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阿米巴蟲和纖毛蟲1.1 引言1.2 溶組織內阿米巴1.2.1 形態特征1.2.2 臨床特征1.2.3 發病機理及免疫學特性1.2.4 預防措施1.2.5 治療1.3 脆雙核阿米巴1.3.1 形態特征及傳播方式1.3.2 治療1.4 非致病性阿米巴1.4.1 哈特曼內阿米巴1.4.2 結腸內阿米巴1.4.3 微小內蜒阿米巴1.4.4 布氏嗜碘阿米巴1.5 自由生活阿米巴1.6 纖毛蟲1.6.1 生活史及形態1.6.2 臨床特征1.6.3 診斷和治療1.6.4 流行病學及預防參考文獻第2章 賈第鞭毛蟲2.1 引言2.2 生物學特征2.3 賈第蟲的檢測和分類2.3.1 檢測方法2.3.2 十二指腸賈第蟲的分類2.3.3 十二指腸賈第蟲的基因型2.4 賈第蟲的傳播途徑和流行病學2.4.1 人類感染2.4.2 環境中的傳播途徑2.5 防控和治療參考文獻第3章 球蟲3.1 引言3.2 背景和歷史3.3 生物學特性3.4 臨床特征3.5 傳播及流行病學3.5.1 環孢子蟲(圓孢子蟲)3.5.2 等孢子球蟲3.5.3 肉孢子蟲病3.6 診斷3.7 治療和防控措施參考文獻第4章 隱孢子蟲和隱孢子蟲病4.1 引言4.2 分類4.3 隱孢子蟲的生活史和發育生物學4.4 流行病學和傳播途徑4.4.1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隱孢子蟲病4.4.2 免疫缺陷人的隱孢子蟲病4.4.3 傳播途徑和感染來源:人源傳播與人畜傳播4.4.4 水源傳播4.4.5 食源性傳播4.5 檢測和診斷4.5.1 血清學方法4.5.2 糞便中隱孢子蟲的檢測方法4.5.3 環境樣品中隱孢子蟲卵囊檢測方法4.6 治療4.7 水和食物中隱孢子蟲的防控措施參考文獻第5章 弓形蟲病5.1 引言5.2 病原概述5.3 生活史5.4 傳播途徑5.5 診斷5.5.1 分子學診斷5.5.2 rRNA PCR產物限制酶切分析5.6 致病機制5.7 流行病學5.7.1 人類5.7.2 豬5.7.3 禽類5.7.4 山羊和綿羊5.7.5 其他物種的感染情況5.8 弓形蟲的失活5.9 治療和防控措施參考文獻第6章 食源性線蟲6.1 引言6.2 旋毛蟲6.2.1 背景6.2.2 蟲種分類6.2.3 生活史6.2.4 流行病學6.2.5 人類旋毛蟲病的流行病學6.2.6 臨床表現6.2.7 診斷與治療6.2.8 防治措施6.3 簡單異尖線蟲以及近緣種6.3.1 背景6.3.2 生活史6.3.3 流行病學6.3.4 臨床表現6.3.5 診斷與治療6.3.6 預防和控制6.4 廣州管圓線蟲和哥斯達管圓線蟲6.5 顎口屬線蟲6.6 筒線蟲6.7 與食源性相關的其他感染性線蟲參考文獻第7章 食源性吸蟲7.1 引言7.2 并殖吸蟲7.2.1 簡介7.2.2 生活史7.2.3 流行病學7.2.4 臨床癥狀、診斷和治療7.2.5 防控措施7.3 華支睪吸蟲7.3.1 簡介7.3.2 生活史7.3.3 流行病學7.3.4 臨床癥狀、診斷和治療7.3.5 防控措施7.4 麝貓后睪吸蟲和貓后睪吸蟲7.4.1 簡介7.4.2 生活史7.4.3 流行病學7.4.4 臨床癥狀、診斷和治療7.5 鮭隱孔吸蟲7.5.1 簡介7.5.2 生活史7.5.3 鮭魚中毒癥7.5.4 臨床癥狀、診斷和治療7.6 片形吸蟲7.6.1 簡介7.6.2 生活史7.6.3 流行病學7.6.4 臨床癥狀、診斷和治療7.7 布氏姜片吸蟲7.7.1 簡介7.7.2 生活史7.7.3 流行病學7.7.4 臨床癥狀、診斷和治療7.8 預防與控制參考文獻第8章 絳蟲8.1 引言8.2 帶屬絳蟲8.2.1 豬帶絳蟲8.2.2 牛帶絳蟲8.2.3 亞洲帶絳蟲8.3 裂頭絳蟲8.3.1 闊節裂頭絳蟲8.3.2 太平洋裂頭絳蟲8.4 迭宮屬絳蟲8.4.1 曼氏迭宮絳蟲8.5 棘球屬絳蟲8.5.1 細粒棘球絳蟲8.5.2 多房棘球絳蟲8.6 膜殼絳蟲8.6.1 微小膜殼絳蟲參考文獻第9章 水源性寄生蟲及診斷技術-.
9.1 引言9.2 寄生蟲9.3 濃縮分離技術9.4 檢測方法9.4.1 顯微鏡技術9.4.2 核酸檢測技術9.4.3 免疫學檢測技術9.4.4 生物活性分析技術9.5 準確性評估參考文獻第10章 食源性寄生蟲風險評估10.1 引言10.2 風險評估框架10.2.1 危害的識別10.2.2 暴露評估10.2.3 危害特性的描述(劑量一反應評估)10.2.4 風險特征的描述10.2.5 假定10.2.6 微生物風險評估的新應用參考文獻第11章 各類食品中對人體有害寄生蟲總結11.1 引言11.2 總結11.2.1 水源性寄生蟲11.2.2 肉源性寄生蟲11.2.3 魚源性寄生蟲11.2.4 螺源性寄生蟲11.2.5 淡水甲殼動物源性寄生蟲11.2.6 植物源性寄生蟲11.2.7 其他類寄生蟲11.3 結語附錄 我國常見食源性寄生蟲簡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