第三節 基因-文化協同進化
第四節 基因-環境共生進化
第五節 心理基因與生理基因
第七章 兩性擇偶心理機制進化
**節 兩性擇偶生物本能
第二節 女性擇偶策略
第三節 男性擇偶策略
第四節 性嫉妒與配偶保持
參考文獻
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 節選
《大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系列·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 四、達爾文進化論的濫用 與生物學界對自然選擇學說遲遲不肯接受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文學界對自然選擇學說的狂熱追隨。但由于受早期宗教神學的特創論和后期唯理主義的影響,作為一種“社會構造物”的達爾文主義被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嚴重異化了。他們其實忽略了達爾文主義作為描述真實因果過程的科學理論的性質。他們不僅夸大了達爾文自然選擇解釋在保持人類與其他物種進化歷程中的連續性,更將這種連續性在基因遺傳和變異機制的作用下,應用于對社會進化的目的論以及優生學的支撐,這種誤解和異化導致社會達爾文主義成為達爾文進化論在社會進化研究方面的實質的濫用。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H.Spencer)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理論的主要倡導者。盡管一直沒有任何堅實的客觀證據支撐,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作為一種信仰,在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卻頗為流行,這甚至對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重要影響。特別是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為基礎的所謂“優生學”在西方的泛濫,以及由此導致的德國法西斯對猶太等民族進行的瘋狂的種族屠殺,使西方學界至今仍對把達爾文主義應用于人類社會的任何嘗試心存恐懼。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雖然達爾文本人相信他的進化理論*終一定可以成功地用于解釋人類社會的現象,但是他本人對進化論在這方面的擴展一直小心翼翼,所以絕不能認為他應該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泛濫負什么責任。五、達爾文進化論理解誤區達爾文進化理論看起來非常簡單,但這些理論還是產生了大量的誤解。首先,人的行為是遺傳決定的。許多人反對用進化論,主要是因為他們錯誤地將進化理論和遺傳決定論相等同。按照遺傳決定論的思想,行為完全是由基因控制的,而不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但是,人類行為的產生,一方面離不開進化形成的適應器,另外一方面也離不開激活適應器的環境輸入。以繭子為例,如果沒有進化形成的繭子生成機制,再加上環境因素對皮膚的反復摩擦,那么繭子將不可能出現。所以當采用進化理論來解釋繭子的時候,我們從來不會說“長繭子完全是由遺傳決定的,和環境沒有任何關系”。其實,繭子是環境輸入——皮膚反復受到摩擦,和適應器——對反復摩擦很敏感,并且包含特定的指令讓皮膚受到反復摩擦后長出額外的新皮膚細胞,交互作用的具體產物。實際上,適應器能夠得以進化的原因,正是在于他們為有機體提供了與環境中的適應性問題作斗爭的工具。所以,遺傳決定論認為行為完全由基因決定而與環境沒有任何關系,顯然是錯誤的。 其次,如果行為是進化來的,那我們就無法改變它。進化形成的適應器是進化而來的,天賦地存在有機體中,這一部分我們確實很難加以改變。刺激適應器的環境輸入來自于外部,我們是可以加以控制和改變的。如果我們成功地控制和改變了外部刺激的輸入,那么我們就能改變我們的行為。比如說腳底的老繭,人們能夠創造出某些物理環境,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摩擦之苦。這些沒有巨大摩擦的環境就是我們人類自己所設計出來的變化,這種變化阻止了潛在的繭子生成機制的激活。理解了這些適應器以及能將它們激活的環境輸入,那我們就能夠改變我們的行為,從而減少繭子的產生。只要知道了我們進化形成的心理適應器,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社會輸入,我們就能夠在特定的范圍內對行為加以改變。我們對進化的心理機制了解得越多,那我們改變行為的能力將會越大。 *后,當前的機制是*佳設計。適應器總是擁有特定的進化功能,但是這并非意味著現代人類所擁有的適應性機制就是“*佳設計”。 ……
進化心理學-人類心理設計之路 作者簡介
陳紅,生于1967年11月,新疆石河子市人。南京大學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修生結業,哲學博士。現為安徽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心理學哲學、西方科學哲學、哲學踐行等。出版學術專著2部、譯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