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武林掌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402819
- 條形碼:9787515402819 ; 978-7-5154-028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武林掌故 本書特色
俠客、鏢頭、拳師,武林高手是凡人非凡人 行俠、仗義、傳承,憑武功更推重義氣肝膽 本書的特點是:一、書中所記,均為近現代武林著名人物(以北方為主)的傳奇經歷,在記述他們投身武林的經歷以及進入武林后練功勇猛精進、精益求精的同時,著力描寫了他們正直善良、俠肝義膽、扶弱濟貧、匡扶正義的嘉德懿行,屬于“正能量”作品。二、作者是武林人士,所記武林之事,精準到位,知識點多,沒有外行話。三、書中所寫人物,均按生卒年及主要活動年代排序,自然形成了人物之間的延續關系和故事發生先后的歷史情境,延展線索雖未明言,卻實際存在;記述人物故事雖多,卻不顯雜亂。四、武術流派很多,但作者并未偏重某一派,貶抑某一派;凡是作者了解的武林精英,不論某派,作者均據實付諸文字。五、作者從不以個人喜好,用過譽之語,不切實際地贊頌某人某派,也沒有任何無根據的虛妄之詞。講述某個故事,均下筆有據,無架空之文,表現出作者踏實的作風。六、對歷史上某些武術大家,作者贊譽其良好品德的同時,也記述了某些不足,如記述馬永貞刻苦練出良好功夫的同時,也講述了他恃勇托大終遭暗算的故事。這體現了作者“筆則筆之,削則削之”的端莊為文之道。七、本書中配有小有名氣的漫畫家王春生專為本書內容所繪漫畫,以及作者收集到的珍貴歷史圖片,基本達到了圖文并茂。
武林掌故 內容簡介
帶吳鉤,仗寶劍,行天下,重然諾,輕死生,身手不凡的俠客;武功高超,追星趕月,走險千里,“叫得響,踢得開”的鏢頭;通十八般武藝,熟悉各種套路,精技擊,懂暗器,帶出大批武林高手的武師……武林豪杰精英歷來為人們所推崇。但是,讓人眼花繚亂的武俠小說和武打影視,卻給武林和武功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使人們的認識與真實的武林漸行漸遠。 本書收錄了二十幾篇武林名人掌故,記述了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一百多年間武術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跡,記述了當時聞名全國而今已很少被人提及的武術家和他們的技藝,以及如今還活躍于武壇的武術大家。這其中既有俠士、鏢頭、拳師、教習,也有作家、演員、商人、民族英雄,還有扎根底層的民間高手。這些武林名人特點鮮明的習武生涯、成長過程、不凡事跡,可以幫助讀者認識一個真實的武林。
武林掌故 目錄
序
自序
說說武狀元
◎練武的人都崇拜武狀元,其實唐朝開始的武科考并沒有武狀元之稱。中國歷史上首名武狀元出自明末,他叫王來聘,是崇禎皇帝親選的。此后出的武狀元,多有故事。
大儒顏習齋、李恕谷與武術
◎顏習齋(1635—1704),河北博野人,名元,號習齋,雖為大儒,卻武功高超,因倡導習武而在武林頗有影響。李恕谷(1659—1733)是顏習齋的徒弟,于康熙庚午中舉,隨即歸隱練武,獨創兩趟劍術,對習武者影響很大。
解讀《大刀王五歌》/
◎王五(1844—1900),原名王正誼,字子斌,河北滄州人,精通“披掛門”、“六合門”武藝,因善使一口超乎尋常的大刀,并且刀法純熟、德義高尚而被武林人稱為“大刀王五”。他的相貌、性格少有人知,卻在一首詩中得到解讀。
“魏氏一門”行俠仗義
◎武林所稱“魏氏一門”,指著名武師魏昌義、魏贊魁、吳斌樓,三人均為河北蠡縣齊莊人。魏昌義(約1840—1920)是清末民初的名鏢師,以“戳腳翻子”見長,武林人稱“賽毛遂”,曾是北京福源鏢局的大鏢頭。魏贊魁(1854—1951)是魏昌義的徒弟,也是清末民初的名鏢師,精通“戳腳翻子”,善使“牛頭镋”,武林人稱“鐵腿”。吳斌樓(1898—1977)是魏贊魁的徒弟,精“戳腳翻子”,以“花鞭”、“快槍”見長,武林人稱“花鞭吳”。“魏氏一門”三人多行俠仗義,僅每人舉其一例。
“勇士”馬永貞遭暗算
◎馬永貞(?—1879),山東臨清人,回族,是清末武林高手,精“彈腿”、“查拳”。武林人稱“勇士”。然而,他恃勇托大,遭到上海流氓暗算而亡。
“鼻子李”功兼內外
◎“鼻子李”原名李瑞東(1851—1917),京東武清人,由于鼻孔外翻,武林送其綽號“鼻子李”。他精通六門武功,以內功外功兼長而聲名遠揚。他的高超武功曾受到慈禧的贊賞。
“醉鬼張三”的三個謎
◎“醉鬼張三”原名張長禎(1862—1945),河北束鹿人,久居京城,保過鏢,護過院,當過把總和武師,護送清朝欽差赴過藏,精“內家拳”,尤善輕功。因其善飲,腰間掛一酒壺,走路搖搖晃晃而得武林綽號“醉鬼張三”。他的一生,有三個待解之謎。
“末代鏢師”李堯臣
◎李堯臣(1876—1973),河北冀縣人,精“三皇炮錘”,尤善躥房越脊、飛鏢暗器,以及“春點”隱語,他在清末民初活躍于鏢局,以保鏢從未失手而名揚武林,武林人稱“末代鏢師”。
“沱南俠”韓其昌
◎韓其昌(1895—1988),河北深縣人,精“翻子”、“彈腿”、“連環套刀”,尤以“梅花樁”拳法見長。他為人慷慨,行俠仗義,被武林人稱為“沱南俠”,又因其獨臂墊大車而得“鐵胳膊”綽號。
“查拳大家”張英振
◎張英振(1896—1977),山東冠縣人,出生于“查拳”世家,精“查拳”、“查槍”,其“鐵砂掌”、“彈腿”功夫高超,被武林人士稱為“查拳大家”。1928年在南京**屆全國“國術國考”中榮獲“道德劍”。
“花鞭”吳斌樓
◎吳斌樓(1898—1977),河北蠡縣人,精“戳腳翻子”,“九節鞭”和“鞭里加刀”功夫高超。青年時落腳北京,當過鏢局副鏢頭。在一次走鏢中,憑“九節鞭”和“鞭里加刀”折服劫匪,從此獲“花鞭吳”綽號。
“螳螂高手”單香陵
◎單香陵(1905—1983),山東黃縣人,少年時學成“六合螳螂拳”,成年后“螳螂拳”武藝越發精湛,武林人稱“螳螂高手”,曾以一掌擊碎九塊方磚為廣和樓戲園解圍而名動京城。
“武當獨傳”金子弢
◎金子弢(1906—1986),生于北京,年輕時以施主身份入武當山向道士李合林學得密不傳人的“武當拳”。1980年作為浙江選手參加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表演“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使失傳的武當絕技重現于世,被武林稱為“武當獨傳”。
抗日英雄節振國
◎節振國(1910—1940),山東武城人,少年時學得少林拳術,精于棍棒,善于縱跳翻跌,練就“躥缸”輕功,抗日戰爭時期刀劈日寇,后參加共產黨的游擊隊,1940年在與日寇作戰中犧牲,是聞名冀東的“抗日英雄”。
“陳式太極名家”雷慕尼
◎雷慕尼(1911—1986),湖北武昌人,年輕時因體弱拜師學“大紅拳”,后學“楊式太極”,再學“陳式太極”,頗得“陳式太極”真傳,是德高望重的“陳式太極名家”。
“格格拳師”愛新覺羅?????受之
◎愛新覺羅?受之(1914—?),生于北京皇親家族,為皇太極之后。少年習武,善使“花槍”、“春秋大刀”、“雁翅”,13歲參加國術聯歡游藝大會,成為北京武術界女武童,中年辦武術社培養武林弟子,人稱“格格拳師”。
“神彈子”沈輔臣
◎沈輔臣(約1870—?),回族,河北滄州人,精“查拳”、“通臂”、“太極”、“八卦”,尤其善使彈弓,百發百中,武林人稱“神彈子”。
“武林姐妹”楊沫、白楊
◎著名作家楊沫(1914—1995)、電影明星白楊(1920—1996)為親姐妹,祖籍湖南,生長于北京,姐妹二人先后入四民武術社習武,均精“形意拳”和“太極”。在文學和電影界著名的姐妹倆因在武林中也有名,被人稱為“武林姐妹”。
“八極高手”陳彥齡
◎ 陳彥齡(1924—),河北棗強人,精“三皇炮錘”,兼習“羅漢”、“二郎”、“洪拳”,后專門拜師學習“八極拳”,師父邊教邊打,將其練成“八極高手”。
“三門四藝熔一爐”的馬全福
◎馬全福(1929—1994),北京人,8歲拜師練習“如意通臂”,又拜求多師,習得三家門派四種拳術,后在實踐中將三家門派四種拳術熔于一爐,隨意而發,自名“自然拳”,武林人稱“三門四藝熔一爐”的馬全福。
“高家八卦掌”傳四代
◎北京高家“八卦掌”的**代為高文成(1873—1920),傳其子高子英(1908—1996),高子英傳其子高繼武(1942—?),高繼武傳其子高強。高家武功因四代傳習,在武林享有盛譽,稱為“高家八卦掌”。
“武林奇人”朱鶴亭
◎朱鶴亭,道號玄鶴子(道不言壽,故不宜寫其年齡),山東青島人,少年時在父親督促下習練武術和各種道家養生功法,因他學識見解超凡、道家武功神秘莫測而有“武林奇人”之稱。
“岳氏散手”稱武林
◎“岳氏散手”是清末民初名拳之一,相傳為宋時岳飛所創,傳于世后,經劉仕俊、劉成有、劉德寬、紀德、陳子正、郭成堯等著名武術家繼承創新而發揚光大,今已演變為四支而著稱于武林。
武人從藝?藝人習武
◎中國武林,歷來多有武人從藝、藝人習武的現象。出生于武林世家的楊小樓武功高強,成為京劇名家;京劇大師譚鑫培武功超凡,曾作為武師護過院;京劇“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精通“劍術”和“太極”……
天橋名把式
◎北京老天橋曾是武林名把式聚集之地,武林名人“中幡”寶三、“神彈子”張玉山、“跤王”沈三、“大刀”張寶忠……一個個武林高手,都在這里留下了足跡。
火神廟內四民社
◎ 清末北京火神廟內曾辦起四民武術社(簡稱“四民社”),一百多年來,從這里走出多少武林高手,已不可數。
隆福寺中“通背拳”
◎ 曾是北京香火圣地的隆福寺也曾是武林精英集中的地方,“北方大俠”曾居于寺中,武林中的王氏絕技,也從這里流傳下來。
武林掌故 相關資料
吳鉤寶劍如霜雪,銀鞍白馬相輝映,古今真正的俠客有幾人?即使被稱為武林人物,也不是那么隨便的。武功高超,德術兼備,才能被稱為武林人物。他們的故事,新鮮而神奇,總能吸引人的眼球。本書收錄了二十幾篇武林名人掌故,記述了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一百多年間一些武林高手鮮為人知的生平、事跡、技藝,他們的習武生涯、成長過程、不凡事跡,可以幫助讀者認識一個真實的武林。 讓我們通過閱讀本書,還原被武功電影和武俠小說神秘化甚至神仙化的武林人物的真實形象。
武林掌故 作者簡介
張大為,1943年12月生于河北唐山市,曾任開明文教音像出版社社長、總編輯,中國音像協會副秘書長兼北京匯宇國際版權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退休后受聘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進口音像制品專家審查委員會。他于1957年拜程全寶為師學習“少林拳”,1959年拜吳斌樓為師學“戳腳翻子”。1964年參加北京大學生運動會武術比賽獲得優異成績,曾協助吳斌樓老師整理過大量拳譜。自20世紀80年代始,陸續在《體育報》、《中華武術》、《武術健身》、《武魂》、《武林》、《精武》等報刊上發表各類文章數十萬字,論文《試論武術流派的產生、繁衍與發展》獲首屆全國武術論文研討會榮譽獎。出版《武術諺語釋義》(獨著)、《吳斌樓戳腳翻子全書》(合著)等書,編導拍攝武術音像制品一百多集。當選北京武術協會第五屆委員;北京武術協會第六屆委員、理事、副秘書長;首屆中國民間武術家聯合會副主席。
- 主題:帶你走近近代武術史上繞不開的武術宗師們
該書品相良好,裝幀精美實用,印刷清晰,紙質不粗糙,內容流暢有趣可讀性強,中間的插圖為本書增色不少。 何為掌故?張大為先生在本書為我們做出了很形象的解答。武術圈子作為一個生態,在想象的空間里常被稱作武林。武林中什么最可貴?是人及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關聯(事件)。每個可以在武術史上留下名諱和事跡的大家,無一不是得遇明師,以武術作為生活方式,披星戴月練功至勤的實干家。相比現在民間武術動輒稱為/被稱為大師的一干人,書中的武術巨子們就成了武術史的失語者,然而他們才是近代以來武術的重心。 毋庸置疑的,很多老先生的離去使得很多武術技藝中曾經存在過的“好東西”也隨之煙消云散。當代癡迷武術的人尚有,然而因著環境和俗事的糾纏和羈絆,并不能“除了吃飯睡覺就是鉆研功夫”,好功夫難再現,實在令人扼腕嘆息。武術,想說愛你不容易!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