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兩岸關系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23169
- 條形碼:9787510823169 ; 978-7-5108-231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岸關系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 本書特色
《兩岸關系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編輯推薦:尋找合適的兩岸關系定位模式和解決臺灣地區參加國際活動的問題,既需要政治人物的智慧和魄力,也需要理論的智慧與助力。《兩岸關系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為解決兩岸關系定位和臺灣地區參加國際活動進行理論上的準備,并形成具有現實可行性的方案,以期助益于“一個中國”框架內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兩岸關系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為清政府賑濟臺灣相關原始文獻的史料選編,包含了起居注檔案、兵部檔案、戶部檔案、奏折等各種文獻形式。本書讓讀者看到當時災難頻仍的臺灣人民面對災難時是如何在中央政府的賑濟與幫助下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使當時的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行為變得具體而有血有肉、 有聲有色。這同時也說明了當時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有效管轄和治理,說明了當時臺灣與大陸統一于一個中央政府的歷史事實。
兩岸關系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 目錄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范式:“策略定位”的研究范式
汽、研究方法:理論建構的方法
四、結構安排
**章“承認爭議”: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問題意識
一、“承認爭議”:“一中爭議”的自然衍生
(一)兩岸的“一中爭議”
(二)“一中爭議”與“承認爭議”的衍生
二、“承認爭議”的表現形式
(一)“承認爭議”在政治上的表現形式
(二)“承認爭議”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
(三)“承認爭議”在兩岸經貿往來上的表現形式
(四)“承認爭議”在國際交往中的表現形式
汽、兩岸解決“承認爭議”的做法 緒論一、研究意義二、研究范式:“策略定位”的研究范式汽、研究方法:理論建構的方法四、結構安排**章“承認爭議”: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問題意識一、“承認爭議”:“一中爭議”的自然衍生 (一)兩岸的“一中爭議” (二)“一中爭議”與“承認爭議”的衍生二、“承認爭議”的表現形式 (一)“承認爭議”在政治上的表現形式 (二)“承認爭議”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 (三)“承認爭議”在兩岸經貿往來上的表現形式 (四)“承認爭議”在國際交往中的表現形式汽、兩岸解決“承認爭議”的做法 (一)“一國兩制”理論 (二)兩會事務性商談機制 (三)馬英九的“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第二章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描述一、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政策面和法制面描述 (一)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政策面描述 (二)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法制面描述二、臺灣地區學者對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理論描述 (一)主權理論的解釋 (二)“分裂國家”(the Divided Country)理論的解釋 (=)“臺灣主體性”理論的解釋汽、大陸學者對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理論描述 (一)黃嘉樹教授和土英津博士的“主權構成研究” (二)陳動教授基于占有理論的“一國兩區”論 (=)朱松嶺教授基于宣告死亡制度的“中華民國宣告死亡”論 (四)周葉中教授等基于治理理論的“兩岸治理”論第三章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基本思路一、兩岸有關政治問題的談判:觀點回顧 (一)大陸方面有關政治談判議題的主張 (二)臺灣地區有關政治談判議題的主張二、認識論基礎:“政治對立論” (一)“政治對立論”的主要內容 (二)“政治對立論”的內涵汽、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政治前提:“九二共識” (一)本體論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政治原則 (二)方法論的“九二共識”:“求同存異”的協商精神/四、定位要素:議題化、階段化和共識化 (一)兩岸政治關系定位中各基本要索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 (二)方法要索:“議題化”(三)路徑要索:“階段化”(四)結果要索:“共識化”第四章“兩岸”模式及其與其他定位模式的比較一、“兩岸,, (一)兩岸動力系統及其對政治關系定位的影響 (二)兩岸:從地理概念向政治概念的轉變 (三)“兩岸”作為現階段政治關系定位模式的口1一行性二、“兩岸”模式的提出及其涵義 (一)主權概念的產生與主權的國內法化 (二)兩岸“主權爭議”的理論根源:主權概念的國際法化 (三)主權概念的回歸:“兩岸”“去主權化”的理論推演 (四)“兩岸”作為政治關系定位模式的證成:基于對 “不完全分裂國家”理論的批判 (五)“兩岸”與“一國兩制”的關系三、“兩岸”模式的歷時性比較 (一)“兩岸”模式與“合法政府對叛亂團體”模式 (二)“兩岸”模式與“中央對地方”模式 (三)“兩岸”模式與“兩黨”模式四、“兩岸”模式的共時性比較 (一)“兩岸”模式與“兩會”模式 (二)“兩岸”模式與“一國兩區”模式 (三)“兩岸”模式與“主權一治權”模式五、“兩岸”模式的國際性比較 (一)“兩岸”模式與歐洲一體化 (二)“兩岸”模式與“分裂國家” (三)“兩岸”模式與西方國家中央政府處理地方分離主義做法的比較研究第五章兩岸政治關系定位與臺灣地區參加國際活動的關系一、從“外交靡戰”到“外交休兵”:臺灣地區參加國際 空問中的兩岸攻防 (一)“漢賊不兩立”時期的兩岸攻防 (二)“總體外交”時期的兩岸攻防 (三)“務實外交”時期的兩岸攻防 (四)“后務實外交”時期的兩岸攻防 (五)“外交休兵”與“攻防”范式的修正二、臺灣地區在國際空問的存在方式 (一)作為“國家”的存在方式 (二)符合國際組織規則的存在方式 (三)保持“實質關系”的存在方式 (四)司法的存在方式 (五)民間團體的存在方式汽、兩岸政治關系定位的思路在臺灣地區參加國際空問問題中的運用 (一)臺灣地區參加國際空間的主要問題 (二)本體論上的關系:階段化 (三)方法論上的關系:議題化第六章臺灣地區參加國際組織的策略及因應一、不對稱博弈與策略定位范式 (一)不對稱博弈和“策略”定位范式的釋出 (二)臺灣地區學者所總結的“策略”二、臺灣地區參加國際組織策略的展開—以臺灣地區申請 參與WHO/ WHA活動為例 (一)主體策略:從“一國”到“兩體” (二)議題策略:從“權力”到“權利” (三)行為策略:從“加人”到“參與”三、大陸的因應策略(一)因應“主體策略”:定型“中華臺北”(二)因應“權利策略”:開放臺灣同胞維護自身利益 的制度空間(三)因應“參與策略”:超越參加國際組織的政治目的第七章“兩岸”模式下臺灣地區有序參加國際空問的問題一、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與臺灣地區有序參加國際空問問題 (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內涵 (二)兩岸原則:“中華民族認同”的邏輯結果 (=)功能原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必然要求 (四)制度原則:法理共識的外在形態 (五)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與臺灣地區有序參加國際空間二、涉及臺灣地區的國際法律文件及其在臺灣地區有序參加國際 空問問題中的作用研究 (一)1945年8月15日之前的涉臺國際法律文件 (二)“舊金山和約”(1951年)和“中日和平條約” (1952年) (=)聯合國2758號決議(1971年) (四)中國與美國、日本的關系文件 (五)臺灣地區有序參加國際空間的法律邏輯三、兩岸應對共處一個國際組織的問題及其解決:以WTO為例 (一)兩岸在WTO內的攻防 (二)臺灣地區在WTO內的地位及兩岸在WTO內的相互關系 (=)兩岸共處一個國際組織的機制構建:WTO的經驗與不足四、臺灣地區有序參與國際空間機制的構建(一)指導思想:兩岸政治關系定位思路的運用(二)模式選擇:國際法允許下的參加與制度性協商(三)制度設計:與兩會事務性商談機制的銜接參考文獻后記
兩岸關系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 節選
《兩岸關系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編輯推薦:尋找合適的兩岸關系定位模式和解決臺灣地區參加國際活動的問題,既需要政治人物的智慧和魄力,也需要理論的智慧與助力。《兩岸關系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為解決兩岸關系定位和臺灣地區參加國際活動進行理論上的準備,并形成具有現實可行性的方案,以期助益于“一個中國”框架內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兩岸關系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祝捷,男,1981 年生,湖北省武漢市人,法學博士,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珞珈青年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憲法學與行政法學、臺灣問題。出版(含主編)著作、教材8 種,在權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0 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等十余項。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