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西南民族生態博物館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004918
- 條形碼:9787566004918 ; 978-7-5660-049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南民族生態博物館研究 本書特色
生態博物館是法國博物館學界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新型博物館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在文化原生地進行文化的整體性活態保護。20世紀80年代,中國博物館學界開始關注國際生態博物館理論,90年代,在博物館學者的直接推動下,以政府為主導建設了中國**座生態博物館——貴州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隨后,貴州其它地區、廣西、云南等地紛紛效仿,至今已建成了30余座生態博物館。近年,生態博物館建設正逐漸從西南民族地區向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延伸,呈現出方興未艾的局面。段陽萍編著的《西南民族生態博物館研究》以*早展開生態博物館建設的中國西南民族地區為研究范圍,比較研究三種類型生態博物館建設的經驗;剖析它們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挑戰;探討如何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解決生態博物館建設存在的問題。
西南民族生態博物館研究 內容簡介
生態博物館是國際博物館協會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新型博物館理念。與傳統博物館不同,它反對將文化藏品孤立、靜止地收藏于異地的一棟建筑中,而是主張應將文化放置于原生地進行整體、活態的展示、保護與培育,并以促進當地社區經濟文化的共同、可持續發展為*終目的。生態博物館不僅是國際新博物館學運動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更是開啟了全球文化保護新模式,體現了文化保護領域的新思維和發展趨勢,因此迅速在歐美地區廣泛地傳播開來。中國博物館學界于20世紀80年代也開始關注國際生態博物館理論,90年代,在博物館學者的直接推動下,以政府為主導建設了中國第1座生態博物館——貴州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隨后,貴州其他地區以及廣西、云南等地也紛紛對生態博物館展開了實踐探索,至今我國已建成了30余座生態博物館。近年,生態博物館建設正逐漸從西南民族地區向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延伸,呈現出方興未艾的局面。 《西南民族生態博物館研究》以早期展開生態博物館建設的中國西南民族地區為研究范圍,分析比較三種不同模式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經驗,剖析它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探討如何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解決生態博物館建設存在的問題。全書由以下7個部分組成: 緒論闡述選題的緣由、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梳理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
西南民族生態博物館研究 目錄
一、選題緣由
二、相關研究回顧
三、研究思路、對象及方法
**章 生態博物館理論的產生及在中國的實踐
**節 生態博物館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論來源
一、時代背景
二、理論來源
第二節 生態博物館的發展階段
第三節 生態博物館的內涵
一、學者觀點
二、官方定義
三、大眾解釋
四、相關概念辨析
第四節 生態博物館理論在中國的實踐
一、理論準備階段
二、實踐初探階段
三、迅速發展階段
第二章 “政府機構主導型”生態博物館
**節 “政府機構主導型”生態博物館概要
第二節 個案研究:貴州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
一、梭戛概況——高山上的箐苗
二、梭戛生態博物館的創建
三、梭戛生態博物館的發展與現狀
第三節 相關群體對梭戛生態博物館的態度和評價
一、當地政府的態度
二、專家學者的評價與博物館的無奈
三、居民的態度和評價
四、游客的態度和評價
第三章 “民間機構主導型”生態博物館
**節 地捫概況——壩子里的侗家
一、行政分布
二、自然環境
三、人口、民族及村落形成歷史
四、生計方式
第二節 地捫生態博物館的創建
一、明德集團與“西部工作室”
二、生態博物館創建之原因
三、建館籌備
第三節 地捫生態博物館的發展與現狀
一、文化保護與傳承
二、社區發展
三、管理制度的探索
第四節 相關群體對地捫生態博物館的態度和評價
一、當地政府的態度
二、博物館內部的態度
三、專家學者的評價
四、居民的態度和評價
五、游客的態度和評價
第四章 “學術機構主導型”生態博物館
**節 民族文化生態村之由來
第二節 個案研究: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態村
一、仙人洞概況——水邊的撒尼人
二、入選“生態村”試點緣由
三、仙人洞生態村的項目管理機制
四、仙人洞生態村項目的實施過程
五、仙人洞生態村項目實施效果
六、仙人洞生態村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第三節 相關群體對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態村的看法和評價
一、當地政府的態度
二、學者的看法和評價
三、居民的看法和評價
四、游客的看法和評價
第五章 不同模式生態博物館的比較
**節 指導原則
第二節 選點要件
第三節 命名方式
第四節 運作模式
一、“梭戛”運作模式
二、“地捫”運作模式
三、“仙人洞”運作模式
第五節 建設成果
一、文化保護
二、社區發展
第六節 目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西南民族生態博物館研究 節選
其次,基于文化遺產保護為目的民間組織也開始涉足生態博物館領域,為中國生態博物館新模式的探索和資金投入作出貢獻。如2005年由香港明德創意集團出資、中國西部文化生態工作室負責建設和管理營運的貴州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它是中國較早利用社會力量興建,而非政府占主導角色的民營生態博物館! ≡俅,不同專業的學者從民族學、生態學、建筑學、美學等不同的視角展開實地考察及研究,這種研究隨著梭戛生態博物館發展中矛盾和問題的出現而逐漸具體和深入。學術界較一致地認為生態博物館建設現存的主要問題表現在:生態博物館與社區缺少內在聯系,有淪為傳統博物館的危險;社區旅游被過度開發,造成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兩者關系的失衡;無論從當地居民的文化自覺程度還是生態博物館本身的經營管理體制,當地居民都不能順利完成從“被保護對象”到“文化保護主體”的身份轉換! *后,國內外大量旅游者的造訪為中國生態博物館的發展提供動力。本世紀初,隨著中國與世界接軌的步伐加快,中國傳統文化也在全球化、現代化、信息化的車輪中飛速喪失,工業化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更是愈演愈烈,社會上由此刮起一股“懷舊風”;與此同時,20世紀90年代末興起的旅游業亦不能滿足旅游者深層次的審美和精神需求,民眾對傳統文化和自然和諧生態環境的向往,滋生出以“農家樂”、“民俗村”為代表的生態旅游這一新名詞,而以“文化原地整體性保護”為特點的生態博物館順理成章地成為生態旅游的首選地。 除了上述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這一階段的另一標志性事件就是前文提到的2005年6月在貴陽召開的以“交流和探索”為主題的“貴州省生態博物館群建成暨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在此次論壇上,除各國交流經驗教訓外,中國生態博物館首次被置于國際舞臺,接受來自包括國際生態博物館先驅戴瓦蘭在內的15個國家的百余名博物館學家的審視。此次國際博物館學術論壇選擇在中國召開,其本身就宣告了中國生態博物館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再者,各國的評價和建議也促使中國學者對生態博物館“中國化”的全面反思! 】v觀中國生態博物館三階段的發展,不難發現這是一場以“理念先行”、“自上而下”為良好開端,“我(政府與學者)幫你(村民)建,而非我(村民)想建”的民族地區文化與生態原地整體性保護項目,其“中國制造”的特點注定它將在不斷探索與反思中前進。 總而言之,生態博物館理論不僅是在對傳統博物館的弊端進行批判下的產物,也是博物館界對工業化帶來的生態破壞及環境惡劣等系列問題的一種積極反思。盡管生態博物館*初生長的土壤是像西方那樣已經具備高度文化自覺且物質水平相當發達了的社區,但它強調通過探究地域社會人們的生活及其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發展演變過程,對當地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實施就地保護、培育和展示,從而促進地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全面發展的核心理念,不論是在社區發展層面還是在文化保護的層面皆具有普適性的指導意義。因此,這種新博物館實踐迅速在全球蔓延! V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同樣遭遇到西方工業化進程中的生態惡化,還面臨著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樣性喪失等新的危機。擁有多彩民族文化的中國,是亞洲較早傳播和實踐西方生態博物館理論的國家之一,目前它的生態博物館發展態勢仍呈燎原之勢;谥袊鷳B博物館大多選擇在“經濟落后且缺乏文化自覺意識”的民族地區,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于內,中國生態博物館建設不僅將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與對話,也能為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創新及社區的和諧發展注入新活力;于外,“中國化”生態博物館將豐富世界生態博物館的實踐模式,充實世界生態博物館的理論體系。此外,它的經驗與教訓也將為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博物館建設提供參照與借鑒。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