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1927-1937-民國首都南京的營造政治與現代想象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127662
- 條形碼:9787214127662 ; 978-7-214-1276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27-1937-民國首都南京的營造政治與現代想象 本書特色
本書從上古城市產生開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設發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現當時作為民國首都南京的城市現代化受政治和權力影響的復雜性,揭示出近代中國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業性的特點。隨后從政治學的角度對城市規劃設計的表達、公共權力的運行規則、首都建設中的傳統政治文化、現代建筑藝術與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現等歷史現象進行闡釋,展示出中國近代城市發展過程中有別于西方的特征。
1927-1937-民國首都南京的營造政治與現代想象 內容簡介
《民國首都南京的營造政治與現代想象(1927-1937)》從上古城市產生開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設發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現當時作為民國首都南京的城市現代化受政治和權力影響的復雜性,揭示出近代中國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業性的特點。隨后從政治學的角度對城市規劃設計的表達、公共權力的運行規則、首都建設中的傳統政治文化、現代建筑藝術與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現等歷史現象進行闡釋,展示出中國近代城市發展過程中有別于西方的特征。研究方法新穎,內容有創新性,進一步豐富民國城市史乃至整個中華民國史的研究。
1927-1937-民國首都南京的營造政治與現代想象 目錄
序言導論**章 首都市:國民政府時期南京的政治身份 **節 城市產生及其政治形態 第二節 首都的概念和特質 第三節 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復歸第二章 首都南京的城市設計與規劃政治 **節 城市規劃:一種有意識設計的空間政治 第二節 首都設計的緣起:國民政府的首都認知與期許 第三節 首都規制權的競逐:負責政府機關和設計機構的更迭 第四節 “弘我漢京”:首都設計文本的民族主義隱喻 第五節 《首都計劃》的修訂:“中央政治區”選址的變更第三章 締造新都:首都建設的展開 **節 國民政府建都前的南京市政 第二節 首都的經濟與社會建設 第三節 城市改造及新城市空間的生產 第四節 激變良民:首都營造中的路政與民生第四章 首都營造的政治限界 **節 奠都后的南京新市制 第二節 新市制的行政面像 第三節 限界中的張力:首都營造中的黨權第五章 首都營造的經費瓶頸 **節建設經費的來源 第二節 市府擴張稅權受挫 第三節城市建設跛足第六章 首都營造中的省市糾紛與邊界調整 **節 省市糾紛的緣起 第二節 稅權紛爭:省市糾紛的升級 第三節 擴大市區:省市劃界的提出 第四節 省市劃界的展開 第五節 劃界析權:省市糾紛的解決第七章 首都營造的成效 **節 都市摩登:傳統政治都市的現代轉變 第二節 現代化的另面:首都建設的內在限度 第三節 現代化的困厄:頓挫原因的政治視角結語 革命時代的新首都與舊傳統附錄參考文獻后記
1927-1937-民國首都南京的營造政治與現代想象 節選
伴隨著南京城市的日新月異的發展,城市現代化不僅意味著物質建設的巨大成功,也促進了“現代”的市民社會的形成。然而,市民社會的出現,并沒有為城市建設起到積極作用,反而給南京的城市現代化帶來了新的阻力。現代化雖然為南京帶來了城市硬件條件的改善,但這種“現代化”卻遭到了在拆房筑路中自身利益受損的市民的強烈反對,并演化為一場曠日持久的社會抗爭。從問題的形成看,一方面固然與市民“見識淺薄”、“圖謀私利”、“缺乏奉獻精神”有關,另一方面市民攻擊官方“罔顧民意”、“不恤民生”、“欺壓平民”、“做事不留余地”也是事實。危機出現后,解決事件的主導權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雖有意識的實行包容勸解的政策,但市民自發組織的社會抗爭仍極為活躍。官方捉襟見肘的處置能力和冥頑不化的僵化態度,不但未能及時疏導社會不滿,反而增加了市民對政府“違法殃民”、“倒行逆施”、“仇視吾民”、“坐視人民生死于不顧”、“為軍閥所不敢為”、“為少數人利欲”的負面看法。而政府在問題出現后,雖竭力宣傳“為建設而破壞”理由的合理性,卻難掩政府獨裁包辦的事實。從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看,凡事都由政府片面決定,人民卻無權參與,是問題的根源。不難設想,如果官方將社會納入決策體制,而非排斥其參與,則發生這樣事件的可能性就會很小。反之,民眾就可能鋌而走險,把整個社會攪得天翻地覆。在這個過程中,官方雖反復強調國家發展離不開穩定的環境、社會的理解和市民的支持,卻沒有意識到,穩定不僅是社會中不存在政治沖突或社會運動,還意味著官方需要不斷提高將社會矛盾和沖突納入制度軌道的能力,即提高執政能力的宏旨要義,從而才能消除大規模的、有強烈破壞性的動亂或革命性運動發生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看,官方對整個問題的認識和處置乏善可陳,并不具有“現代”的意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社會反對的內容和范圍上看,南京與西方先進地區的民間抗爭已逐漸趨同。換言之,這些社會團體組織的民間抗爭,一定意義上也是衡量南京城市“現代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特別是市民在社會抗爭運動中為維護自身權益敢于向官方抗議,官方也并沒有進行嚴懲,這說明“民”的象征性政治意識因“民國”這一國家形象的樹立得到強化,而在與政府的博弈中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各方在相互博弈中對“民權”、“民生”等意識形態話語——這一非政治的力量加以有意識地利用,說明其作用未可忽視,體現了社會的進步。故從這個角度觀之,首都營造過程中社會的多元開放和政治生活上的進步包容,也是事實,凸顯了城市發展轉型中的“現代”成果。 另一方面,民國時期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這時期的城市發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這個大時代背景的影響。隨著近世以降西方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增大,近代中國不僅政治機構、經濟組織、文化心理,乃至城市面貌都相應地發生了這一適應“現代化”進程的改變,與此同時,傳統制度和維持這種制度的思想文化也遭到越來越多國人的指責。但客觀來說,北伐成功后,新政權的建立并沒有將過去舊的社會文化和社會結構完全掃入歷史,革命后的新體制并不比舊制度更加優越。從南京首都建設的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到,首都營造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實際就是舊傳統在新時期的進一步延續和體現。雖然南京邁向現代化的道路已清晰可見,但城市現代化的發展還是受到了傳統的中央高度集權的國家體制的連續阻擊。 首先,中央高度集權的權限設置限制了南京市政府的施政。南京地處黨國中樞,市內政治生態復雜,市內存在國民政府、江蘇省政府、江寧縣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四府并立的情況。以權勢大小論,市政府為首都“*小機關”。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南京市政府市政方針的貫徹落實舉步維艱。一切庶政,均推行不易。南京雖然被中央辟為首都,有時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贏得地方各省和地方城市都無法獲得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
1927-1937-民國首都南京的營造政治與現代想象 作者簡介
董佳,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著有《南京城市百年史》、《華北抗戰史》、《發展邏輯與政治窠臼:政治視域下南京城市發展的歷史分析》、《首都營造與民國政治:南京研究》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