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nóng)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xù)農(nóng)業(yè)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nóng)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tài)瓶
中國變性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13055
- 條形碼:9787030413055 ; 978-7-03-04130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變性土 本書特色
變性土(又稱膨縮土、膨轉(zhuǎn)土),與地質(zhì)學的膨脹土同義,唯服務對象有別,研究的土層深度有異!吨袊冃酝痢肥且徊客寥赖乩韺W基礎專著,《中國變性土》貫穿變性土發(fā)生基本理論、分布規(guī)律,依據(jù)枟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檢索枠(2001)對數(shù)十個典型剖面再診斷鑒定和系統(tǒng)分類命名。借鑒枟美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檢索枠(2010),發(fā)現(xiàn)我國除潮濕變性土、濕潤變性土和干潤變性土亞綱外,還具有寒性變性土、干旱變性土和夏旱變性土三個新亞綱,是基于對變性土形成條件、分布規(guī)律和土壤水熱狀況以及實地調(diào)查研究而產(chǎn)生的新認識和新觀點。 《中國變性土》共15章,第1章回顧我國變性土研究的成就并作展望;第2章論述變性土的地理分布規(guī)律、發(fā)生原理、診斷特征和性質(zhì)的定量化標準;第3~11章分區(qū)論述成土條件、典型剖面的診斷和分類,涉及新亞綱和新亞類等論述;第12~15章介紹變性土的肥力、水分物理性質(zhì)和利用改良措施,以及膨脹土與工程建設和修建梯地保土等。
中國變性土 內(nèi)容簡介
在全球和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制的層面上,本著作都是"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14個土綱中,系統(tǒng)闡述中國變性土綱的首部專著。它提供了中國變性土分布圖,揭示了中國變性土發(fā)生形成的理論基礎,論述了全國各主要自然地理區(qū)變性土的分布、特性,與分類地位,論證確立了寒變性土亞綱,探討了國內(nèi)未曾涉及的地區(qū)之變性土的存在及問題。
中國變性土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中國變性土研究的歷史回顧及今后任務 1
1.1前人對中國變性土的研究 1 1.1.1早期研究的情況 1 1.1.2全國土壤普查時期 2 1.1.3黃瑞采?吳珊眉等對變性土的研究 3 1.1.4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協(xié)作課題組”的研究 4 1.1.5砂姜黑土綜合治理的研究 4 1.1.6工程地質(zhì)學界對膨脹土的研究 5
1.2今后研究任務 5
第2章 中國變性土的地理分布?發(fā)生和分類 7
2.1地理分布及規(guī)律性 7 2.1.1東北平原寒性變性土?濕潤變性土和潮濕變性土散布區(qū) 8 2.1.2黃土高原和黃河‐海河平原干潤變性土散布區(qū) 9 2.1.3淮北平原和山東半島潮濕變性土分布區(qū) 9 2.1.4淮南丘崗和平原濕潤變性土散布區(qū) 10 2.1.5漢江盆地潮濕變性土集中分布和濕潤變性土散布區(qū) 10 2.1.6東南沿海和南方丘陵盆地濕潤變性土分布和干潤變性土散布區(qū) 11 2.1.7四川和川西南山間盆地及云貴干潤?濕潤和潮濕變性土分布區(qū) 11 2.1.8內(nèi)蒙古高原干潤變性土和新疆干旱和夏旱變性土散布區(qū) 12
2.2形成條件與發(fā)生過程 13 2.2.1形成條件 13 2.2.2發(fā)生過程 17
2.3黏粒含量和診斷性形態(tài)特征 27 2.3.1黏粒含量 27 2.3.2診斷性形態(tài)特征 27
2.4土壤系統(tǒng)分類原則?診斷和鑒定 30 2.4.1原則 30 2.4.2建立和應用診斷層和診斷特征 31
2.5變性土不同分類級別的診斷鑒定標準 34 2.5.1土綱(soil order)
34 2.5.2亞綱(suborder)
35
2.5.3土類(great group)
36 2.5.4亞類(subgroup)
37 2.5.5土屬(family)
38 2.5.6過渡性變性亞類的鑒定條件 38 2.5.7膨脹土的判定 39
2.6本章小結(jié) 42
第3章 東北平原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43
3.1成土條件 43 3.1.1氣候 43 3.1.2構造運動和地層 44 3.1.3地形和地貌 45 3.1.4成土母質(zhì) 46 3.1.5植被和人為活動 47
3.2土壤 48 3.2.1寒性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48 3.2.2濕潤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55 3.2.3干潤均腐土 57 3.2.4潮濕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58
3.3區(qū)域治理和土壤改良 62
3.4本章小結(jié) 63
第4章 黃土高原與黃河‐海河平原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65
4.1黃土高原 65 4.1.1成土條件 66 4.1.2前人對本區(qū)三趾馬紅黏土的研究 68 4.1.3土壤 71
4.2黃河‐海河平原 77 4.2.1成土條件 77 4.2.2土壤 80
4.3土壤改良利用 86
4.4本章小結(jié) 86
第5章 淮北平原與山東半島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88
5.1成土因素分析 89 5.1.1氣候 89 5.1.2成土母質(zhì) 89 5.1.3地形 91 5.1.4人為活動 92
5.2形成過程概述 92 5.2.1草甸潛育化 92
5.2.2碳酸鹽的集聚 93 5.2.3耕種熟化及脫潛育化過程 93
5.3豫?皖淮北變性土 94 5.3.1概況 94 5.3.2典型剖面形態(tài)特征 94 5.3.3土壤分類與命名 99 5.3.4改良利用要點 100
5.4山東泗河平原變性土 101 5.4.1概況 101 5.4.2典型剖面形態(tài)特征 101 5.4.3土壤主要理化性質(zhì) 102 5.4.4黏土礦物組成和含量估測 102 5.4.5土壤分類與命名 103 5.4.6土壤障礙因素 103
5.5山東沂沭河和膠萊平原變性土 103 5.5.1概況 103 5.5.2典型剖面形態(tài)特征 103 5.5.3土壤基本理化性質(zhì) 105 5.5.4黏土礦物組成和含量 106 5.5.5土壤分類與命名 106 5.5.6土壤障礙因素 107
5.6淮北江蘇變性土 107 5.6.1概況 107 5.6.2典型剖面形態(tài)特征 107 5.6.3土壤基本理化性質(zhì) 109 5.6.4黏粒的 x射線衍射分析 110 5.6.5土壤分類與命名 110 5.6.6土壤農(nóng)業(yè)利用與管理要點 111
5.7本章小結(jié) 112
第6章 淮南丘崗與平原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113
6.1成土條件 114 6.1.1氣候 114 6.1.2母質(zhì) 114 6.1.3地形?地貌 116 6.1.4人為活動 117
6.2土壤 117 6.2.1安徽省江淮地區(qū) 117 6.2.2江蘇省江淮地區(qū) 120
6.3土壤改良利用 127
6.4本章小結(jié) 128
第7章 漢江盆地與丘崗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129
7.1成土條件 130 7.1.1氣候 130 7.1.2地形 130 7.1.3成土母質(zhì) 132 7.1.4植被與人為活動 133
7.2土壤 134 7.2.1陜南諸盆地 134 7.2.2南陽盆地 136 7.2.3鄂北丘崗階地 143 7.2.4江漢平原 145
7.3土壤改良利用 147 7.3.1丘崗階地變性土地區(qū) 147 7.3.2潮濕變性土地區(qū) 147
7.4本章小結(jié) 148
第8章 東南沿海與南方丘陵地區(qū)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149
8.1成土條件 149 8.1.1氣候 149 8.1.2成土母質(zhì)和地貌 150 8.1.3人為活動 153
8.2土壤 153 8.2.1濕潤變性土 153 8.2.2干潤變性土 166 8.2.3潮濕變性土 168
8.3土壤改良利用 172 8.3.1改善土壤物理性狀 172 8.3.2培肥 172 8.3.3工程建設中的土壤改良 172
8.4本章小結(jié) 173
第9章 四川與西南山間盆地及三峽庫區(qū)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174
9.1四川盆地 174 9.1.1成土條件 174 9.1.2土壤 176
9.2川西南山間盆地 182 9.2.1成土條件 182 9.2.2土壤 184
9.3三峽庫區(qū) 188 9.3.1概況 188 9.3.2成土條件 188 9.3.3土壤 189
9.4土壤改良和防治膨脹土危害措施 192
9.5本章小結(jié) 192
第10章 云貴與西藏高原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194
10.1云南和貴州 194 10.1.1成土條件 194 10.1.2土壤 197 10.1.3土壤改良利用 206
10.2西藏高原 206 10.2.1成土條件 207 10.2.2土壤 209
10.3土壤利用 211
10.4本章小結(jié) 211
第11章 內(nèi)蒙古高原與新疆變性土和變性亞類 213
11.1內(nèi)蒙古高原 213 11.1.1成土條件 213 11.1.2干潤變性土 214
11.2新疆 216 11.2.1成土條件 216 11.2.2土壤 223
11.3土壤改良利用 229
11.4本章小結(jié) 230
第12章 變性土的肥力?養(yǎng)分監(jiān)測與培肥 231
12.1土壤養(yǎng)分背景狀況及土地利用綜述 231 12.1.1東北平原 231 12.1.2黃河‐海河平原 231 12.1.3黃土高原 232 12.1.4淮河流域崗地和低地 232 12.1.5漢江流域丘崗與盆地 233 12.1.6東南沿海玄武巖臺地和南方丘陵 233 12.1.7四川盆地 234 12.1.8云貴山間盆地 234
12.2土壤活性有機碳 235
12.3變性土磷素組分與缺磷機制 236 12.3.1有機磷的各組分含量與缺磷機制 236
12.3.2無機磷的分組含量和磷的固定 237
12.4變性土的鉀素 238
12.5變性土地區(qū)土壤的養(yǎng)分定位觀察和培肥———以河南省為例 238 12.5.1土壤養(yǎng)分動態(tài)變化 238 12.5.2肥料投入 240 12.5.3土壤改良利用 240 12.5.4土壤利用改良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41
第13章 變性土的水分物理性質(zhì)和農(nóng)田水利 242
13.1水分物理性質(zhì) 242 13.1.1土壤容重和孔隙性 242 13.1.2土壤膨脹性 243 13.1.3土壤滲水性 243 13.1.4土壤持水性能 244 13.1.5土壤導水性能 245 13.1.6土壤毛管水上升性能 246 13.1.7土壤水分蒸發(fā)性能 248
13.2土壤水分物理性質(zhì)改良 249 13.2.1長期施用有機肥的影響 249 13.2.2土壤全方位深松技術 250 13.2.3粉煤灰對土壤不良物理性狀改良效果 253
13.3農(nóng)田水利田間工程 253 13.3.1排水與灌水的原則 254 13.3.2排灌工程的設計 254
第14章 膨脹土與工程建設 256
14.1基本概念和膨脹機理 256 14.1.1基本概念 256 14.1.2膨脹土的類型和膨脹機理 256
14.2膨脹土的分布?成因與類別 257 14.2.1分布 257 14.2.2膨脹土的成因與類別 257
14.3膨脹土的主要特征和特性 258 14.3.1膨脹土的特征 258 14.3.2膨脹土的特性 258
14.4典型膨脹土的結(jié)構特征及其性質(zhì) 259 14.4.1結(jié)構特征 259 14.4.2微結(jié)構特征 259 14.4.3微結(jié)構特征與工程性質(zhì) 261
14.5工程建設中的膨脹土 265
14.5.1長江三峽庫區(qū)工程建設中的膨脹土 265 14.5.2南水北調(diào)中線的膨脹土 266 14.5.3中小型水利建設中的膨脹土 270 14.5.4大麗鐵路工程沿線的膨脹土 271
14.6膨脹土危害的預防和處理 272 14.6.1建筑物地基 273 14.6.2邊坡的防護與處理措施 273
第15章 膨脹土區(qū)坡地的固地保土 276
15.1膨脹土區(qū)農(nóng)地塌陷與水土流失的原因 276 15.1.1引起土體塌陷與水土流失的內(nèi)部機理 276 15.1.2引起土體塌陷與水土流失的外部因素 278
15.2膨脹土區(qū)農(nóng)地固地保土的普遍措施 278 15.2.1適地開展以坡改梯為主的工程措施 278 15.2.2推行以等高固氮植物籬為代表的生物措施 278 15.2.3進行作物結(jié)構和耕作技術改革 279
15.3膨脹土坡耕地土坎梯地的建造 279 15.3.1梯地建設的原則 279 15.3.2土坎梯地建造的規(guī)格 280
15.4土坎梯地的垮坎及其治理 281 15.4.1土坎梯地垮坎的原因 281 15.4.2土坎梯地垮坎的類別 282 15.4.3土坎梯地垮坎的治理 282
參考文獻 284
索引 295
后記 301
彩版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