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 主題:中國文學厚土上的油菜花香——讀《愛情油菜花》有感
中國文學厚土上的油菜花香 ——讀《愛情油菜花》有感 魯豫 在人們每天忙于金錢和鎖碎生活的時候,我們好像都遠離了文學。而文學這支精神之花好像卻在不被人景氣的時候反而在悄悄地讓人不得不景氣起來。近來在朋友那里碰到一本新出版的小說集《愛情油菜花》就是其中的一個鮮例。起初我并不想去讓文學浪費我的寶貴時光,可是一個瀏覽下來不由得就使我愛不釋手了。 這部書是河南作家宋殿儒和新疆作家巴圖爾合著的一本小說集。是一本由中國小小說學會在全國小說精品征稿中脫穎而出、由文心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小說名家精品集。作品多以生活現實和社會現實為基礎進行的藝術創作。作者以強烈的社會責任心藝術地塑造了近代社會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描繪和展現了我們社會進程中發生發展的多彩畫卷。謳歌真善美,鞭撻假丑惡,以一滴水看世界的藝術手法,創作了適合大眾口味的并極富地域特色的精神食糧,厚重、好看、耐讀。 《愛情油菜花》共公選載了宋殿儒五十篇小說,可以說篇篇都是接地氣的文學精品。這些小說作品中,有謳歌“真善美的”也有鞭批“假丑惡”的,每一篇好像都能給人有大地自然生發的強烈感受。就像春天里的油菜花像一樣,讓人享受到了文學田野里原味花香。 小說《聲音》是寫人間大愛的。在六七十年代,一個農村青年因聽收音機,暗戀上了一個美女主播,且執著得一生未娶,后來他由愛她、愛她的聲音到愛她口中的偉大事業……他把自己一生的積蓄都寄給了那位并不知道他的美女主播,求她將錢捐給那些特困中的孤兒……《飄揚的黃絲帶》寫是一個從特困的農民家中走來的大學生,他大學畢業,卻沒能實現父親“鐵飯碗”的愿望,而他,選擇了一條出力掙錢養家的道路。在他打工的道路上,他遇到了很多需要愛心救助的人,而他把自己的愛系在一條黃絲帶上,一路走來一路奉獻,用愛打開了這個世界的一扇溫暖之門……《愛情油菜花》這篇則寫的是純美愛情:“我”堅決不信愛情必然要有玫瑰,“我”的愛情就像山里那些油菜花那樣簡約實在……“我”在學校愛上一位女教師,“我”不敢表達,也沒有那些時髦的玫瑰花,但“我”有真誠地油菜花,真誠的愛心。油菜花雖貧賤,但樸實,實用…… 在這部集子里,作者除了謳歌真善美還鞭撻了社會上的一些假丑惡。《醉棺》可以說是作者自己獨創出的一個小說名字,因為辭海里找不到這個詞兒。但小說內容絕不是肆意臆造的。在我們社會底層的鄉村干部中,的確存在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不良現象。一個村的五個干部,三個能喝酒愛喝酒知道招待上級領導喝酒吃肉的都一直穩坐著村干部寶座,而那兩個不愛喝酒不會喝酒不知道招待上級領導的就早被“撥拉了”。這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的事實。這樣的村干部怎能為人民服務呢!人間事有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小說中的兩個村干部最終被喝酒喝到棺材里……《就是不讓你掙死人的錢》則是個令人心酸的故事。窮得叮當響的六爺死了,村里要火化完成指標,而縣里火葬場則等著掙死人的錢,只要來,出了錢,人不活化也可以……可是村里受恩于六爺的三楞子卻偏偏不讓他們來掙死人的錢。他堅持要求自己火化。結果一場拿豬來頂替六爺被火化的鬧劇就出現了……六爺沒花錢就躲過了被火化的“劫”。這個故事是在批判一些地方不規范的殯改制度,更是從另一個角度來鞭打那些連死人錢都要掙的社會弊端……宋殿儒這類小說,就像是在為社會的肌膚上手術毒瘤,看似血淋淋的傷眼,但卻是真正的痛后變甜的好事兒。 宋殿儒這些充滿人間真善美的小說,從字里行間都有一股接地氣的土香原味兒。就像他自序中說的一樣,“我生活在最底層,那些善良而又偉大的小人物經常在我眼前閃爍著一種光,我不寫他們不行。我時常認為,文學是人學,且更是擔當社會責任的一種載體。我們的作家,首先是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而塑造人物形象,而釀造精神食糧的。所以小說這個可以虛構重組的體裁,最適合作家把人類希望的燈火通過她來燃亮……” 文學是人類生活動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產物。無論什么社會條件下,她都不會消亡的,因為她的生命永遠是伴隨著人類生命進程的精神土地。人類可以有無數的物質,但更需要精神之根。反過來,文學也只有永遠地接人類生命的地氣才會昌盛不衰。一個作家,從什么角度看世界?又從什么角度進行文學創作,這很重要。如果你只從為個人嘩眾取龐和名利而創作,那就很難接到地氣。宋殿儒的作品為何讓人讀來感同身受,倍感親切,備受鼓舞和鞭策,就因為,他創作的每篇作品都負載著一個文學的責任。一部作品只為“燃亮人類希望的一襲燈火,只為人類家園蕩漾油菜花香”,而不是其他,僅此而已,我覺得就足夠了。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