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yù)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yōu)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yōu)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孝經(jīng)
-
>
道德經(jīng)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二十四史(4卷)(插盒)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2006096
- 條形碼:9787512006096 ; 978-7-5120-060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二十四史(4卷)(插盒) 本書特色
《二十四史》的記事內(nèi)容相當豐富,保留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發(fā)凡起例時,就決定《史記》要包羅天上地下,貫穿古今,融合百家。《史記》是一部記述黃帝至漢武帝時代史事的通史。《史記》之后各史雖然多是斷代為史,沒有溝通古今,但集“天下行事”于一書的意圖始終沒有改變。因此,《二十四史》如同萬象兼?zhèn)涞陌倏迫珪淦陚ィ妨现S富,是其他史書望塵莫及的。因此,人們常把它稱作學(xué)習(xí)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研究我國歷史的資料寶庫。 我國古代的歷史學(xué)家創(chuàng)造了多種史書體例,但就其中*為重要的,有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和紀傳體三種。編年體是以時間為綱,按年月先后記事,如《春秋左氏傳》、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清畢沅的《續(xù)資治通鑒》等,都采用編年體。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為中心,記述它的始末,如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明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和《元史紀事本末》、清谷應(yīng)泰的《明史紀事本末》等,即屬于這種體例。紀傳體主要以人物為中心,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跡和有關(guān)歷史事件的發(fā)展、演變。《二十四史》就是紀傳體史書。紀傳體創(chuàng)始于司馬遷的《史記》,它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組成。晚出各史相繼仿效,雖然在名稱和例目上進行過更易或調(diào)整,但大體不出《史記》創(chuàng)立的體制。 《二十四史》的大多數(shù)作者在每篇“本紀”、“志”、“世家”、“列傳”的末尾,往往用“論”、“贊”、“評”、“史臣日”等形式,對記載的人物和事件進行評論。這種體例也是由司馬遷創(chuàng)始的。他在篇末“太史公日”的下面發(fā)表評論,同時又常常征引舊聞,標舉軼事,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資料。從《漢書》的作者班固以后,論贊的內(nèi)容便僅限于綜述正文,進行議論。《二十四史》中的“本紀”、“表”、‘‘志”、“世家”、“列傳”五個組成部分,互為聯(lián)系,相輔相成。作者用不同的撰寫方法,從不同的側(cè)面,展示一代或數(shù)代政權(quán)的發(fā)展。這五個組成部分,各史并不完全齊備,有“表”的只有《史記》、《漢書》、《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九史。有“書”、“志”的共十八史。《三國志》、《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七史缺‘‘書”、“志”。有“世家”的僅有《史記》和《新五代史》。但各史無一例外地撰修了“本紀”和“列傳”,這是《二十四史》的主體部分。 在這二十四部歷史典籍中,除《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記敘我國3000多年歷史的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斷代史。其作者既有“君舉必書”的朝廷史官,也有才華橫溢的史學(xué)家;既有個人的嘔心瀝血之作,也有集體分工編撰而成;既有朝廷任命的重臣監(jiān)修,也有皇帝的親自干預(yù)。二十四史沿革嬗演,樹起中國歷中編篡學(xué)的里程碑。
二十四史(4卷)(插盒) 內(nèi)容簡介
閱盡五千年,全方位闡述中華歷史 縱橫八萬里,多視角縱覽百代傳奇
二十四史(4卷)(插盒) 目錄
《**卷》
史記
秦始皇本紀
漢高祖本紀
孔子世家
孫武傳
吳起傳
孫臏傳
白起傳
屆原傳
漢書
平帝本紀
韓信傳
李廣傳
司馬遷傳
王莽傳
后漢書
漢光武帝紀
獻帝本紀
張衡傳
三國志
武帝紀
……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xu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