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近代中德關系史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98755
- 條形碼:9787100098755 ; 978-7-100-09875-5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代中德關系史論 本書特色
該書汲取了中外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對近代中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和思考,力圖擺脫外交史、事件史和條約史的編寫模式,全面展示關系史應該包含的涉及到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真正體現中外雙方“相互的”而非單方面的關系。
近代中德關系史論 內容簡介
該書汲取了中外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對近代中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和思考,力圖擺脫外交史、事件史和條約史的編寫模式,全面展示關系史應該包含的涉及到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真正體現中外雙方“相互的”而非單方面的關系。
近代中德關系史論 目錄
**部分:理論方法論探索
一、帝國主義理論從“中心”到“邊緣”的視角轉換
(一)以歐洲為中心的帝國主義理論
(二)“邊緣取向的”帝國主義理論
(三)西方帝國主義理論的辯護傾向
(四)西方帝國主義理論的學術啟示
二、“跨文化相互作用”的理論和實踐
(一)從現代化理論到跨文化相互作用理論的轉變
(二)跨文化相互作用的理論構想
(三)跨文化相互作用理論在實踐當中的運用
第二部分:19世紀德國新教傳教士的跨文化接觸和感知
三、新教傳教的“文化帝國主義”
(一)德國新教中國傳教的興起
(二)布道、建站、辦學、行醫
(三)“精神征服”的主觀意志
四、花之安的中國研究
(一)從傳教士到“漢學家”
(二)翻譯和詮釋中國古典作品
(三)撰寫中國報道,勾勒中國圖像
(四)論證基督教傳教事業的合理性
五、德國新教傳教士論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
(一)指控基督教新教傳教的社會輿論
(二)德國新教傳教士的反擊
(三)對于“真正的”原因的探尋
第三部分:衛禮賢與中德文化交流
六、論東西方文化
(一)反觀自身,檢討西方文化
(二)揭示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三)倡建“世界新文化”
七、以傳教作為文化交流的媒介
(一)一種全新的傳教方法
(二)重新認識基督教教義,堅決反對宗教狂熱
(三)綜合東西方文化,建立大同世界
八、創辦“尊孔文社”
(一)崇拜孔子人格,得領儒門遺澤
(二)研討中德學術,推動文化交流
(三)沖決宗教藩籬,追求“永恒真理”
第四部分:德占膠澳與中德相互作用
九、從海洋戰略角度看德占膠澳事件
(一)德國海洋戰略的興起
(二)德國海軍建設的進行
(三)在中國沿海占領海軍據點計劃的形成
(四)“選港之爭”與出兵膠州灣
(五)德占膠澳的“得”與“失”
十、帝國主義時代的中德“合作”辦學
(一)德國在華創辦大學的提議
(二)中國政府的回應與中德談判
(三)中德聯合創辦“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
十一、德占時期青島中國人社會
(一)德意志帝國占領前的青島
(二)勞工階層和商人群體
(三)文人士紳和青年學生
(四)買辦、華人警察和職員
(五)前清遺老遺少
十二、青島中國商人群體的形成
(一)德占前的商業貿易和商人
(二)德占后中國商人的重新聚集
(三)對殖民政策的抗爭
(四)與外商的合作和競爭
第五部分:近代中德關系史德文文獻和檔案介紹
十三、德文著述提要
(一)當事人的報道
(二)研究性著作
(三)資料整理和匯編
十四、德文檔案館藏狀況簡介
(一)聯邦檔案館柏林分館
(二)聯邦檔案館弗賴堡分館(軍事檔案館)
(三)柏林外交署政治檔案館
(四)柏林普魯士機密國家檔案館
(五)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檔案館
近代中德關系史論 作者簡介
孫立新 山東省即墨市入,曾就讀山東大學、美因茲大學和奧格斯堡大學,獲德國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于山東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德國史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近現代史和中德關系史,已出版《百年巨變》和Das Chinabitd der deutschen protestantischen Missionare des 19Jahrhundens等專著、譯著和論文集8部,在《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和Asia Europe Journal等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譯文和書評80余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