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115392
- 條形碼:9787307115392 ; 978-7-307-1153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 本書特色
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大軍與孫劉聯軍戰于赤壁。這個赤壁古戰場究竟在今何處?與之關聯的古夏口、巴丘、蒲圻、公安等城邑以及古云夢澤、夏水、陸水又在今之何處?在《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這些問題將一一解決,作者石泉先生重繪楚地區的歷史地圖,進一步為我們揭示了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大軍與孫劉聯軍戰于赤壁。這個赤壁古戰場究竟今在何處,以及與之關聯的古夏口、巴丘、蒲圻、公安等城邑以及古云夢澤、夏水、陸水等許多問題,這些重繪的荊楚地區歷史地圖具有極大的價值,是我校老一輩學者的又一部經典學術著作。本書向種種舊說、乃至某些成說挑戰,具有鮮明的創新色彩,顯示了近十五年來在古代荊楚地理方面的新探索的成就。全書史論交融、論述精當,著述嚴謹,考證嚴密,反映了作者的深厚功底和嚴謹學風,也體現出作者的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也是三國迷的*佳讀物。 《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是著者石泉繼15年前出版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1988年版)的續集。全書除對前著進行了必要的回顧外,還收錄了著者近五年來在古代荊楚地理方面的探索及研究成果,共計10篇相關方面的論述,是一本不可不讀的歷史地理研究專著。
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 內容簡介
該書是石泉先生《古代荊楚地理新探》一書的續集。通過對傳世文獻的系統整理與辨析,并結合相關考古資料和田野調查,在考釋定位楚郢都及漢魏江陵城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對與楚郢都相聯系的古代荊楚地區一系列山川、城邑的地望和流變作了返本探源的深入、細密考證,突破了自唐初以來逐步形成的千年成說,建立起一個全新的解說體系。對相關水利史、軍事史的研究亦具有參考價值。
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 目錄
自序
一、關于《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的回顧
二、近15年來在古代荊楚地理方面的探索
三、歷史地理與水利史研究、地方志編纂及其現實意義
四、對學術前景的展望
春秋“百濮”地望新探
古巫、巴、黔中故址新探
一、先秦巴國在今陜東南說補證
二、古“巫”地當在今鄂西北竹山、竹溪、房縣、保康、南漳一帶
三、古黔中地望考辨
四、結語
古期思一雩婁灌區(期思陂)在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南境考辨
一、期思陂在今固始縣東南境,史河以東、黎集以北;“期思之水”即今史河一史灌河流域
二、古期思城不在今淮濱縣期思集,當在今固始縣蔣集稍北、近淮處
三、前人誤把期思陂與芍陂混為一談的緣由試解
四、結語和余論
關于芍陂(安豐塘)和期思一雩婁灌區(期思陂)始建問題的一些看法
一、期思陂與芍陂不是一回事。“決期思之水”就是“作期思(之)陂”
二、關于孫叔敖主持創建芍陂之說的商榷
三、關于“子思造芍陂”之說的探討
四、結語
“赤壁之戰”地理新探
一、蒲圻——嘉魚說質疑
二、黃州、江夏、漢川、漢陽諸說辨誤
三、赤壁——烏林古戰場當在今鐘祥市西北的“赤壁崖(巖)”一帶
(一)江陵、巴丘、華容、云夢澤(巴丘湖)故址的重新定位
(二)古代蒲圻、下寯、陸水故址新探,兼考《水經注·江水篇》
(今本)有關段落之誤
四、結語
古夏口城地望考辨
一、古夏口城不當在今武漢市
(一)由漢水、大別的相對方位,證古夏口不當在今武漢市一帶
(二)由晉宋齊梁時的有關記載,亦可證當時的夏口城不能在今武漢市
(三)從政區沿革證古夏口城不在今武漢市
二、古夏口城當在今鐘祥市
(一)從竟陵郡治及綏安郡境近夏口來證明古夏口當在今鐘祥
(二)從古大別地望證古夏口城當在今鐘祥市或稍南處
(三)由夏水源流看古夏口地望
(四)從相關城邑的定位看古夏口地望
(五)從六朝時期有關戰役的軍事地理形勢看夏口地望
(六)由宋至明的有關記載證古夏口城在今鐘祥
三、夏口之名何時由鐘祥遷移至今武漢市?
四、結語與展望
古夏水源流新證
一、漢魏六朝時期關于古夏水的不同記載
二、古夏水源流的流行說法質疑
三、從古涌水源流看古夏水地望
四、從古江陵、華容、監利、惠懷的位置看古夏水地望
五、結語
古湘、資、沅、澧源流新探
一、對流行說法定先秦至六朝典籍中所見湘、資、沅、澧均為今湖南省境同名諸水的質疑
(一)先秦典籍中的湘、沅、澧諸水不能在長江以南
(二)流行說法關于漢魏六朝典籍有關湘、資、沅、澧四水記載的解釋,及其存在的問題
二、漢魏六朝時期湘、資、沅、澧源流新探
(一)秦漢三國時漢水亦稱“湘水”
(二)由古下寯、巴丘的定位看漢魏六朝沅、澧二水下游地望
(三)由六朝時期南平、天門郡地望來看古澧水的位置
(四)由古益陽縣地望來看古沅、資水下游所經
(五)古資水、沅水地望的再探討
(六)關于古洞庭與古湘、資、沅、澧關系的解答
三、結語和展望
六朝時期宜都、建平郡地望新探——附吳蜀“夷陵之戰”地理考辨
一、宜都、建平郡地望的初步考定
二、從東漢建武年間岑彭攻蜀之役看古夷陵、夷道、巫縣、秭歸地望
三、吳蜀“夷陵之戰”地理考辨
四、結語
梁陳之際長江中游地區地理形勢之巨變
引言
一、梁陳之際長江中游地區地理形勢變化的歷史過程
二、梁陳之際漢水中游地名向長江中游兩岸的轉移
三、梁陳之際長江中游地區大量地名發生移位的原因
分析
四、結語
附錄
從春秋吳楚邊境戰爭看吳楚之間疆界所在
秦趙長平之戰與邯鄲保衛戰的歷史教益
一、關于趙國接納韓國上黨守臣獻地,在戰略上是否失策的問題
二、選拔軍事統帥的主要標準
三、長平決戰
四、白起殺降
五、邯鄲保衛戰與信陵君救趙破秦
六、結語:歷史的教益
歷史地理在方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歷史地理在地方志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說
二、關于湖北省歷史地理的三個例證
(一)江漢平原垸田的發展和由此產生的問題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新生
(二)襄宜平原上兩個著名的灌溉渠道——長渠與木渠
(三)關于漢水下游改道與漢口鎮初步形成的問題
三、簡論“史”與“志”的關系和區別問題
史科學簡介
一、什么叫史料學?
二、史料學在歷史科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兼評“史料掛帥”
三、關于史料的搜集
(一)從史料的形式和搜集的途徑來看,大致可分三大類
(二)如何搜集史料?
四、關于史料的鑒定
(一)史料鑒定的分類
(二)與史料鑒定有關的一些分支學科
(三)史料內容的考證
(四)關于史料價值的評述
地名索引
附圖:
圖1 古巫、巴、黔中位置示意圖
圖2 古期思-雩婁灌區(期思陂)位置示意圖
圖3 赤壁之戰軍事地理示意圖(按流行說法)
圖4 赤壁之戰軍事地理示意圖(按本書新解)
圖5 古夏水(涌水、柘水)源流示意圖
圖6 古湘、資、沅、澧源流示意圖
展開全部
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 作者簡介
石泉(1918-2005),原名劉適,安徽貴池人。1944年燕京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進入研究院,師從陳寅恪教授,獲碩士學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理事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中國近代史研究,并創辦了武漢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主要著作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古云夢澤研究》(合著)、《甲午戰爭前后之晚清政局》、《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石泉文集》、《楚國歷史文化辭典》(主編)等。先后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995、1998年各一次)、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2001年)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