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論語言的濫用-[英漢雙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138839
- 條形碼:9787500138839 ; 978-7-5001-388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語言的濫用-[英漢雙語] 本書特色
縱觀歷史,書籍可以改變世界——他們扭轉了我們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他們引發爭論,產生異見,挑起戰爭,催化革命;他們發人深省,激發憤懣,鼓動情緒,提供慰藉;他們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摧毀了我們的生活。現在,《偉大的思想》系列叢書將帶廣大讀者領略偉大的思想家、先驅、激進分子和夢想家的著作,他們的思想撼動了舊有的文明,塑造了我們現在的樣子。 作為詩人、唯美主義者、享樂主義者的波德萊爾,還是他那個時代*有開創性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他在本書中探討了美、時尚、浪蕩作風、藝術之目的以及藝術家之作用等話題,描述了在他看來將現代生活的戲劇性表達得*淋漓盡致的畫家。
論語言的濫用-[英漢雙語] 內容簡介
洛克*著名的作品《人類理解論》于1671年開始撰寫,1690年得以出版,自首次出版到1700年已出版20個版本。在書中,洛克批評了宣稱人生下來便帶有內在思想的哲學理論,他主張人所經歷過的感覺和經驗才是形塑思想的主要來源。從哲學的繼承性上看,洛克走的是弗蘭西斯·培根和托馬斯·霍布斯的路線,即知識起源于感覺和經驗。書中涉及的思想對于伏爾泰等眾多西方哲學家也產生了極大影響,在西方哲學史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由于他在這方面的理論,洛克可以被歸類為經驗主義者。
論語言的濫用-[英漢雙語] 目錄
論觀念
觀念通論及觀念的起源
簡單觀念
復雜觀念
關乎快樂和痛苦的情狀
充分觀念和不充分觀念
觀念的正誤
論文字
文字或語言通論
文字的缺陷
文字的濫用
前述缺陷及濫用的補救方法
論語言的濫用-[英漢雙語] 節選
3.感覺的對象是觀念的來源之一 **,我們的感官在熟知一些特定的感知物之后,會通過多種方式,將幾種對于事物不同的感知傳遞到我們的腦海中,因此我們就有了“黃、白、熱、冷、軟、硬、苦、甜”及其他一些觀念,稱為可感知性。我所說的傳遞到腦海的感覺,是指感官對于外部物體的感受。我們的觀念大多源于感官,通過感官讓我們理解。我把這稱為“感覺”。 4.心理活動是觀念的另-來源 第二,觀念的第二個來源是我們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也為我們提供觀念,加強我們的理解。心理活動之所以是內在的,是因為它是我們的靈魂對已有觀念的反思,而反思得來的觀念是不能從外部事物上獲得的。這些觀念包括“知覺、思考、懷疑、相信、推理、認知、意愿”,以及我們頭腦里的各種活動。對于這些活動,我們有所意識,并加以注意,從而形成自己的觀念,進一步加強我們的理解。這和我們對外物的感知同理。這一來源是個性化的,雖然不是感官(因為無關于外物感知),但是形成卻十分相似,因此可以稱為內部感官。對于前一種,我稱之為“感覺”,那么對于后一種,我就稱之為“反思”,因為只有人們在反思時,才能形成以上觀念。在本書以下的部分,我在提到“反思”時都是在指人們對內心活動的注意,因為只有對內心活動加以注意,才能形成有助于理解的觀念。這兩種來源,一則為外部原料,幫助人們形成感覺;一則為內心活動,促使人們進行反思。在我看來,觀念只有這兩種來源。我這里所提到的“活動”一詞是廣義上的,不僅可以理解為觀念在頭腦中的反應,也可以理解為由觀念而引發的情感,如某想法帶來的滿足感或不安感。 5.所有觀念均源于二者之一在我看來,對任何觀念的理解,哪怕只有一瞬,都是源于以上兩種途徑之一的。外部事物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不同的感覺:我們的頭腦又通過心理活動的加工促進理解。 全面研究一下兩種途徑及其模式、組合和關系就能發現,它們涵蓋了我們的所有觀念,我們頭腦中的所有觀念無一不是源于二者之一。你可以聯系自身,仔細審視自己的理解,告訴我在你自身的觀念中,有沒有源于感官及反思以外的。不管你腦中有多么豐富的知識,仔細分析下來,就會發現所有觀念都源于二者之一,只不過人們的理解把它們無限組合并放大了。這點我們之后也會談到。 6.對兒童的觀察 凡是仔細研究過初生兒的人都會認為,嬰兒在墜地時是沒有任何觀念來幫助他們在今后形成知識的。兒童的觀念是逐漸形成的。盡管很多觀念顯而易見,為人熟知,在他們記得時間和次序前就已經深植腦海,但是直到他們年齡稍長,開始擁有特定觀念時,他們才記得幼時擁有過尋常觀念,幾乎每個人都是如此。如果想試驗一下,可以強迫一個兒童保有很少的觀念(即便是尋常觀念)直至成年。然而兒童所處的世界有很多實體,這些實體以一種永恒且多變的方式影響著他們,不管他們愿不愿意,各種觀念都印在了他們的腦海。只要睜著眼睛,光和顏色就隨處可見;聲音以及形狀一直刺激著他們對應的感官,進入他們的頭腦。但是,如果一個兒童被置于一個只有黑白的地方,就算他長至成年,也肯定不辨紅綠。同樣,如果他小時候沒嘗過牡蠣和菠蘿,長大了也就不能區分這兩種食物。 7.人們接觸的事物不同,觀念便不同 人們在外界接觸到的事物種類越多,獲得的觀念就越多,反之亦然。同理,人們內心反思越多,獲得的觀念也越多。有時,盡管你十分關注自己的頭腦活動,但得出的也只是簡單清晰的觀念。只有在當你專注研究某一領域時,才能只關注這一領域的相關內容,而非對所有內容都加以留意。這樣你就能形成關于風景畫的特定看法,或者更加了解鐘表的零件和運作。而那些對什么都感興趣的人,則很難做到這點。他也許每天都會看見這幅畫或這個鐘表,但是如果不加以思考,不考察各個部分,就只能對它們有一個模糊的概念。8.反思得來的觀念往往需要人們的注意,因此出現較晚為什么兒童遲遲不能具有心理活動產生的觀念呢?為什么有些人一生都沒有清晰、完整的觀念呢?因為,盡管他們不斷形成一些觀念,但是如果沒有對之加以理解,進一步探究,形成思考的產物,那么這些觀念只能是表面上的,就不能產生深刻的印象或在腦海中留下清晰、明了、經久的觀念。 ……
論語言的濫用-[英漢雙語] 作者簡介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對政治和哲學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全面論證憲政民主思想的第一位作家。在政治方面,他主張正當的政府應取得民眾的同意,并且能保證人民享有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利。他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洛克一生著述頗豐,著有《論寬容》《政府論》《人類理解論》《教育漫話》《圣經中體現出來的基督教的合理性》《為基督教的合理性辯護》等。
- 主題:
薄薄一冊,32開?初讀會覺得無趣,但堅持下來會發現,他所討論的問題很常見,其實就討論某一問題,首先應該弄清楚的就是關鍵的概念和定義,這樣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議(與此同時,辯論(賽/會)的本質,個人看來也不過是“語言的濫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