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京劇編年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4040934
- 條形碼:9787104040934 ; 978-7-104-0409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京劇編年史 本書特色
王芷章先生是一位老一輩戲曲史研究專家。他逾九十萬字的煌煌遺著《中國京劇編年史》內容起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高朗亭在北京成立三慶徽班,止于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的京劇改良活動(如梅蘭芳等創演時裝戲)。逐年記述了京劇藝術自孕育、形成、演變直至趨于鼎盛130年間的歷史發展過程。書中對人對事的記述力求真實詳盡,甚至涉及當年北京城的社會圖暴、京劇藝人的生活狀況。這不僅對京劇歷史研究大有裨益,而且對社會科學、人文、民俗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中國京劇編年史 內容簡介
《中國京劇編年史》是一部京劇斷代編年史。作者依據歷史資料和翔實考證,以年為序,梳理了京劇藝術從1790年三慶徽班的成立,從。昌腔上吸收徽、漢兩調,亂彈諸月空及昆弋所長,演化形成京調皮黃戲并躍升為“廟堂之樂”主流推重的藝術形式,一直記敘到1919年京劇改良。洋洋七十萬言,介紹了與京劇興起和發展相關的政事紀要,重要戲劇班社建立和活動,從業人員師承及親緣關系,官方和民間的演出管理機構等,總結了京劇演劇藝術成就,勾畫了京劇興起繁榮到改良發展的清晰脈絡,也展現了清中期至民國這段時期以雅俗共賞的京劇為代表的世俗文化風情。全書另附有《京劇演員師承表》《京劇主要演員、場面血緣表》以及作者王芷章先生生平。
中國京劇編年史 目錄
序二
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 庚戌
1791年 乾隆五十六年 辛亥
1793年 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乙卯
1798年 嘉慶三年 戊午
1799年 嘉慶四年 己未
1800年 嘉慶五年 庚申
1801年 嘉慶六年 辛酉
1802年 嘉慶七年 壬戌
1803年 嘉慶八年 癸亥
1805年 嘉慶十年 乙丑
1806年 嘉慶十一年 丙寅
1807年 嘉慶十二年 丁卯
1809年 嘉慶十四年 己巳
1810年 嘉慶十五年 辛未
1811年 嘉慶十六年 辛未
1813年 嘉慶十八年 癸酉
1814年 嘉慶十九年 甲戌
1815年 嘉慶二十年 乙亥
1816年 嘉慶二十一年 丙子
1817年 嘉慶二十二年 丁丑
1818年 嘉慶二十三年 戊寅
1819年 嘉慶二十四年 己卯
1820年 嘉慶二十五年 庚辰
1822年 道光二年 壬午
1823年 道光三年 癸未
1825年 道光五年 乙酉
1826年 道光六年 丙戌
1827年 道光七年 丁亥
1828年 道光八年 戊子
1829年 道光九年 己丑
1830年 道光十年 庚寅
1831年 道光十一年 辛卯
1832年 道光十二年 壬辰
1833年 道光十三年 癸巳
1834年 道光十四年 甲午
1835年 道光十五年 乙未
1836年 道光十六年 丙申
1837年 道光十七年 丁酉
1838年 道光十八年 戊戌
1839年 道光十九年 己亥
1840年 道光二十年 庚子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辛丑
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 壬寅
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 甲辰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乙巳
1846年 道光二十六年 丙午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 丁未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 己酉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庚戌
1851年 咸豐元年 辛亥
1852年 咸豐二年 壬子
1853年 咸豐三年 癸丑
1854年 咸豐四年 甲寅
1855年 咸豐五年 乙卯
1856年 咸豐六年 丙辰
1857年 咸豐七年 丁巳
1858年 咸豐八年 戊午
1859年 咸豐九年 己未
1860年 咸豐十年 庚申
186t年 咸豐十一年 辛酉
1862年 同治元年 壬戌
1863年 同治二年 癸亥
1864年 同治三年 甲子
1865年 同治四年 乙丑
1866年 同治五年 丙寅
1867年 同治六年 丁卯
1868年 同治七年 戊辰
1869年 同治八年 己巳
1870年 同治九年 庚午
1871年 同洽十年 辛未
1872年 同治十一年 壬申
1873年 同治十二年 癸酉
1874年 同洽十三年 甲戌
……
中國京劇編年史 節選
此外,從這個戲目單可知:一、這是京劇*大的一次堂會演出。因為七十二個劇目,按一天演十二出戲計算,就得演唱六天,較一般壽戲堂會演三天的成例要多出一倍。從恭王奕訴這個堂會的闊綽,也可看出封建統治階級生活的窮奢極侈了。二、在這次堂會巾班主俞菊笙演出了他所不常演的戲,從此看出他的藝術之博和能演的花臉戲之多。總計俞菊笙參加了《界牌關》《五花洞》《鎮潭州》《黃鶴樓》《雙包案》《惡虎村》《攻潼關》《英雄義》《五人義》《青石洞》《挑華車》《水簾洞》《金山寺》《英雄會》《金沙灘》《連環套》《雄黃陣》《戰宛城》十八個劇日的演出,平均每天上場三次。其中屬于花臉戲的有《雙包案》《青石洞》《挑華車》《金山寺》《英雄會》《金沙灘》《戰宛城》。戲目單中并詳細注明他是什么臉譜,這對于花臉扮相的變化有很大參考價值。《五十年來北平戲劇史材》序文里特別強調這一點,是有見解的地方。而《戰宛城》一劇,俞菊笙飾典韋,楊月樓飾張繡,慕鳳山飾曹操,田桂鳳飾鄒氏,德子杰飾胡車。其他武將屬于武生扮的,由張淇林、姚增祿、董鳳巖飾,屬于花臉扮的,由高得祿、沈易成、李順德、李壽山飾,集四大班頭等名角于一堂,可說這是在《讓成都》(程、余、張三老生合演)、《黃鶴樓》(徐小香、王九齡、任七十、楊月樓合演)之后極精彩的合作戲了。第三,這次堂會,雖說是生、旦、凈、丑各行戲都有,但實際上可以說是當時的武戲大會演。除去俞菊笙主演的十八個劇目外,有楊月樓主演的《惡虎村》,張淇林、何桂山、姚增祿等主演的《安天會》,錢寶峰、張淇林等主演的《霸王莊》,董鳳巖等參加演出的《英杰烈》,錢寶峰主演的《清風寨》,黃潤甫主演的《取洛陽》,李順亭、高得祿等的《定軍山》,慕鳳山、高得祿等的《下河東》,張長保、錢寶峰等的《蔡家莊》,錢寶峰主演的《瓦口關》,學生們演出的《陳塘關》《蜈蚣嶺》共十二出。連俞菊笙所演共合三十出,已接近總數的一半。武戲在京劇中所占地位之重要,從這次演出中不是又能得到很好的證明了嗎! 四喜班: 孫菊仙,老生;譚叫天,老生;時小福,青衫;余紫仙,青衫;冰王三,老生;小慕,花面;劉明九,花面;桂云,花旦;六兒,花旦;羅百歲,丑;顧芷蓀,小生;李硯儂,小生;汪大升,武花面;姚增祿,武老生;楊泉,武老生;宋趕生,丑;桐仙,武旦;青皮,武旦。 ……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