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改變生命 本書特色
《改變生命》一書講述了委內瑞拉“系統教育”(elsistema)的發展歷程,指出古典音樂不只是被精英分子所壟斷,或專屬于上流階層的娛樂消遣,而是帶給貧困兒童尊嚴與歸屬感的媒介,他們在其中學習到自律、自信、團結、溝通、和諧和責任感。能夠它創造出廣大豐富的精神世界,因為音樂而心靈富足,終將克服物質上的貧困,變成戰勝貧窮的武器。 1975年,艾伯魯在委內瑞拉組建了**支自發的青年管弦樂團。建立“系統”的初衷并非為培養音樂人才或打造世界級音樂大師,而是讓貧民窟兒童和問題少年遠離毒品和犯罪,用音樂挽救孩子,避免他們誤入歧途。 此后,委內瑞拉十多屆不同政府,包括1980年代的保守派內閣和激左的查維斯政權,都全力支持這個計劃,而查維斯政府更是批準了計劃的所有營運開支預算和投資計劃。 艾伯魯說:“音樂能夠為孩子帶來精神上的富足,幫助他抵抗物質上的貧窮。培養孩子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音樂會讓他們感覺來到了另一個國度,來到了另一個星球。他們的人生也許就這樣開始改變。” 經過39年的探索實踐和不斷完善,“系統教育”以非凡成就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和高度認可,被譽為“人類和平與進步的典范”,在社會文明、對抗貧困、遠離毒品的征途中,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成功道路。 音樂教育在貧童人生道路的抉擇中到底占有多大分量? 也許,央視主持人張泉靈的回答值得我們深思,她說:“我在巴西也采訪過一個慈善團體在貧民窟用音樂與販毒團伙共同爭取一群孩子。音樂還是養家糊口的錢?更好的未來還是當下免予威脅?更多孩子選擇了音樂,這就是音樂的力量和價值!” 這正是《改變生命》的回答!
改變生命 內容簡介
《改變生命》一書的出版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畢淑敏、白巖松、張泉靈、許戈輝,以及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中國愛樂樂團團長李南、教育部體衛藝術司司長王登峰、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秘書長萬麗君等聯袂推薦。 作者結合親身訪談和動人的故事,闡明了“系統教育”獨特音樂教育模式的發展情況,證明了“系統教育”堪稱全球現階段社會和教育改革的*佳典范。無論“系統教育”在哪里生根發芽,其一貫目標就是要用音樂來拯救深陷貧窮的兒童。 2009年,ted將該年度獎項頒發給委內瑞拉“系統教育”的創始人何塞·安東尼奧·艾伯魯教授,其獲獎理由是:“音樂是一種高層次的社會發展動力,因為他帶給人們*高層次的價值觀——共濟、和諧以及相互的同情心。音樂能夠凝聚整個社會,還能表現出*崇高的人類感情。” 1975年,委內瑞拉全國只有兩支交響樂團,播放古典音樂的電臺寥寥可數,固定交響樂聽眾千余人。39年后,艾伯魯的音樂教育計劃使得該國擁有90個幼兒交響樂團、130個兒童交響樂團、288個青少年交響樂團、30個專業樂團、377個合唱團、1355個附屬合唱團,12個吉他制造廠及1.5萬名音樂教師,*為重要的是,近40萬名貧困兒童因此而遠離毒品與犯罪! 艾伯魯到底是一名怎樣的人物,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內,解決了甚至讓美國*為權威的社會改革家頭痛的青少年輟學與犯罪問題?“系統教育”究竟是怎樣的體系,竟為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紛紛效仿?為何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卻能培養出一大批如天才指揮杜達梅爾般眾多的音樂奇才? 在《改變生命》中,作者美國音樂教育家特蕾西婭·彤絲朵女士帶領讀者穿越這些不可思議與重重疑問的迷霧,從傳奇人物艾伯魯教授*初的小樂隊到“系統教育”的全面發展,全景式為我們展現奇跡背后那些熱情四溢的人生與席卷全國的改革理念。 白巖松在推薦中向讀者發問:“很久以來,人們習慣用物質概念為貧窮來下定義。但是,面對委內瑞拉的這些青年人,我們該怎樣界定貧窮與富有?而當下的中國,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又是什么?” 在教育資源不均等、犯罪率頻發的邊遠山區;在越來越以資本為價值理念的當代中國,我們又該如何反思我們孩子的教育模式與精神信念? 或許,我們可以從作者充滿智慧與坦誠的文字下,在中國教育改革的漫長探索中,尋到得以改變貧童人生的點點星火,期待這璀璨的光芒終能以燎原之勢,照亮所有在迷惘與犯罪中掙扎的青少年的未來。
改變生命 目錄
序 曲
古斯塔夫與我
**章
歡迎古斯塔夫!好萊塢不可思議的新星
第二章
“曼波!”:“系統教育”初探
第三章
不斷演奏,不懈奮斗:“系統教育”的發展
第四章
與大提琴共舞:委內瑞拉西蒙· 玻利瓦爾青年管弦樂團
第五章
值得傳播的想法
第六章
“系統,非系統也”:生生不息的“系統教育”
第七章
美國“系統教育”面面觀
第八章
謝謝古斯塔夫:治愈洛城小區
尾 聲
好好愛護貧童
致 謝
改變生命 相關資料
這是一本讓人深思的好書。你會發現音樂的作用不僅是賞心悅耳,其中還蘊藏著改天換地重塑生命的偉大力量。只是這一切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需要人們持之以恒的努力。
——著名作家畢淑敏
“系統教育”帶來的影響已在國際樂壇擴展開來。從“系統教育”出身的明星指揮家杜達梅爾異軍突起……
——《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
很久以來,人們習慣用物質概念為貧窮來下定義。但是,面對委內瑞拉的這些青年人,我們該怎樣界定貧窮與富有?而當下的中國,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又是什么?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
彤絲朵女士說了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改變生命》這本書用鮮活的事實告訴我們,古典音樂是養育心靈的,良好的音樂教育是克服心理障礙、消釋“心理暴力”的一劑良藥,對于塑造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神奇的功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可以從這本書得到有益的啟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
沒想到我竟然能走近天堂、聽見天籟。我未曾如此感動過,并非一時情緒波動所致,而是這聲音真的優美得無與倫比。
——世界著名男高音
普拉西多?多明戈joséplácidodomingoembil《改變生命》用生動豐富的事例和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系統教育”是怎么回事,在“系統教育”這里,學習音樂是快樂、有趣味和創造力的,是群體參與、充滿人文關懷的。誰來學音樂,為什么要學音樂,學什么樣的音樂,怎樣學音樂——你可以在本書中獲得有參考價值的答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秘書長萬麗君
所有對音樂教育、社區營造或是關懷弱勢者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必買!
——《圖書館周刊》thelibraryjournal
我們提倡扶貧,但是否足夠關注精神上的貧瘠?我們認為高雅藝術屬于殿堂,但可曾想到她能啟迪貧困孩子的心靈?讓我們首先改變固有思維,然后共同努力,用藝術改變生命。
——著名主持人許戈輝
如果有人問我,古典音樂的未來該何去何從,我會毫無疑問地回答,就在委內瑞拉。在這里的所見所聞充盈了感性及力量,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細細消化體會。……顯而易見,管弦樂團與教育工作在這里所帶來的音樂,不只豐富了生命,更拯救了生命。
在我看來,世界上沒有其他的音樂事業,會比正在委內瑞拉進行的音樂教育更為重要的了。……我在委內瑞拉看到音樂的未來,真希望馬勒也能看到這光景。在他們所有人的臉上,我看到一直以來自己深信不疑的事實——音樂能帶來純然的愉悅。溝通以及愉悅!
——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西蒙?拉特爾sirsimonrattle
我在巴西也采訪過一個慈善團體在貧民窟用音樂與販毒團伙共同爭取一群孩子。音樂還是養家糊口的錢?更好的未來還是當下免予威脅?更多孩子選擇了音樂,這就是音樂的力量和價值!
——著名主持人張泉靈
《改變生命》是第一本完整地敘述整個“系統教育”傳奇的杰作。
——《洛杉磯時報》thelosangelestimes
只有當音樂走向大眾的時候,它才真正成為凝聚社會的力量。
——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
《改變生命》將會鼓勵上千名音樂家、教師、資助者和樂迷擁抱“系統教育”。
——著名音樂家伯恩斯坦之女
杰米?伯恩斯坦jamiebernstein這本書里所陳述的所有實踐如果能在我國得以實現,將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精神文明的偉大貢獻。愿我們所有的從業者和
追求美好事物的人們共同完成之。
——中國愛樂樂團團長李南
我在委內瑞拉學習到的經驗簡直讓人難以置信,那些故事是如此地動人。……我從未想象過,藝術能達到那么驚人的境界,不可思議!幾乎沒有人知道委內瑞拉發生了什么事情,但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其他國家都應該效仿的成功事例。……我相信無論是從音樂、社會以及人道關懷的角度來看,抑或從文化、政治的視角切入,這都是一個絕佳的范例。
——柏林愛樂樂團前任首席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克勞迪奧?阿巴多claudioabbado
委內瑞拉的青少年音樂教育體系足以被稱之為藝術拯救人類的奇跡。面對數以十萬計甚至更多流落街頭的青少年,音樂教育成為使他們遠離犯罪的屏障。當人們驚嘆于舞臺上委內瑞拉國家交響樂團的活力四射時,舞臺背后的教育體系更值得人們深思,在這里藝術讓質樸的善良得到回歸,這樣的信念對每一位以音樂為職業的人都是莫大的鼓舞和啟發。
——中國愛樂樂團助理藝術總監、樂隊首席陳允
所有想要改善世界卻不知如何下手的人,絕對要讀《改變生命》。
——卡內基音樂廳執行與藝術總監基林森爵士sirclivegillinson
委內瑞拉國家計劃“系統教育”無疑是世界范圍內音樂普及教育極為成功的典范。然而音樂藝術普及教育是攀登藝術巔峰的基石,祝愿“荷風藝術”在中國音樂藝術普及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希望全社會更多地關注和支持中國音樂藝術普及教育。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小號副教授溫泉
《改變生命》記錄了可能是藝術教育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故事。
——美國知名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
永恒的五線猶如一座《改變生命》的彩虹橋,千萬青少年漫步其中受益,終成天使,溫暖普世人間。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管弦系主任趙瑞林
精彩地結合了豐富動人的訪談資料與鼓舞人心的敘述……彤絲朵對細節有著敏銳的觀察。
——《bbc古典音樂》bbcmusicmagazine
音樂的力量不僅僅在于它能讓人喜悅或者激昂。音樂真正的力量,更在于它能讓人蘇醒、振奮和健康。在孩子有限的小世界里,音樂將帶領他們朝著無限的精彩起航!
——中央音樂學院小號副教授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小號陳光
《改變生命》是每個熱切關懷貧童的人必讀的一本杰作。彤絲朵寫出“系統教育”如何改變數十萬兒童的生命,而且不只是在委內瑞拉。只要我們遵循著“用音樂改變兒童生命”的道路,這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杜達梅爾即是激勵年輕人學會一生受用的工具的最佳例子,并且帶領他們走向未來。
——美國音樂教父昆西?瓊斯quincydelightjonesii
音樂凈化了人類的心靈,音樂帶給我們希望和愛!
——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及室內樂教授于兵
演奏樂器能永遠改變孩子命運的軌跡。彤絲朵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身為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洞見說著精彩的故事。
——巴爾的摩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馬林?艾索普marinalsop
信念與執著,讓藝術之花在看似不可能的土壤上發芽綻放。所謂理想,有時就是審美與選擇。用藝術影響追求,也許就是真正的改變生命吧!
——著名鋼琴家,上海理工大學音樂系創始人/系主任陳潔
在杜達美爾的帶領下,洛杉磯青少年管弦樂團只是國際間致力于改變生命的計劃之一。我們很幸運能有人如此生動地描述“系統教育”的故事。
——洛杉磯愛樂樂團主席和執行長
黛布拉?博爾達deborahborda世界上有一種語言無國界,那就是——音樂!世界上有一味良藥能慰藉人心,那就是——音樂!音樂是最接近人心靈的
藝術,它不分貴賤,不分種族,為世人所共同擁有;它賦予人們快樂、希望、力量和改變生命的勇氣!
——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指揮張藝
非常激勵人心的故事。
——《新澤西時報》thenewjerseytimes
自一百六十年前中華封建王朝被西洋列強的大炮轟開國門后,有極少數中華民族的精英感悟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振興取決于社會的最底層是否能夠接觸到人類現代文明最美的表現方式——音樂,開創社會底層音樂教育。
——大提琴家、音樂教育家朱亦兵
艾伯魯博士在委內瑞拉創造了奇跡。
——英國《衛報》theguardian
藝術改變生命。
——原中央歌劇院副院長、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團長黃小曼
來自委內瑞拉的杜達梅爾接掌洛杉磯愛樂樂團……他沉浸于音樂的果實,正可以說明為什么這位年輕人會在古典音樂界造成罕見的樂觀熱潮。
——《紐約客》thenewyorker
音樂是人類美好情感的體現和回歸。我非常認同艾伯魯創辦“系統教育”的理念:音樂可以拯救生命,可以切實有效地改造社會,對抗危害兒童的貧窮現象。藝術教育在人性的完善上,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音樂賦予人類最美好的,最自由的心靈和無限的想象力。
——國際指揮家呂嘉
《改變生命》傳達了非常清晰的圖像,作者筆下所描繪的“系統教育”更加迷人——音樂能夠賦予孩子和整個世界全面性的改革。
——《紐約時報書評》thenewyorktimesbookreview
不在于你有多高的藝術造詣,也不在于你是否是一位藝術家;真心去熱愛藝術,真心去熱愛生活,它將會改變你的生命!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韓國釜山愛樂樂團音樂總監李心草
如果莫扎特再世的話,應該就是像杜達梅爾這樣。
——《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post
古典音樂的魔力無限。相信孩子,他們不僅是時代的審美者,也是奇跡的制造者。一旦他們獲得機會,他們在改變自身生命的同時,亦會改變世界。委內瑞拉“系統教育”的成功,是最好的證明。
——音樂評論家、文化學者劉雪楓
當今世界上最酷的智慧,絕對是杜達梅爾這位老弟。
——《gq雜志》gq
古典音樂是帶給孩子們純凈心靈的甘露,它將伴隨和改變人的一生,使靈魂感染到純潔、高貴、善良和典雅。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和慧
這位活力源源不絕的音樂大師又以堅定的信念將自己推向另一個高度了……杜達梅爾是個重視細節的專家,以極度敏銳的心對待每一個音符。
——《時尚雜志》vogue
文以載道,以文化育,樂以育人。
——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中國指揮學會會長、
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著名指揮家俞峰可讀性相當高,結合歷史與社會行動,令人信服。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weekly
改變生命 作者簡介
特蕾西婭·彤絲朵,美國作家、音樂家及音樂教育工作者。目前任職于中學及大中院校,教授鋼琴及音樂史,同時為《紐約時報》及《凱恩尼恩評論》的專欄作家。曾著有《為鋼琴課而慶祝》一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