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820603
- 條形碼:9787563820603 ; 978-7-5638-206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 本書特色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從用戶角度,著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用戶在實際的互聯網信息行為中,評價學術信息的可信性時使用的判據是什么?二是web外觀、來源等外部特征和內容因素通過怎樣的作用機制影響用戶對互聯網學術信息的可信性評價? 針對研究問題,以威爾森信息行為模型(1997)和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為理論基礎,構建了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評價的 “喚醒-啟發-思考”模型。綜合運用觀察、有聲思維、搜索日志、訪談和內容分析等方法,探討了用戶在互聯網信息行為中評價學術信息可信性的判據;通過操縱認知投入、web網頁的視覺吸引力、站點權威性和內容質量,運用在線現場實驗法分析了它們對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的影響機制。*后,主要運用調查法對“喚醒-啟發-思考”模型進行了應用檢驗。 本研究的結論主要有:用戶在互聯網信息行為中評價學術信息可信性時,主要使用信息的內容和來源這兩個方面的判據。動機是用戶評價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的調節變量:當用戶評價信息的動機很強時,用戶將主要通過思考信息的內容對可信性作出評價,主要判據包括合理性和完整性等;當用戶評價信息的動機很弱時,用戶將主要通過啟發來作出評價,主要判據包括來源權威性和文章的元素是否規范等。視覺吸引力、站點權威性或內容質量越高,用戶對互聯網學術信息的可信性評價越高。這三個因素對可信性的作用機制不同:視覺吸引力通過情感投入部分中介作用于可信性,視覺吸引力越高,越能喚醒用戶高的情感投入,從而正向作用于可信性。站點權威性通過啟發作用于可信性,其可在有意識和意識水平以下兩個層面上發生,只需花費很少的認知資源。內容質量分別通過認知反應和情感投入作用于可信性。當用戶的認知投入程度很高時,內容質量越高,用戶對信息內容的認知反應越多,從而正向作用于可信性,這需要花費較多的認知資源。同時,內容質量越高,越能喚醒用戶高的情感投入,從而正向作用于可信性。情感投入的中介作用均在意識水平以下發生。 并且,這三個因素對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的作用機制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其較系統地分析和揭示了web網頁的視覺吸引力、站點權威性和內容質量這三個因素對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的作用機制。尤其是發現了用戶對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評價中的情感作用機制,即情感投入是視覺吸引力和內容質量對可信性作用的部分中介變量。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的結論對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評價研究以及互聯網學術網站設計與信息服務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參考價值。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 內容簡介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但相比傳統媒介,互聯網信息的可信性(或者說可靠程度)是互聯網使用者和開發者的一個重要關注點。通俗地說就是,對用戶來說,互聯網上的東西是不是可信;而對互聯網開發者來說,互聯網上的東西如何提高可信度。對這個問題,本研究從用戶角度出發,著力于解決兩個關注點:一是用戶在互聯網信息行為中評價學術信息的可信性的使用判據是什么;二是Web外觀、來源等外部特征和內容因素通過怎樣的作用機制影響用戶對會聯網學術信息的可信性評價。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發現了對互聯網信息評價的情感作用機制,這個研究是相關書籍中非常難得一見的。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 目錄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論背景
1.1.2 實踐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方法
1.3.1 思想方法
1.3.2 技術方法
1.4 概念界定與本文的邏輯結構
1.4.1 概念界定
1.4.2 本文的邏輯結構
第二章 國內外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及相關研究述評
2.1 文獻調研狀況
2.1.1 文獻調研范圍
2.1.2 文獻收集方法
2.1.3 文獻數量統計
2.2 國外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及相關研究綜述
2.2.1 國外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綜述
2.2.2 國外互聯網信息可信性評價判據研究綜述
2.2.3 國外互聯網信息可信性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2.2.4 國外互聯網信息可信性與信息查尋行為的關系研究綜述
2.3 國內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及相關研究綜述
2.3.1 國內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綜述
2.3.2 國內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相關研究綜述
2.4 國內外研究評價及研究問題
第三章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及其評價模型構建
3.1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探析
3.2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評價模型構建的理論基礎
3.2.1 威爾森信息行為模型與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
3.2.2 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與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
3.3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評價的“喚醒-啟發-思考”模型
第四章 用戶信息行為中的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評價判據研究
4.1 研究假設與設計
4.1.1 研究假設
4.1.2 研究設計
4.2 結果分析
4.2.1 量表檢驗與動機操縱檢測
4.2.2 試觀察
4.2.3 正式觀察
4.2.4 訪談文本數據分析
第五章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影響因素研究
5.1 研究假設與設計
5.1.1 研究假設
5.1.2 研究設計
5.2 結果分析
5.2.1 量表檢驗
5.2.2 ]e式實驗
第六章 “喚醒-啟發-思考”模型的應用檢驗
6.1 研究設計
6.1.1 驗證假設
6.1.2 研究設計
6.2 結果分析
6.2.1 數據搜集與樣本描述
6.2.2 數據分析
6.3 討論與結論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研究結論與創新點
7.1.1 研究結論
7.1.2 本研究的創新點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未來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互聯網信息可信性評價判據和影響因素一覽表
附錄2:觀察文本內容分析編錄單及樣例
附錄3:部分訪談文本記錄
附錄4:第二個研究問題中網頁制作的內容素材
附錄5:本研究中變量編碼規則
附錄6:性別、專業和年級轉換為啞變量編碼表
附錄7:“喚醒-啟發-思考”模型應用檢驗中頁面制作的內容素材
附錄8:“喚醒-啟發-思考”模型應用檢驗中選取與制作的頁面
附錄9:互聯網信息評價觀察研究問卷(以力學專業為例)
附錄10:認知反應調查問卷
附錄11:互聯網信息評價實驗問卷(以實驗組01、08、09、16為例)
附錄12:“喚醒-啟發-思考”模型應用檢驗問卷
作者簡況
致謝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 節選
《互聯網學術信息可信性研究》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