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碧羅雪山兩麓人民的生計模式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6046949
- 條形碼:9787306046949 ; 978-7-306-0469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碧羅雪山兩麓人民的生計模式 本書特色
《碧羅雪山兩麓人民的生計模式》試圖從歷時性的角度分析碧羅雪山兩麓形成多樣生計的原因,從共時性的角度剖析東西兩麓不同生計的細微差異。結合歷史文獻和田野調查,本書*終形成以下觀點: (1)碧羅雪山兩麓人民的多元生計是不同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為了規避自身的不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圍繞人類社會的兩大生產(即人口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而逐漸形成的適應自然和社會的技術與策略;這種適應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適應自然環境,另一方面是適應所在的社會組織。適應自然環境為的是通過和自然環境互動,進行自身需要的物質資料的生產;適應社會組織為的是給生存提供各種保障。 (2)一個民族的封閉性是相對的,在相對的空間內,不同民族長期以來不斷沖突與融合。沖突是為了在自我認同和民族認同上形成邊界,融合是為了……
碧羅雪山兩麓人民的生計模式 內容簡介
本書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規劃項目。 生計方式是文化底層*基本的表現形式,也是人類社會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和人口再生產的基本要求。本書認為,各種生計方式是一個民族在適應所處環境以及和其他民族互動的結果。而生計模式是人類在一定的地域內,依附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為維持其自身、家庭以及民族的生存、延續和發展,所形成的多元的謀生技能和手段;這種生計模式是受其特定文化影響的生存方式的總和,具有穩定性、開放性、多元性、合理性、系統性、延續性和關聯性。
碧羅雪山兩麓人民的生計模式 目錄
**節 本書的研究對象及其方法
第二節 碧羅雪山兩麓生計研究的簡要回顧
第三節 研究碧羅雪山兩麓生計模式的意義
第四節 一次翻越碧羅雪山的經歷
**章 碧羅雪山兩麓地理環境及歷史
**節 自然氣候
第二節 生物資源
第三節 族源及其歷史
第二章 多元生計的形成及其中介(上)
**節 采集狩獵:一種生計遺存
第二節 游牧:民族遷徙與文化傳播
第三節 畜牧業:轉場放牧
第四節 農業生計與土地所有制
第三章 多元生計的形成及其中介(下)
**節 傳統制鹽業:生理需求與族群互動
第二節 民族商貿:共生與互動
第三節 天主教的傳播:葡萄種植
第四節 “政治場域”下的別樣生計
第四章 峽谷農業
**節 土地類型和耕作條件
第二節 作物種類和農事活動的地方性知識
第三節 耕作技術與生產方式
第五章 轉場放牧
**節 牧場資源的分布以及放牧方式
第二節 牲畜的種類與用途
第三節 草場管理以及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六章 采集漁獵
**節 采集
第二節 狩獵
第三節 捕魚
第七章 瀾滄江畔的傳統鹽業
**節 生命之鹽
第二節 傳統的制鹽技術
第三節 鹽業貿易
第四節 鹽民的生活
第八章 產品加工與手工技術
**節 食物的加工與制作
第二節 編織和紡織
第三節 建筑
第四節 木器、竹器和陶器
第九章 政教合一及其制度下的生計
**節 康區政教合一制度
第二節 寺院對政治經濟活動的影響
第三節 川、滇、藏間的商貿往來
第四節 別樣生計
參考文獻
后 記
碧羅雪山兩麓人民的生計模式 作者簡介
李何春 :云南民族大學馬列部任教師,民族學專業,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研究生。 李亞鋒:廣東民族學院民族學專業碩士,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研究生。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