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開平裝)
-
>
炊煙食客
-
>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
-
>
面包與黃油的故事 歷史·文化與食譜
-
>
蔬食記憶
-
>
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
-
>
銀勺子(漫畫版)(軟精裝)
吃情歲月 本書特色
這些散發著靈性的富有煙火氣息的文字,真摯、素樸、輕松,令人百讀不厭。休閑中得到滋養,愉悅中體味會心,品味中享受余韻。這才是“吃情”的格調,也是“歲月”不被放棄的理由。 ——作家袁濱 民以食為天。家常飯居然也吃出個境界,著實不易。質之傳友兄,則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大道也。嚼得菜根做百事,坦途也,至情也,至性也。有辭不易而有情更難,翻檢《吃情歲月》,可知兩難化一,人生歸元。誠哉斯人,信乎是書。美食家案頭,安可少此清供?養生者有心,亦可手執斯編。尋常百姓讀來,必也津津然有味,而心生歡喜。 ——學者黃岳年 2006年,2007年,北緯、陰山老饕、蒼山子健為《包頭日報》《包頭晚報》撰寫美食評論,一時美食版成為亮點,備受關注!三個撰稿人被譽為撰寫美食的三套車、三劍客。而陰山老饕的《吃情歲月》《老饕侃吃》更為食客追捧,珍藏。 ——策劃人蒼山子健
吃情歲月 內容簡介
《吃情歲月》作者馮傳友通過記錄尋找不同的美 味,了解這些美味的做法,每種美食都介紹了制作的 細節,是可以實際參照的實用的菜譜。通過回憶自己 曾經吃過的這些美味及其做法,將歲月的痕跡一點點 勾連起來,在美味中品位情義與人生。作者居包頭數十年,深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之真諦,把與典故與歷史與作者個人感受結合起來,不僅僅只是雜陳五味是飲食是文化還有歲月,發揮成飲食美文。作者筆下的美食既有沁人心脾的美味珍饈,也不乏“價賤如泥土”的傳統菜肴,香氣款款而起之時還別有一番意境,可以切實體會到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
吃情歲月 目錄
五分錢的兒童節“美食”
半根豬尾巴
燒知了
燒乖子
燒蚧巴子
燒地瓜
趕山
扒蝦
趕海
撈海帶
喝海蜇
釣河蟹
摘烏梅
挖甜根
偷吃青杏
二月二,吃爆豆
海鮮漫談
春秋品蟹各有時
食蟹奇遇
茼蒿魚頭香宜人
河豚鮮美尤慎食
爽口還充鼎俎鮮
看多寶魚談比目魚
再談比目魚
柔肝補腎話海紅
銀爍爍玉溶溶
魚翅,該吃嗎
蔥之愛
大蔥海米逗饞蟲
大蔥筆管真叫鮮
大蔥涼拌鵪鶉蛋
大蔥口蘑實在爽
難忘野菜
又到春暖采薺時
香椿芽拌豆腐
槐花餃子香
*是馬齒惹人愛
閑聊食補
涮鍋小火爐,祛寒又大補
朔風凜冽話食補
冬食胡蘿卜賽人參
鐵桿莊稼干果王,老來不怕腰腳恙
乍暖還寒話食補
春補美食數海鮮
春來薺美忽忘歸
“東海夫人”春養人
雜陳五味
火鍋與包頭菜
“先吃兩口酸杏,再喝”
玉米面拿糕,你在哪里
七夕巧果*難忘
蜀道歸來迷川味
江城三鎮覓湯包
“眾口難調”與包頭火鍋
包頭火鍋何以稱雄海內
多吃圓菜好處多
酸奶手把肉
白菜情結
津津有味品素食
豆撈,好美
列車上的全聚德烤鴨
一夜連雙歲,餃子(交子)分二年
兒時的春節大餐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節
順四時而適寒暑
三十年前的元宵
品“茅臺”記
美食趣話
數字與美食
五柳魚與文豪
宮保雞丁,川菜耶?魯菜耶?
”背頭稍麥”與”都一處燒賣”
九轉仙丹與九轉大腸
驢打滾
吃情歲月 作者簡介
馮傳友,筆名陰山老饕。愛藏書好讀書。曾從事商業工作三十余年,一九九九年至二OO九年兼做電臺文學與文化節目主持和編輯十年,在區內外報紙開過書話專欄和美食專欄,現為某銀行行報責任編輯。
- 主題:怡情來讀吃情文 作者:李傳新
《吃情歲月》是尋味書系的一種,書分七輯,作者馮傳友居包頭數十年,深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之真諦,把與典故與歷史與作者個人感受結合起來,不僅僅只是雜陳五味是飲食是文化還有歲月,發揮成飲食美文,這就很有點異趣了。 雖然早有救荒本草、野菜博錄,晚有大眾菜譜之類的書籍,無非為飽食指點“有得吃”而已,橫空出世的小說《美食家》給讀者帶來愉悅,陸文夫讓人們發現原來吃貨可以成家,是不是飲食文化由此討論的更加熱鬧,以至現在更出現有舌尖上的中國這種大題目呢?《吃情歲月》顯然不再停留在美食家那個年代,作者筆下的美食既有沁人心脾的美味珍饈,也不乏“價賤如泥土”的傳統菜肴,香氣款款而起之時還別有一番意境,可以切實體會到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 “半根豬尾巴”中有人民公社的故事,“兒時的春節大餐”頗多童真童趣,書中最有看點的是吃情歲月一輯,“燒知了”、“趕山”、“撈海帶”、“喝海蜇”、“釣河蟹”……靈動的題目和描述細節的優美文字,讓讀者情不自禁地也回到那難忘的吃情歲月,出神入化的結尾更讓讀者縈繞于心:扒蝦幾十年之后,發現三湖河“連水都沒了!”昔日的美味化為環保問號(扒蝦);吃甜桿權當吃甘蔗,“那岸邊的甜草根估計還會有吧?”兒時的記憶至今還是奢求呢(挖甜根)。當年采挖薺菜同時領略了春天氣息(春來薺美忽忘歸),苗圃改建植物園后,又到哪里去挖薺菜呢?(又到春暖采薺時)“漫談海鮮”一輯的文章很好玩兒,從螃蟹的粗線條加工(春秋品蟹各有時),到細致的咀嚼魚頭(茼蒿魚頭香宜人),從蛤蜊的分類(爽口還充鼎俎鮮)到“河豚鮮美尤慎食”等等,無一不吊起讀者的胃口,“銀爍爍玉溶溶”的美味海鮮能時常大快朵頤該是何等愜意的事情! 書中諸篇什并非簡單的談烹飪談膳食談營養,其中也包含有典故有知識,如“鐵桿莊稼干果王,老來不怕腰腳恙”、“乍暖還寒話食補”,有人物有故事,如描寫姨夫弄來小蛸(學名“日本槍烏賊”)做大蔥筆管“大蔥筆管真叫鮮”、“食蟹奇遇”以行家里手的底氣兩次智“取”蟹黃。有的文章可當作散文來欣賞,有的文章也是頗具內涵的科學小品,讀來饒有情趣。書中所談均系作者親歷,多了一些自然與平實,作者以歲月積累的吃情之談本意并非教讀者事烹飪,卻可以讓人從中悟得美食之道。 書里書外也有美中不足,小開本用大字號頗有“拉大旗作虎皮”之虞,十六開本的《吃情歲月》印成小字號,略見協調不足。雖各自獨立成篇,書中多處有出生于“五十年代”之語,似有贅言之嫌,好在作者后記說明“有少許重復”,作為一本怡情之書倒也無需苛求,況且,勒口處介紹作者的筆名是“陰山老饕”, 老饕的第一本書正好是吃情內容,豈不相映成趣呢!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