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元代畫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004826
- 條形碼:9787566004826 ; 978-7-5660-048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元代畫學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發展創新研究系列叢書:元代畫學研究》是對元代畫學著作的系統、全面整理與研究。既包括對元代畫史、畫論著作編撰體例、史學觀念方面的研究,也包括對元代著名畫家、文人畫學思想的研究,同時還包括對元代畫學著作中記載的少數民族繪畫交流、江南地區收藏家收藏狀況的研究。
元代畫學研究 目錄
1.1 元代的社會氛圍與畫壇面貌
1.2 元代畫學研究背景
第二章 趙孟頫的畫學思想
2.1 引言
2.2 趙孟頫的“古意”說
2.3 趙孟頫的“書畫同源”論
第三章 湯厘《畫鑒》的理論成就
3.1 引言
3.2 《畫鑒》之編撰年代
3.2.1 《畫鑒》之本文與趙孟兆酉
3.2.2 《畫鑒》之序文與柯九思
3.2.3 《畫鑒》之編次與張句曲
3.3 湯厘《畫鑒》之理論成就
3.3.1 湯兆頁的品評觀
3.3.2 寫意理論的確立
3.4.3 《畫鑒》的理論貢獻及影響
第四章 《圖繪寶鑒》、《圖畫考》及鑒藏類畫學著述
4.1 引言
4.2 夏文彥《圖繪寶鑒》
4.2.1 概述
4.2.2 《圖繪寶鑒》體例版本略說
4.3 盛熙明《圖畫考》
4.4 元代書畫鑒藏著錄
4.4.1 莊肅《畫繼補遺》
4.4.2 王惲《書畫目錄》
4.4.3 周密《云煙過眼錄》、《志雅堂雜抄》及湯允謨《云煙過眼續錄》
第五章 元代畫譜畫訣類畫學著述
5.1 引言
5.2 《竹譜》、《梅譜》、《蘭譜》等梅竹類畫學著述
5.2.1 元代梅竹類畫譜著作的寫作動因
5.2.2 李衍《竹譜詳錄》、王冕《梅譜》等梅竹類畫譜著作
5.3 《寫山水訣》與《寫像秘訣》等口訣類畫學著作
5.3.1 黃公望《寫山水訣》、饒自然《山水家法》等山水類畫訣著作
5.3.2 王繹《寫像訣》人物類畫訣著作
5.4 譜訣類畫學著作與其他類型畫學著作之區別
第六章 元代文人筆記及詩畫題跋中的畫學史料
6.1 引言
6.2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說郛》中的畫學史料
6.2.1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6.2.2 陶宗儀《說郛》
6.3 王惲《秋澗集》中的畫學史料
6.3.1 王惲《畫記》
6.3.2 王惲《宋東溪墨梅引》
6.3.3 王惲《西溪趙君畫隱序》
6.4 元人詩畫題跋中的畫學史料
6.4.1 宋元之際詩畫題跋的繁盛及其內在因素
6.4.2 柯九思、虞集等文人文集中的詩畫題跋
第七章 元代畫學著錄中的民族繪畫交流
7.1 引言
7.2 元代以前畫學著錄中的民族繪畫交流
7.2.1 佛教東漸對民族繪畫交流的影響
7.2.2 宋代畫史記載中的民族繪畫交流
7.3 元代畫學著錄中的民族繪畫交流
7.3.1 《畫鑒》、《圖繪寶鑒》中有關少數民族畫家的記載
7.3.2 元代畫史中有關本朝少數民族畫家的記載
7.4 民族繪畫交流中的師承關系及繪畫題材問題
7.4.1 民族繪畫交流中的師承關系問題
7.4.2 民族繪畫交流中的繪畫題材問題
第八章 元代畫學著述中的私人庋藏
8.1 引言
8.2 畫學著述中的元代繪畫收藏家
8.2.1 元初收藏家之王子慶
8.2.2 元初收藏家之喬達之、張受益、徐子方
8.3 元代收藏界的書畫珍品流向及交易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元代畫學研究 節選
在書畫理論方面也對元初文人圈產生巨大作用。特別是其提出的“古意”說以及“書畫同源”理論,被元初另一位文人湯厘寫入《畫鑒》一書中并進行了系統闡述,確立了“寫意”理論體系,對元以降的繪畫走向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研究元代的書畫理論及書畫風格都離不開對趙孟頫的研究。趙孟頫的“古意”、“書畫同源”思想的產生有兩個根源。**個根源是基于宋代蘇軾、文同、李公麟、米芾等文人畫家繪畫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文人畫理論。在宋代的畫論、書論中,已經可以看到對“古意”及“書畫同源”思想的零星闡述,只是并不系統。宋代以文治國,由此催生了一大批具有深厚文化基礎的士人階層,士人階層不同于職業書畫家,也與明代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皆具有一定的官職,書畫藝術只是業余愛好。在這一前提下,宋代文人的書畫具有很強的自娛自樂功能。他們創作的作品不需要像職業畫家那樣尋找買者,因此具有更強的自我表現成分,以抒發個人感情放到首位,由此在畫面表現上帶有了意象性的特征。對書畫家個人品格的強調也是從宋代開始形成的,在這一觀念帶動下宋元以降的畫史、書史著作強調了作者個人品德修養對作品的影響,甚至作為決定作品優劣的關鍵性因素。在宋代的繪畫理論中,對此多有闡述。比如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就提出了“氣韻非師”的思想,言“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己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另外,南宋鄧椿在《畫繼》一書中言:“人品既己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备訌娬{了人品對繪畫藝術的決定性影響。認為繪畫藝術的*高水平氣韻并不是靠技術的不斷熟練才可以達到的,它是由創作者的個人修養決定的。人品作為繪畫水平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同時影響到了對書法的品評標準。由此郭若虛又說“矧乎書畫發之于情思,契之于綃楮,則非印而何?押字且存諸貴賤禍福,書畫豈逃乎氣韻高卑?”因為書法與繪畫一樣,都“發之于情思”,與創作者的個人思想感情有密切聯系,因此書畫具有一致性!
元代畫學研究 作者簡介
趙盼超,1977年10月出生,山東博興人。2007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2010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有藝術作品參加全國性展覽及出國交流,同時在國家級藝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及藝術評論文章多篇,F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主要從事藝術史及藝術理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