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解釋學之維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39326
- 條形碼:9787010139326 ; 978-7-01-013932-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解釋學之維 本書特色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討論在理論和學術界可謂是一個持續的熱點。參與討論的大多數人對這一命題本身是認可的,也對它做了一些深入細致的研究,并提出要大力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其中還有學者更是主張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范式去規范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整個中國的哲學研究。但無論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還是用這一范式來規范整個中國的哲學研究,其中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性問題需要解決,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自身的合法性及其展開與實現的問題!恶R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解釋學之維》由皮家勝編著。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解釋學之維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解釋學之維》以解釋學為工具,以中國人何以能夠和如何實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解釋和運用為線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何以可能與如何實現進行了初步的回答。中國人之所以能夠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具有可理解性;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特殊的理解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背景的有力推助;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解釋和運用的實現,是通過“理解間距”、“理解循環”、“視域融合”和“解釋學運用”完成的!袄斫忾g距”解決如何實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客觀理解問題;“理解循環”解決如何實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面理解和無限理解的問題;“視域融合”解決如何實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統一性和普遍性的理解問題;“解釋學的運用”解決的是如何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現實化即轉變成為中國的現實的問題。全書*后的“分析與反駁”一章既是對不同觀點的反詰,又是對自己所堅持觀點的強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解釋學之維 目錄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基本問題的提出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基本問題的界定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基本問題的研究路徑選擇
四、運用解釋學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基本問題的主要內容
**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可能性之根據
**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可理解性
第二節 人類普遍存在的“理解力”與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力”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世界歷史背景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中國歷史背景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的“理解間距”問題
**節 “時間間距”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第二節 “空間間距”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第三節 “語言間距”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第四節 理解的客觀性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檢驗標準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的“解釋學循環”問題
**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化中的自身意義循環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理解者對自我存在意義的理解循兩
第三節 中華民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與其“前理解”之間的循環
第四節 理解循環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運行邏輯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的“視域融合”問題
**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解釋者之間的視域融合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之間的視域融合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對它的各種闡釋的多重融合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在“視域融合”中實現其可能性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的“解釋學應用”問題
**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應用中獲得理解的過程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應用中獲得創新和發展的過程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理解者主觀際間關系的過程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應用中籌劃中華民族未來的過程
第六章 分析與反駁
**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根本不可能?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會導致馬克思主義哲學本真精神的“流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還是“回到馬克思”?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中國傳統思想化”還是“讓馬克思走入當代”?
第四節 李大釗,毛澤東是民粹主義或農民社會主義者?
主要參考文獻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解釋學之維 節選
總之,在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的早期階段,有一部分馬克思主義者即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將產生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中國這樣特殊的環境,如何才能使馬克思主義與本國本民族的實際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也是中國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解放運動的開始。這種思考不僅僅只限于理論方面,而且也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具體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調整方面。如“中共一大”提出的黨的綱領就只有*高綱領,它基本上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組織的仿制品,與中國的實際相差很遠,到了“二大”,中國共產黨就不僅有了一個與所有共產黨一樣的*高綱領,而且也制定了一個與中國實際相符合,與黨*近歷史階段的任務相吻合的*低綱領。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正在努力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結合,體現了他們逐漸覺醒的“民族化”意識! 《、實現了“中國化”與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探索的有機結合 如果說,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將不同于它在產業發達的國家的運用,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必須將它與中國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只是“民族化”意識的覺醒,是中國化由可能開始向現實轉換,那么,當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給中華民族帶來巨大希望的革命道路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就由可能完成了向現實的轉換。這一轉換的發生和展開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認知和探索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值得細細體味和深刻反思。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聯系起來進行研究要說明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完全是一種理論形態的變更,不是一種由理論到理論的發展變化,它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拯救民族命運、實現民族復興的實踐運動息息相關。只有把兩者聯系起來進行研究,才有助于我們真正弄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和展開過程,才能通過這一過程的展開把握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特有的規律,不如此,我們既不能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意義,又不能全面深刻認識和理解其內在規律以及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具有的世界歷史意義!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生死懸于一線,就在這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黨糾正右傾錯誤路線,改組中央領導班子,確定了武裝斗爭的行動方針。就當時的情形而言,這是非常正確的選擇。但武裝斗爭應當采取何種形式,當時黨的領導層卻相當盲目。他們都把希望寄托在大城市,想象通過舉行城市武裝暴動來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并將這條道路看成是唯一正確的道路。這種看法如果不考慮中國的實際和中國無產階級力量的弱小,不考慮革命之主觀力量在城市的極其有限和反革命力量在城市的聚集所形成的敵我力量的巨大懸殊,是有其合理根據的。所謂合理,就是合馬克思主義之理,馬克思恩格斯對發生于1848年前后的歐洲革命進行了深入剖析,把它看做是歐洲歷史上一場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這場革命的性質雖然是資產階級革命,但在革命中,無產階級卻充當了革命的主力軍,而這場革命就主要是在城市發生和展開的。如法國的“二月革命”和“六月革命”,德國的維也納起義和柏林起義,還有后來發生的由無產階級單獨進行的那場震驚世界的巴黎公社革命,等等。這些革命都與城市,與生活在城市的無產階級聯系在一起。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對其中有的革命由于客觀條件的不夠成熟并不贊成,但他們一方面都無一例外地給予工人階級的英勇精神以極高贊譽和評價;另一方面對于城市工人武裝起義這種革命斗爭形式都持高度肯定的態度。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言行不可避免地給予了中國共產黨人以深刻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武裝暴動成功典范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則更為直接和巨大,它直接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人作出城市武裝起義的選擇。中共選擇城市武裝暴動除了受到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之外,還與當時的中共中央對中國革命的形勢和性質的錯誤估計有關。大革命失敗后,黨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形勢發生的這種急劇變化缺乏理論應對的準備,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與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區別均沒有作出科學分析,在共產國際代表羅明茲的影響下,提出所謂“不斷革命論”的主張!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解釋學之維 作者簡介
皮家勝,1958年9月出生,湖北潛江人,哲學博士,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在《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動態》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出版《敲開幸福之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論研究》等著作,完成省部級和市級社科規劃項目各1項,現承擔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和重大課題子項目各1項。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