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生態境域中人的生存問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28382
- 條形碼:9787010128382 ; 978-7-01-01283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態境域中人的生存問題 本書特色
選題內容:人是生命的“類”存在,人們從事生命活動要肯定人是在生態系統中的生命體驗活動,并且必須主動地,有目的性地構筑生態優化性的生存。人類要運行這種生存機理就不可別離生態學方法,必然在生命及生存中體驗主客體結構的生態化轉換性關系。優化人的生態性生存還需要通過人與自然的生態互動,以及社會生態、精神生態與文化生態等多向度的生態支持,用以構建系統內部共生、協調、健康的關系,進而構建全面、合理、可持續性的,集合與融聚著人類那種無限的創生性機能,希求與自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在共在家園中同體共生、互惠互利的生態文明形態。 出版意圖:參加學術研究,向社會公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呼吁全社會的生態關愛,建立生態思維方法,為人類未來生存提供自己的思考路徑。
生態境域中人的生存問題 內容簡介
選題內容:人是生命的“類”存在,人們從事生命活動要肯定人是在生態系統中的生命體驗活動,并且必須主動地,有目的性地構筑生態優化性的生存。人類要運行這種生存機理就不可別離生態學方法,必然在生命及生存中體驗主客體結構的生態化轉換性關系。優化人的生態性生存還需要通過人與自然的生態互動,以及社會生態、精神生態與文化生態等多向度的生態支持,用以構建系統內部共生、協調、健康的關系,進而構建全面、合理、可持續性的,集合與融聚著人類那種無限的創生性機能,希求與自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在共在家園中同體共生、互惠互利的生態文明形態。 出版意圖:參加學術研究,向社會公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呼吁全社會的生態關愛,建立生態思維方法,為人類未來生存提供自己的思考路徑。
生態境域中人的生存問題 目錄
**章生生:生態系統的和諧指向
**節“生生”之態與“生生”之和
第二節“蓋婭”之體與“生命之舟”
第三節“動態復合體”與復合生態系統
第四節“生生”運行與“生態”結構形態
第五節生命“金字塔”:搭建生命體驗的和諧性
第二章人類生態系統和諧結構
**節生態系統和諧結構與人的自我體驗
第二節自我認同體驗性——和諧結構
第三節幻象體驗性——和諧結構
第四節共融發展:尋求創生體驗性——和諧結構
第三章人的生態位置確證
**節人的生態性歸位與變遷
第二節生態位界限與調節生態位
第三節人與天地共生的家園角色
第四節有限與無限:確證未來的詩意生存
第四章人的生態性優存
**節人的生態性優存界說
第二節生態優存與人的“類”存在
第三節生態優存的體驗性與生命的意義
第四節由生存到優存:生存論的超越
第五章生態學思維與方法論
**節生態學方法:旨在探求生態系統功能
第二節中介性思維:聯系和整合的方法論
第三節生命多樣性:生態思維的基礎
第四節系統整體性:生態思維的基本品性
第五節復雜性方法:生態思維與自組織性
第六章主客體結構的生態轉換
**節主客體生態的過程性和結構性
第二節主客體生態關系的時空維度及轉換
第三節透析間性主體的生態化
第四節多重生存關系:構筑間性主體的生態化
第七章生態價值的多維探究
**節生命體驗中的生態元價值
第二節自然價值與生態價值
第三節精神價值與生態價值
第四節價值追問:人文生態價值何為?
第八章生態支持機能的多重流向
**節生態支持與生命的機能互構性
第二節生態支持與生命體轉換的功能流
第三節生態支持與生存體驗的價值流
第四節健康性:生態支持的行走路向
第九章社會生態支持與人的生存
**節社會生態與人類文明
第二節社會生態與生態公平指向
第三節社會生態與生態效率
第四節社會生態與人類生態群落效應
第五節追尋生態社會:形成多樣共生性的生存“合力”
第十章精神生態支持與人的生存
**節生態智慧的張力
第二節精神生態與生命智慧的多向認同及超越
第三節探究精神生態圈
第四節精神生態結構與格式塔
第五節有機合成之場域:凸顯精神生態圈特征
第十一章文化生態支持與人的生存
**節文化生態之“化”
第二節文化生態的轉換特性及多重表現
第三節文化生態多樣性及協同演化
第四節全息性:文化生態的自組織節律
第十二章走向生態文明
**節生態文明的生存論向度
第二節生態文明的人文脈系
第三節生態文明的人文生成性路向
第四節生態文明的整合性魅力
第五節生態文明的多樣形態
第六節生態文明的人格自省力
第七節情理構合:生態文明之人的“大愛”施放
參考文獻(著作類)
后記
生態境域中人的生存問題 作者簡介
蓋光,男,1956年10月出生,山東煙臺人。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文藝學、美學及生態文化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有《文藝美學》(合著)(1990年),《文藝生態審美論》(2007年),《生態文藝與中國文藝思想的現代轉換》(2007年),《生態視野中的科學發展觀》(合著)(2008年);合作主編《生態美學叢書》(2007年)。曾主持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課題,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態批評與中國文學傳統融合與學理構建研究”。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