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溫故(二十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553785
- 條形碼:9787549553785 ; 978-7-5495-537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溫故(二十九) 本書特色
2014年推出的第二輯《溫故》,“影像”專欄刊出了攝影師顏長江用相機記錄的行將消逝的三峽景觀和離開故土的移民。 本輯《溫故》“特稿”專欄,徐方《干校雜記》記錄了作者十五歲隨母親下放到河南息縣后長達兩年的干校生活,以專章回憶了與顧準等人相識、交往的動人往事。 《溫故》“人物”專欄,《陳獨秀和他的托派同志鄭超麟》以二人的回憶錄和文集為主體材料,梳理了二人從相識到產生分歧、貫穿一生的交往;《始善終隙:胡適與顧頡剛》從日記和書信入手,探究二人由合而分的復雜過程;《傳奇縣長張里元》記錄了民國年間魯西南地區一位縣長在當地剿匪安民、施行新政、抗日衛國的傳奇事跡;《施蟄存的詩體回憶:浮生雜詠八十首》以解讀施蟄存晚年創作的詩歌為切入點,回溯了施蟄存先生幼年和青年時代的經歷,同時又深入分析了其晚年時創作這些詩歌時的復雜處境和微妙心態;《鮮為人知的薛明劍》梳理了長期為人們忽略的、一位民國史上重要的民間社會活動家薛明劍的生平事跡;《卿本書生:作為官宦、戰俘、藏書家的龐鏡塘的人生斷章》講述了曾任國民黨山東黨部主委的龐鏡塘被俘的經過和后來其藏書的流傳。 《溫故》“記憶”專欄,《二大爺》講述了作者自己的家族故事,貫穿了晚清衰亡、軍閥混戰、民國動蕩和新中國建立,前后將近百年;《母同學》(外一篇)生動記錄了作者和自己初中同學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三十多年間交往的點滴回憶; 《溫故》“往事”專欄,《沒有獎章的功勛》記錄了一位受董必武指示、潛入國民黨的空軍軍官在抗戰期間的生動事跡。 《溫故》“文本”專欄《張充和民國文選》刊出了“合肥四姊妹”之一的百歲老人張充和早期作品《我的幼年》、《別了,龍門港》、《梧桐樹下》等文。
溫故(二十九) 內容簡介
《溫故》公民記憶,親歷者徐方“干校雜記”+蕭存講述家族里的傳奇人物“二大爺”+林浩回憶70年代的初中同學“母同學” 《溫故》故人故事,冰云“陳獨秀和他的托派同志鄭超麟”+魯燕從日記探究“始善終隙:胡適與顧頡剛”+孫康宜“施蟄存的詩體回憶:《浮生雜詠》八十首”+王曉林介紹“鮮為人知的薛明劍”+沈迦“卿本書生:作為官宦、戰俘、藏書家的龐鏡塘的人生斷章”+郭春生記錄父親抗戰期間“沒有獎章的功勛” 《溫故》中國影像,顏長江“三峽的空氣自由:致友人”,以三十余幅圖片紀念已經消失的三峽景觀 《溫故》珍貴文本,百歲老人張充和早期作品“張充和民國文選”
溫故(二十九) 目錄
■徐方《干校雜記》
……學部下干校,在當地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在偏僻落后的鄉村,突然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文科研究人員……
[人物]專欄
■冰云《陳獨秀和他的托派同志鄭超麟》
……1930年代后期起,陳獨秀在思想、政治方面與托派漸行漸遠,但鄭超麟在批評陳獨秀的政治思想的同時,對他仍保持著高度敬意……
■魯燕《始善終隙:胡適與顧頡剛》
……兩人由“風義師友”到“由親轉疏”,除了政治觀點的分歧,也有思想觀念的轉變,胡適由疑古轉向重建,而顧頡剛仍舊在疑古,兩人的由合而分就是必然的了。但*終鬧到不念師生之情,大肆地批判,發出許多的違心之論,政治對人心的扭曲,令人深思!
■王凱《傳奇縣長張里元》
……民國年間,魯西南定陶人氏張里元先后擔任山東文登、沂水和臨沂縣縣長,期間剿匪安民,抗日衛國,在當地影響很大。張里元出身北大,雖是一介文人,卻膽大心細,智勇雙全,敢作敢當,稱得上是一位傳奇縣長。
孫康宜《施蟄存的詩體回憶:<浮生雜詠>八十首》
當八十五歲的施老回憶他那漫長坎坷的人生旅途時,他尤其念念不忘年輕時那段充滿趣味和冒險的文壇生活。
[影像]專欄
■顏長江《三峽的空氣自由:致友人》
……我附上的三十多張圖片,是都已消失的文物。愿大家就此想象當年。以后真不知道如何想象當年。一個古典的時代,就在這幾十年,在我們手上滑落,永遠不會再回來。
[人物]專欄
■王曉林《鮮為人知的薛明劍》
……薛明劍、孫冶方兩兄弟都已駕鶴西去三十年。中國從一個“東亞病夫”型的落后經濟農業國走到現在,其國民經濟和民族工業之樹已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讓我們今天重新來認識這一對中國經濟學界的“雙套車”、“雙子星”,一對都曾經是“中國的脊梁”的人物,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紀念和反思我們的國、族、家、民的命運,這大概還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蕭存《二大爺》
……和那些敗家頹廢的舊式子弟相比,二大爺家的兄弟們一個個神清氣爽,氣宇軒昂,健康地走上了一條以科技立業,自立、自強的道路,果然如二大爺所愿,沒出一個紈绔子弟,沒出一個敗家子,今日梳理利弊,二大爺的育子理念應該說是成功的。
■林浩《母同學(外一章)》
……如今,我有時路過母同學生命末期的作品——那個造福一方的便民工程看到的是一個設施完備、場面闊大、交易興隆的蔬菜市場。同時滿地泥濘,垃圾遍地,車碾人踏,嘈雜不堪。人與物皆熙熙攘攘來去匆匆。
[往事]專欄
■郭春生《沒有獎章的功勛》
……他曾就讀于天津北洋大學和武漢大學,1933年入黨,抗日戰爭期間受董必武指示,孤身潛入國民黨空軍,有過一段極不平常的人生經歷。本文所述即是抗戰期間有關他的一些往事。
[文本]專欄
■王道《張充和民國文選》
……看著,看著我們的一家,看著這世界,也許還會看到比它更老的梧桐樹變成棺材板,看一切到了粉碎。
溫故(二十九) 相關資料
沈昌文(出版人)——我們現在學習外國,還是要回頭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馮克力(出版人)——隨著歲月的流失,歷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歷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了。
雷頤(文史學者)——我覺得歷史大量的是被遺忘,只有少數的被記憶,尤其說讓國民記住什么,忘記什么,實際上主流媒體是有選擇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讓你記住什么,忘記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對歷史失去了記憶,對很多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謝泳(文史學者)——我覺得《溫故》的意義,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過去說錯了的事情,或者說是主流話語過去比較強烈地想讓人接受的那些東西,盡可能給予校正。
盧躍剛(文史學者)——《溫故》一方面是要鍛煉大家恢復記憶,要重溫記憶,我覺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訴很多人,他們的所有行為是要被記憶的,正在被記憶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終也會被挖出來,這個我覺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經常講,人們要有點兒起碼的歷史感,如果沒有這歷史感的話,后果就特嚴重。
劉方煒(文史學者)——有很多人物,很多歷史過程,但這東西呢在這之前并不進入正史。但是你會發覺,你把這一塊兒挑出來,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對于中國的大的歷史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張冠生(文史學者)——過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溫故來顯影;過去吞吞吐吐、顯影不足的,可借溫故作“加厚”顯影;以往過分渲染、顯影過度的,溫故可起“減薄”作用。通過溫故,圍繞某事件的基本事實澄清了,就可以進入定影程序了。
傅國涌(文史學者)——“溫故而知新”,從《老照片》的風行到《溫故》在書刊叢中脫穎而出,決不僅僅是迎合了這個浮躁時代一部分人的懷舊心理這么簡單,關鍵還是“知新”,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帶有溫情的新材料、新見解,雖不是高頭講章、宏大敘事,卻讓歷史真相在細節中慢慢浮現出來。
范泓(文史學者)——我們在"溫故"時一定要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若一味地劍拔弩張,或"單向度"地要和誰去較什么勁兒,"溫故"便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說到底,"溫故"是為了"知新",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趙克風(文史學者)——《溫故》里寫歷史,沒有人云亦云,觀點也許不同,但真實嚴謹。我也有這種要較真的勁。
秦風(老照片收藏家)——這么多年著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創造一種多元的對過去的認識,因為這是整個中國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種教育過程。無論如何,歷史有一種呈現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會完全被遺忘。
溫故(二十九) 作者簡介
劉瑞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北京貝貝特出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溫故》主編,因對出版業貢獻巨大,曾獲《中國新聞周刊》“十年影響力之出版界人物”。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