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人的素質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5545639
- 條形碼:9787805545639 ; 978-7-80554-563-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人的素質 本書特色
《中國人的素質》這部著作代表西方人一個時代的中國觀。作者(明恩溥)曾在華傳教和寫作風凡三十六年,他深入中國腹地,廣泛接觸了各階層人群。他所總結和描繪的中國人的素質二十六條,是這方面*早*詳盡*珍貴的研究。本書的深刻意義和歷史地位曾引起魯迅的極大關注,他二十一歲便仔細研讀了本書的日譯本,并由此致力于改造中國國民性,臨終前十四天還向國人鄭重推薦本書。
中國人的素質 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素質》作者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從多個角度總結了中國人的素質。內容引證豐富,文筆生動,或褒或貶,無不言之成據,時至今日,讀來仍令人警醒與深思。雖然《中國人的素質》所解讀的國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人,再加上東西方社會經濟的差異,因此書中難免褒少貶多,筆調略顯低沉,還不乏偏頗之辭。也由于作者是一位西方傳教士,他的立場和觀點,無疑會受這一身份的局限。他的視角與結論無法擺脫西方的價值觀。但我們不必苛求于前人。公正地說,他在提示中國國民性和中國晚清政體的腐朽、無可求藥等方面,確實不乏真知灼見。
中國人的素質中國人的素質 前言
中華傳統文化有兩大特點:一是歷史悠久、宏博多彩;二是中外交流密切頻繁。尤其是第二點,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國外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是一種源遠流長、橫貫東西、異彩紛呈、底蘊深厚的文化現象。歷史告訴我們,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華文明都受到世界各國的矚目。
應當特別提出的是,文化主體是人,而文化是離不開入的。過去長期就有“知人論世”的成語,這當源于孟子的話。《孟子.萬章下》有記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意謂:吟詠人的詩歌,研究人的著作,不了解他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其人其世。這確是啟人之思,故“知人論世,,傳為成語。也就是說,研究文化,就必須研究人。
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在其《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都反復強調種族和文化問題是研究中古史*重要的關鍵。也就是說,無論是魏晉南北朝政權割據時代,還是隋唐全國政權統一時期,都應將不同種族的人與各領域文化作比較綜合研究。他將人與文化作綜合探索,確甚啟人深思。
歷史的車輪從古走到今,中國經過*近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日新月異,取得了斐然的成就,這使中國瞬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人們競相談論中國現象,談論中國人的思想、素質和形象。在此之際,收集中外兩個方面的學者在不同角度對于中國人特性的闡述,結集成書,將是一個具有客觀性的思想成果。文津出版社編纂這一套《中國人》叢書,不僅會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當也能啟迪讀者研討歷史和探索現實的深切思考。
此次編纂的《中國人》叢書,有兩部為外國學者于19世紀后期所作,有兩部為中國前輩學者于20世紀前半期所作,其他為我們當代學者關注現實的專著,這當也很有特色。中外學者對中國人、中國文明固有精神和價值的探索,可以說是不同文化觀念的交融與互補。作為東方大國,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被世界所認識,以及這種認識的日益深化,當是文化史上令人神往的課題。
近代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受外國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積貧積弱。外國人蔑視中國人,但他們又畏懼中國文化的力量。一些到過晚清中國的西方人,就是懷著這樣一種矛盾交織的心理,記錄了他們對中國人的觀察和理解。這其中有對晚清社會現實的真實記錄,也有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迷惑不解,也難免有一些西方的種族傲慢和自大。如本叢書中的《中國人的素質》和《中國人的本色》,兩書作者一個是美國傳教士明恩溥,一個是美國外交官何天爵。二人均于晚清時期來到中國,并在中國生活多年(明恩溥34年,何天爵16年)。他們深入中國各地、各個階層,緊密接觸民眾,根據其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又加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寫成以上作品。作者以西方人的視角,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全景式地觀察、描摹了晚清時期中國人的生活樣態,并從中剖析和展示了當時身處沒落的封建社會的中國人的各種品質。作者本著客觀態度,既頌揚了中國人優秀的一面,也批評了中國人的某些劣根性。基于作者活動區域和西方立場的局限性,書中有些內容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看法仍有失偏頗。特別是百年后的今天,中國人各方面品質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書中有些評論已不能完全適用于現在。但之所以仍將這些書納入出版,是因為它對于我們理解當時中國人的國民性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于我們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克服一些國人的劣根性、優化中國人的國民性,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
這次選擇的兩部20世紀早期之作,也頗有特色。《中國人的精神》著者辜鴻銘(1857—1928),祖籍福建,出生于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后長期生活于中國本土。他學博中西,號稱“清末經杰”,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中國的文化與精神,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在此書前言中寫道:“學習中國的典籍與文明,對歐洲人和美國人都是大有益處的。”此書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并擬改變部分西方人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偏見。據說此書印出后,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另一部《中國人的修養》,著者蔡元培(1868—1940),他于1916年至1927年間任北京大學校長,在近現代教育建設中起了很大作用。此書秉承中華修養傳統,并融匯西方的公民教育觀念,教導中國公民如何進行道德修養,是一部此前百年罕見的公民道德實踐之書,于現在的教育實踐中,對社會大眾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也會有指導作用。
而關于現代中國人的真實面貌,體現在當代中國作家的筆下,則是另一番品味和風格。例如本叢書中《中國人的休閑》一書,作者以流暢的隨筆形式,介紹了中國個性鮮明而又源遠流長的休閑文化.著重強調了中國人休閑的品味與情趣,推崇自我心境與天地自然的交流與整合,這無疑對休閑文化盛行、提倡悠漫生活大有裨益。而在《中國人的境界》中,面對“境界”這一深邃的中國哲學命題,作者或耕讀暇思,或旅途行色,以詩意的筆觸道出中國人幾千年來人格思想的*高境界,即始于“修身”、“齊家”,終于“治國”、“平天下”,從而實現*高的社會理想——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中國人的德行》則從公德、社會、文化、民性、生活、兩性、修養等方面對中國人加以剖析,通過自我批評、自我反省,指出中華民族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道德觀念和行為,以此警醒世人加強自身道德建設,提高自身素質,使中華民族道德形象更趨完美。
本叢書以“中國人”為主旨,選錄有參考價值和研究意義的著作,采用寬泛自然的選編方式,使本叢書在解讀“中國人”這一宏大主題時,給人以全面、客觀之感。撰寫者既有中外作家,也有近現代作家。如此,中國社會和中國人就以立體豐滿的形象聳立在世人面前,也使世界對中國人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徹。
我通讀文津出版社這次所編之書,期望可再續編,繼續上下求索,開拓進取,不斷出版中國文化精品。
文摘
中國人的素質 目錄
第二章 節儉
第三章 勤勞
第四章 恪守禮節
第五章 漠視時間
第六章 缺少精確的習慣
第七章 好拐彎抹角
第八章 麻木不仁
第九章 看輕外國人
第十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一章 因循保守
第十二章 不求舒適方便
第十三章 頑強生命力
第十四章 忍耐力強
第十五章 知足常樂
第十六章 百善孝為先
第十七章 仁慈行善
第十八章 對弱者缺乏同情
第十九章 好為小事爭斗
第二十章 重責與守法
第二十一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二章 缺少信用
第二十三章 裙帶關系
第二十四章 好名利
第二十五章 怕得罪人
第二十六章 多神論、泛神論、無神論
第二十七章 中國的現實與需要
中國人的素質 作者簡介
明恩溥(1845—1932),美國基督教公理會來華傳教士,本名阿瑟·亨德森—史密斯。1872年來華,先后居住于天津、山東等地,兼任上海《字林西報》通訊員。1880年,明恩溥在山東省西北部的恩縣龐莊建立傳教工作。1905年辭去教職,留居通州寫作。1926年返回美國。他在華生活54年,熟悉下層人民生活,熱愛中國,著有多部關于中國的書籍,如《中國文明》《中國人的素質》《中國在動亂中》《中國鄉村生活:社會學的研究》《中國的進步》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