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史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23462
- 條形碼:9787010123462 ; 978-7-01-01234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史論 本書特色
張華編著的這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史論》根據大量的原始書籍、報刊資料,參照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社會背景,對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新哲學大眾化運動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進程進行了詳實的梳理和評論。所謂新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間的代稱。所謂新哲學大眾化運動,是指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中共中央文委直接領導下,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為組織機構,社聯成員艾思奇、沈志遠等作為核心骨干力量,帶動一系列進步知識分子發起并推動的一場以大眾化、通俗化為特征的,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思想運動。這一時期產生了《大眾哲學》、《通俗哲學辯證法講話》等一批至今仍影響巨大的大眾哲學作品。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史論 內容簡介
書稿根據大量的原始書籍、報刊資料,參照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社會背景,對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新哲學大眾化運動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進程進行了詳實的梳理和評論。所謂新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間的代稱。所謂新哲學大眾化運動,是指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中共中央文委直接領導下,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為組織機構,社聯成員艾思奇、沈志遠等作為核心骨干力量,帶動一系列進步知識分子發起并推動的一場以大眾化、通俗化為特征的,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思想運動。這一時期產生了《大眾哲學》、《通俗哲學辯證法講話》等一批至今仍影響巨大的大眾哲學作品。書稿正是對這一運動的研究。書稿除序言外,分為八章,**章“導論”,回顧了國內外的研究;第二章“正名”,辨析了已有的術語,第三章“歷史背景”,從社會歷史角度分析新哲學大眾化運動興起的外因;第四章“思想淵源”,從哲學史和思想史角度分析了運動興起的內因。第五至七章詳細解析了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作品和特征。第八章“結論”,總結了經驗教訓,闡發了這場運動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史論 目錄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史論 節選
張華編著的這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史論》根據大量的原始書籍、報刊資料,參照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社會背景,對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新哲學大眾化運動的產生、發展和演變進程進行了詳實的梳理和評論。所謂新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間的代稱。所謂新哲學大眾化運動,是指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中共中央文委直接領導下,以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為組織機構,社聯成員艾思奇、沈志遠等作為核心骨干力量,帶動一系列進步知識分子發起并推動的一場以大眾化、通俗化為特征的,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思想運動。這一時期產生了《大眾哲學》、《通俗哲學辯證法講話》等一批至今仍影響巨大的大眾哲學作品。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史論 作者簡介
張華,女,1976年生,揚州大學法學博士,現為北京建筑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及西方哲學研究。主持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社會主義城市空間正義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專項任務項目“胡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思想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其中《馬克思主義從沖突到和諧的轉化機制》為《新華文摘》摘編,《符號入場問題及其哲學意義》、《認識論的框架問題》、《心寓于身論的發展歷程》等為《中國哲學年鑒》摘編。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