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怕-柯軍多元藝術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4039013
- 條形碼:9787104039013 ; 978-7-104-0390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怕-柯軍多元藝術探索 本書特色
以昆曲表演藝術家柯軍為主角的《怕——柯軍多元藝術探索》由中國戲劇出版社推出,由呂林編著。《怕:柯軍多元藝術探索》以“地鐵中的夜奔”、“‘梁伯龍’的夜奔”、“明倫堂中的夜奔”、“探索中的夜奔”、“神策門上的夜奔”、“筆墨下的夜奔”六個章節,對于柯軍對于昆曲的現代性表現、昆曲的古今穿越、昆曲的維護與發展、昆曲的前衛實驗、昆曲的過去與未來、昆曲藝術家的多方修煉等種種領域的思考與實踐展開多方陳述與記錄。
怕-柯軍多元藝術探索 內容簡介
《怕:柯軍多元藝術探索》并沒有以流水帳的形式來講述一個戲曲演員的藝術歷程,而是一種時尚的表現手法來告訴讀者昆曲的來源,昆曲的發展及昆曲演員的藝術人生。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多才多藝,事業心極強的演員,書中的多處地方顯示了柯軍深厚的文化底蘊。
怕-柯軍多元藝術探索 目錄
行路的大武生
地鐵中的夜奔
地鐵冷冷的清幽與昆曲形成呼應
“梁伯龍”的夜奔
我的歸宿就在昆曲舞臺上
明倫堂中的夜奔
今日忙碌是為了來日安閑
探索中的夜奔
7分半鐘只唱一句“那搭兒相求救?”
神策門上的夜奔
我暗自慶幸自己不是林沖
筆墨下的夜奔
在書法篆刻之間的藏與奔
怕-柯軍多元藝術探索 節選
今年初,我在無錫的前洲,這是國學大師馮其庸先生的故鄉,應他老人家的邀請,我來參加“馮其庸學術館”的開幕儀式并慶賀馮其庸先生90華誕。在壽宴席間,馮老講了一番深情的話:“我離開家鄉60年了,真是‘年華逝去頭成雪,坐對青山念舊人’,故鄉的一切都變了,兒時的景致早已消失,惟獨家門口的三棵古銀杏樹還在,當年,就是在這里我**次看到了搭臺唱社戲,也看到昆劇藝人的表演如此精湛,同時結識了周傳瑛、王傳淞、張嫻等一代昆劇名伶,從此,我走進了中國戲曲的世界……”馮老的話在不經意間灑潑出了一幅淡淡的歷史水墨畫,讓我聯想起在當今昆劇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本書的主人公——柯軍。 我接觸昆曲,純屬偶然。記得那是在1989年的初秋,為了給中國水彩畫之父李劍晨大師舉辦90誕辰的畫展,我受約為他老人家撰寫傳記,完稿后,按當時的習慣,報社提出需請一位名人為該文題寫篇名,“能有資格給我題字的人都走啦!”劍晨大師一覽眾山小,畢竟他是世紀同齡人。忽然,老人家來了靈感“你去找吳白訇先生吧!”就這樣,我帶著李老的親筆信登門求字,白訇老旋即當場揮毫題就。之后,我便成了白訇先生家的常客,我倆也成了忘年交。吳白訇先生,一代戲曲宗師,他曾提出了“梅蘭芳表演體系實質上是昆劇表演體系的繼承和發展”的重要觀點,戲曲《楊門女將》、《紅樓夢》均出自他手,他曾是50年代江蘇省文化局的老局長,可他不肯當官,跟陳白塵去南京大學當了一名教授。離開了權力,自然門庭冷落,年事已高的老人家,出門不便,總是由省昆劇院派車來接送,這讓我感到老先生的清高。當時,我雖在機關工作,碩士讀的卻是數量經濟專業,總感到心中不爽,我常在白訇老面前嘀嘀咕咕的。“那我來給你開小灶!”沒想到,吳老會這么爽快,于是跟白勻老約好,每周四下午去他家聽課,那真是奢侈的知識獨宴,老先生給我一人講宋詞,講散曲,講字畫鑒定,講昆曲……這是我一生中**桶知識的金子,白訇老的家,也就是當時的昆曲沙龍,在那里,我慢慢認識了胡錦芳大姐,石小梅大姐及一批昆劇名伶,柯軍也在其中,但當時沒看過他的戲,只知道他篆刻好,書法好,他曾為我刻過一枚章,一直用到現在,轉眼22年過去了,我們也成了老朋友。 我與柯軍相識于昆曲被冷落的年代,那時昆曲幾乎無戲可演,也無人來看,臺上人比臺下多。說來凄涼,據柯軍回憶:有一次去鄉下演出,連樂隊、演員一共幾十個人在臺上演《風箏誤》,臺下只有三個觀眾,一個在睡覺,一個在游蕩,還有一個在嗑瓜子。“后來寫《昆曲之路》的楊守松說:“它把昆曲演員的心都嗑碎了。”好在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后,昆曲的“小陽春”似乎漸漸到來。 而屬于柯軍本人,乃至江蘇省昆劇院的藝術保護與藝術探索,也在多元化全方位地展開。 在先鋒實驗劇《夜奔》里有一句臺詞:“藝術家是什么時候成為知識分子的。”這句話,恰恰是柯軍藝術探索起始的*好注解,他一直明確地強調自己既是考古者又是探險者:“面對遺產,我們要盡量地挖掘、發現被埋沒的昆曲遺產;面對藝術,我們這一代昆曲人,必須有探險的精神,讓昆曲活在當下,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要實現這兩者的責任,那*重要的支撐便是知識。昆曲人要讀書,也要認識當下;要有文化內涵,也要有社會責任,就像榮念曾先生提醒的那樣:我們要當心昆曲由“文人的藝術”漸漸演變成“藝人的藝術”。 本想用“路演”這兩個字來冠此書名的,但羅拉拉認為,而今音樂界也常用此詞,怕生歧義而作罷。其實“路演”即Roadshow,原指券商發行證券前對投資者的推介,是雙方充分交流下促進成功的重要方式。此書作為昆劇的重要推介是很恰當的,柯軍就是昆劇的一個著名品牌,他已擁有了眾多的粉絲,那就是眾多的投資者,正是他們所投入的熱情,催使昆曲這一古老的藝術又噴發出青春的活力,才讓這一“文化空調”給浮躁的、泛娛樂時代吹來清新的風,讓昆曲在當下不僅僅只成為“展覽品”,而繼續成為活著的藝術。我相信,柯軍的“藝術路演”是不會停頓的。 據傳,時下昆曲界有人提出“柯軍現象”。認為柯軍所確定的江蘇省昆劇院對昆曲藝術的探索實踐模式,有助于昆曲自救,為防止昆曲在表面的繁榮之后走向式微提供了絕對正能量的個案。而“香港文化教父”、與柯軍有過近十年合作的榮念曾先生也認為,江蘇省昆劇院很值得研究,目前在高校、學術圈對這一課題的研究還很匱乏。江蘇省昆劇院活躍的昆曲活動的每個決策階段、每個項目的多元延伸與發展以及重要的管理策劃都該是學者們研究的對象。 我能感知,在柯軍心中,他不想讓昆曲僅僅成為活化石,而成為每位昆曲表演家、昆曲藝人身上活著的藝術。因此,種種或合乎常規、或越位超常的探索實驗,即使有爭議、有不合,乃至有負面的聲音,都是古老的昆曲在當下激起的新的浪花,宛如走進地鐵的昆曲,在冷冷的清幽與暗流涌動中,完成古代與現代的一次次穿越。 羅拉拉游走文化娛樂界多年,是傳媒界資深的女記者,雖貼身采訪文化名家與娛樂明星無數,可貴的是,她總保持著自己的追問精神和獨立思考。我有幸與她首次文字合作,恰似兩個票友,一個須生,一個青衣,同臺度曲,這倒讓我想起張充和的詩句“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身。”著名攝影家李晏先生應我之邀,自前年金秋開始,他便一直跟蹤著柯軍的演出活動,每次從北京出發,不辭勞頓,風雨兼程,捕捉著柯軍的瞬間風采,化風云為山水,是戲劇的真正義工!當此書問世的時候,本書的主人公又去了新的崗位工作,他由一個單純的藝術家變為身兼數職的藝術界領導。面對這一華麗的轉身引起的風波,他感嘆:“我從事戲曲藝術多年,深愛哺育我成長的戲劇,更眷念著那令我魂牽夢繞的舞臺。昆劇演員就是我唯一不變的身份!”我答應過柯軍,要為他寫一本書,這話說了三年未踐。此刻,書即將付梓,才猛然感到,我也做了一次義工,為了柯軍,也為了昆曲。 “風波即大道,塵土有至情”,祈望此書的每一頁,能告訴讀者一個真實的柯軍。 ……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