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圖解TCP/IP(第5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5318978
- 條形碼:9787115318978 ; 978-7-115-3189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TCP/IP(第5版) 本書特色
原版暢銷36萬冊! tcp/ip圣經級教材 268張圖解輕松入門 這是一本圖文并茂的網絡管理技術書籍,旨在讓廣大讀者理解tcp/ip的基本知識、掌握tcp/ip的基本技能。 書中講解了網絡基礎知識、tcp/ip基礎知識、數據鏈路、ip協議、ip協議相關技術、tcp與udp、路由協議、應用協議、網絡安全等內容,引導讀者了解和掌握tcp/ip,營造一個安全的、使用放心的網絡環境。 圖解tcp/ip(第5版)適合計算機網絡的開發、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圖解TCP/IP(第5版) 內容簡介
《圖解tcp/ip(第5版)》是一本圖文并茂的網絡管理技術書籍,旨在讓廣大讀者理解tcp/ip的基本知識、掌握tcp/ip的基本技能。書中講解了網絡基礎知識、tcp/ip基礎知識、數據鏈路、ip協議、ip協議相關技術、tcp與udp、路由協議、應用協議、網絡安全等內容,引導讀者了解和掌握tcp/ip,營造一個安全的、使用放心的網絡環境。 《圖解tcp/ip(第5版)》適合計算機網絡的開發、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圖解TCP/IP(第5版) 目錄
第1章 網絡基礎知識
1.1 計算機網絡出現的背景
1.1.1 計算機的普及與多樣化
1.1.2 從獨立模式到網絡互連模式
1.1.3 從計算機通信到信息通信
1.1.4 計算機網絡的作用
1.2 計算機與網絡發展的7個階段
1.2.1 批處理
1.2.2 分時系統
1.2.3 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1.2.4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
1.2.5 互聯網的普及
1.2.6 以互聯網技術為中心的時代
1.2.7 從“單純建立連接”到“安全建立連接”
1.2.8 手握金剛鉆的tcp/ip
1.3 協議
1.3.1 隨處可見的協議
1.3.2 協議的必要性
1.3.3 協議如同人與人的對話
1.3.4 計算機中的協議
1.3.5 分組交換協議
1.4 協議由誰規定
1.4.1 計算機通信的誕生及其標準化
1.4.2 協議的標準化
1.5 協議分層與osi參考模型
1.5.1 協議的分層
1.5.2 通過對話理解分層
1.5.3 osi參考模型
1.5.4 osi參考模型中各個分層的作用
1.6 osi參考模型通信處理舉例
1.6.1 7層通信
1.6.2 會話層以上的處理
1.6.3 傳輸層以下的處理
1.7 傳輸方式的分類
1.7.1 面向有連接型與面向無連接型
1.7.2 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
1.7.3 根據接收端數量分類
1.8 地址
1.8.1 地址的唯一性
1.8.2 地址的層次性
1.9 網絡的構成要素
1.9.1 通信媒介與數據鏈路
1.9.2 網卡
1.9.3 中繼器
1.9.4 網橋/2層交換機
1.9.5 路由器/3層交換機
1.9.6 4~7層交換機
1.9.7 網關
1.10 現代網絡實態
1.10.1 網絡的構成
1.10.2 互聯網通信
1.10.3 移動通信
1.10.4 從信息發布者的角度看網絡
第2章 tcp/ip基礎知識
2.1 tcp/ip出現的背景及其歷史
2.1.1 從軍用技術的應用談起
2.1.2 arpanet的誕生
2.1.3 tcp/ip的誕生
2.1.4 unix系統的普及與互聯網的擴張
2.1.5 商用互聯網服務的啟蒙
2.2 tcp/ip的標準化
2.2.1 tcp/ip的具體含義
2.2.2 tcp/ip標準化精髓
2.2.3 tcp/ip規范--rfc
2.2.4 tcp/ip的標準化流程
2.2.5 rfc的獲取方法
2.3 互聯網基礎知識
2.3.1 互聯網定義
2.3.2 互聯網與tcp/ip的關系
2.3.3 互聯網的結構
2.3.4 isp和區域網
2.4 tcp/ip協議分層模型
2.4.1 tcp/ip與osi參考模型
2.4.2 硬件(物理層)
2.4.3 網絡接口層(數據鏈路層)
2.4.4 互聯網層(網絡層)
2.4.5 傳輸層
2.4.6 應用層(會話層以上的分層)
2.5 tcp/ip分層模型與通信示例
2.5.1 數據包首部
2.5.2 發送數據包
2.5.3 經過數據鏈路的包
2.5.4 數據包接收處理
第3章 數據鏈路
3.1 數據鏈路的作用
3.2 數據鏈路相關技術
3.2.1 mac地址
3.2.2 共享介質型網絡
3.2.3 非共享介質網絡
3.2.4 根據mac地址轉發
3.2.5 環路檢測技術
3.2.6 vlan
3.3 以太網
3.3.1 以太網連接形式
3.3.2 以太網的分類
3.3.3 以太網的歷史
3.3.4 以太網幀格式
3.4 無線通信
3.4.1 無線通信的種類
3.4.2 ieee802.11
3.4.3 ieee802.11b和ieee802.11g
3.4.4 ieee802.11a
3.4.5 ieee802.11n
3.4.6 使用無線lan時的注意事項
3.4.7 藍牙
3.4.8 wimax
3.4.9 zigbee
3.5 ppp
3.5.1 ppp定義
3.5.2 lcp與ncp
3.5.3 ppp的幀格式
3.5.4 pppoe
3.6 其他數據鏈路
3.6.1 atm
3.6.2 pos
3.6.3 fddi
3.6.4 token ring
3.6.5 100vg-anylan
3.6.6 光纖通道
3.6.7 hippi
3.6.8 ieee1394
3.6.9 hdmi
3.6.10 iscsi
3.6.11 infiniband
3.6.12 docsis
3.6.13 高速plc
3.7 公共網絡
3.7.1 模擬電話線路
3.7.2 移動通信服務
3.7.3 adsl
3.7.4 ftth
3.7.5 有線電視
3.7.6 專線
3.7.7 vpn
3.7.8 公共無線lan
3.7.9 其他公共無線通信服務
第4章 ip協議
4.1 ip即網際協議
4.1.1 ip相當于osi參考模型的第3層
4.1.2 網絡層與數據鏈路層的關系
4.2 ip基礎知識
4.2.1 ip地址屬于網絡層地址
4.2.2 路由控制
4.2.3 數據鏈路的抽象化
4.2.4 ip屬于面向無連接型
4.3 ip地址的基礎知識
4.3.1 ip地址的定義
4.3.2 ip地址由網絡和主機兩部分標識組成
4.3.3 ip地址的分類
4.3.4 廣播地址
4.3.5 ip多播
4.3.6 子網掩碼
4.3.7 cidr與vlsm
4.3.8 全局地址與私有地址
4.3.9 全局地址由誰決定
4.4 路由控制
4.4.1 ip地址與路由控制
4.4.2 路由控制表的聚合
4.5 ip分割處理與再構成處理
4.5.1 數據鏈路不同,mtu則相異
4.5.2 ip報文的分片與重組
4.5.3 路徑mtu發現
4.6 ipv6
4.6.1 ipv6的必要性
4.6.2 ipv6的特點
4.6.3 ipv6中ip地址的標記方法
4.6.4 ipv6地址的結構
4.6.5 全局單播地址
4.6.6 鏈路本地單播地址
4.6.7 唯一本地地址
4.6.8 ipv6分段處理
4.7 ipv4首部
4.8 ipv6首部格式
第5章 ip協議相關技術
5.1 僅憑ip無法完成通信
5.2 dns
5.2.1 ip地址不便記憶
5.2.2 dns的產生
5.2.3 域名的構成
5.2.4 dns查詢
5.2.5 dns如同互聯網中的分布式數據庫
5.3 arp
5.3.1 arp概要
5.3.2 arp的工作機制
5.3.3 ip地址和mac地址缺一不可?
5.3.4 rarp
5.3.5 代理arp
5.4 icmp
5.4.1 輔助ip的icmp
5.4.2 主要的icmp消息
5.4.3 其他icmp消息
5.4.4 icmpv6
5.5 dhcp
5.5.1 dhcp實現即插即用
5.5.2 dhcp的工作機制
5.5.3 dhcp中繼代理
5.6 nat
5.6.1 nat定義
5.6.2 nat的工作機制
5.6.3 nat-pt(napt-pt)
5.6.4 nat的潛在問題
5.6.5 解決nat的潛在問題與nat穿越
5.7 ip隧道
5.8 其他ip相關技術
5.8.1 ip多播相關技術
5.8.2 ip任播
5.8.3 通信質量控制
5.8.4 顯式擁塞通知
5.8.5 mobile ip
第6章 tcp與udp
6.1 傳輸層的作用
6.1.1 傳輸層定義
6.1.2 通信處理
6.1.3 兩種傳輸層協議tcp和udp
6.1.4 tcp與udp區分
6.2 端口號
6.2.1 端口號定義
6.2.2 根據端口號識別應用
6.2.3 通過ip地址、端口號、協議號進行通信識別
6.2.4 端口號如何確定
6.2.5 端口號與協議
6.3 udp
6.4 tcp
6.4.1 tcp的特點及其目的
6.4.2 通過序列號與確認應答提高可靠性
6.4.3 重發超時如何確定
6.4.4 連接管理
6.4.5 tcp以段為單位發送數據
6.4.6 利用窗口控制提高速度
6.4.7 窗口控制與重發控制
6.4.8 流控制
6.4.9 擁塞控制
6.4.10 提高網絡利用率的規范
6.4.11 使用tcp的應用
6.5 其他傳輸層協議
6.5.1 udp-lite
6.5.2 sctp
6.5.3 dccp
6.6 udp首部的格式
6.7 tcp首部格式
第7章 路由協議
7.1 路由控制的定義
7.1.1 ip地址與路由控制
7.1.2 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
7.1.3 動態路由的基礎
7.2 路由控制范圍
7.2.1 接入互聯網的各種組織機構
7.2.2 自治系統與路由協議
7.2.3 igp與egp
7.3 路由算法
7.3.1 距離向量算法
7.3.2 鏈路狀態算法
7.3.3 主要路由協議
7.4 rip
7.4.1 廣播路由控制信息
7.4.2 根據距離向量確定路由
7.4.3 使用子網掩碼時的rip處理
7.4.4 rip中路由變更時的處理
7.4.5 rip2
7.5 ospf
7.5.1 ospf是鏈路狀態型路由協議
7.5.2 ospf基礎知識
7.5.3 ospf工作原理概述
7.5.4 將區域分層化進行細分管理
7.6 bgp
7.6.1 bgp與as號
7.6.2 bgp是路徑向量協議
7.7 mpls
7.7.1 mpls的網絡基本動作
7.7.2 mpls的優點
第8章 應用協議
8.1 應用層協議概要
8.2 遠程登錄
8.2.1 telnet
8.2.2 ssh
8.3 文件傳輸
8.4 電子郵件
8.4.1 電子郵件的工作機制
8.4.2 郵件地址
8.4.3 mime
8.4.4 smtp
8.4.5 pop
8.4.6 imap
8.5 www
8.5.1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
8.5.2 www基本概念
8.5.3 uri
8.5.4 html
8.5.5 http
8.5.6 javascript、cgi、cookie
8.6 網絡管理
8.6.1 snmp
8.6.2 mib
8.6.3 rmon
8.6.4 snmp應用舉例
8.7 其他應用層協議
8.7.1 多媒體通信實現技術
8.7.2 p2p
8.7.3 ldap
第9章 網絡安全
9.1 tcp/ip與網絡安全
9.2 網絡安全構成要素
9.2.1 防火墻
9.2.2 ids(入侵檢測系統)
9.2.3 反病毒/個人防火墻
9.3 加密技術基礎
9.3.1 對稱密碼體制與公鑰密碼體制
9.3.2 身份認證技術
9.4 安全協議
9.4.1 ipsec與vpn
9.4.2 tls/ssl與https
9.4.3 ieee802.1x
附錄
附1 互聯網上便捷的資源
附1.1 國際
附1.2 日本
附2 ip地址分類(a、b、c類)相關基礎知識
附2.1 a類
附2.2 b類
附2.3 c類
附3 物理層
附3.1 物理層相關基礎知識
附3.2 0/1編碼
附4 傳輸介質相關基礎知識
附4.1 同軸電纜
附4.2 雙絞線
附4.3 光纖電纜
附4.4 無線
附5 插頁導圖
圖解TCP/IP(第5版) 節選
原版暢銷36萬冊!
TCP/IP圣經級教材
268張圖解輕松入門
這是一本圖文并茂的網絡管理技術書籍,旨在讓廣大讀者理解TCP/IP的基本知識、掌握TCP/IP的基本技能。
書中講解了網絡基礎知識、TCP/IP基礎知識、數據鏈路、IP協議、IP協議相關技術、TCP與UDP、路由協議、應用協議、網絡安全等內容,引導讀者了解和掌握TCP/IP,營造一個安全的、使用放心的網絡環境。
圖解TCP/IP(第5版)適合計算機網絡的開發、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圖解TCP/IP(第5版) 相關資料
推薦剛進入it界的菜鳥們讀這本書。不需要死記硬背,把這本書從頭到尾仔細讀一遍,自然而然就能理解。 這本書很實用,語言簡潔易懂,連我這種菜鳥都覺得很好理解。而且每章開頭都有osi模型的插圖,這對協議的理解非常有幫助。 如果你想了解網絡,就一定要讀這本書。這本書可以說是網絡管理技術初學者的必備書籍。當然,也可以作為ccna的參考書。 文字簡單易懂又有插圖,真是一本能輕松學習的入門書。讀書就要讀這種書嘛!
圖解TCP/IP(第5版) 作者簡介
村山公保,倉敷藝術科學大學產業科學技術學院信息學系教授。 荒井透,1958年生人。 Net One Systems公司網絡工程師。 苅田幸雄,高能加速器研究所、計算科學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 烏尼日其其格,Oracle中間件技術專家、技術顧問。精于問題診斷處理、擅長解決大型核心系統的性能故障,并擁有多項Oracle官方認證資質。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