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張琪脈學芻議-國醫大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764315
- 條形碼:9787506764315 ; 978-7-5067-643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琪脈學芻議-國醫大師 本書特色
《張琪脈學芻議》為國醫大師張琪教授的經驗經典之作,論證了脈與癥是病機實質反映于外之癥候,在正常情況下須脈癥合參,又要注意在反常情況下需舍癥從脈,或舍脈從癥;同時闡述了脈學中的胃、神、根、并將《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關脈證條文,擷擇闡釋,以期作為辨證論治之示范。并闡述了二十七脈脈象主病。 《張琪脈學芻議》可供廣大中醫藥臨床工作者、中醫藥院校學生閱讀參考。
張琪脈學芻議-國醫大師 內容簡介
脈診為四診之一,是辨證論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中已有了脈診的記載,后經歷代醫家根據臨床實踐,不斷加以豐富充實,乃逐漸形成一種系統化的專門學問。然而,在諸家的脈學著作中,皆詳于脈而略于癥,和望、聞、問三診不相銜接,且大多是其某脈主某癥,對其原理則談得很少,使后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至阻礙了脈學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筆者在工作之余,將張仲景有關脈癥結合部分摘錄下來,加以闡釋,根據切身體驗提出了一些看法。同時針對脈學研究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寫出自己的粗淺體會,集結成書。《脈學芻議》一書初版于1965年,付梓后陸續接國內賢達來函,予以贊許,倍感惶愧。中醫學術不斷發展,該書也在1986年再版,在當時受到廣大中醫工作者歡迎。本次應出版社邀請,對該書進行了增補修訂,便有了您手上這本《張琪脈學芻議》。
張琪脈學芻議-國醫大師 目錄
**章 從中醫學理論體系探討脈學 一、人體的生命根基 二、脈與陰陽、營衛、氣血 三、脈與五行第二章 脈與癥 一、求本治本 二、脈癥合參 三、脈癥從舍 四、脈癥宜忌第三章 論脈診中的胃、神、根 一、胃氣 二、神氣 三、根第四章寸、關、尺三部分候臟腑的商榷 一、分候臟腑的根據 二、分候臟腑的實用價值第五章三部九候與獨取寸口第六章仲景脈學及其在辨證中的運用 **節概述 一、仲景脈學的發展以及和后世脈學的關系 二、平脈辨證 三、窺測病勢的傳變 四、闡釋病機,指導治療 第二節仲景脈學 浮脈 浮緩脈 浮緊脈 浮數脈 浮弱脈 浮大脈 浮滑脈 浮遲脈 浮芤脈 浮澀脈 浮洪脈 浮動數脈 浮虛澀脈浮微澀脈 浮弱澀脈 沉脈 沉緊脈 沉遲脈 沉微脈 沉滑脈 沉弦脈 沉細脈 沉弱脈 沉遲小緊數脈 弦脈 弦細脈 弦遲脈 弦數脈 弦浮大脈 弦細芤遲脈 數脈 遲數脈 遲滑脈 遲緩脈 微脈 微浮脈 微實脈 微大遲脈微細沉脈 微緩脈 微弱數脈微細脈 微弱脈 微數脈 微沉脈 微澀脈 緊脈 緊弦脈 緊沉脈 伏脈 虛脈 虛沉弦脈虛芤遲脈賣脈 滑脈 澀脈 澀弦脈 澀小脈大脈 洪大脈 結脈 代脈 促脈 革脈 弱脈 弱澀脈第七章:十七部脈脈象及主病 浮脈 沉脈 遲脈 數脈 滑脈 澀脈 虛脈 實脈 長脈 短脈 洪脈 微脈 緊脈 緩脈 芤脈 弦脈 革脈 牢脈 濡脈(軟脈) 弱脈 散脈 細脈 伏脈 動脈 促脈 結脈 代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