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宗教改革運動、尼德蘭革命與法蘭西內戰(八品-九品)
《泰晤士報》:“宗教改革運動解放了歐洲人的精神世界,尼德蘭革命摧毀了西班牙的歐洲霸權,接連不斷的內戰讓法蘭西元氣大傷”
《英國歷史評論》:“16世紀后五十年,中世紀向現代轉型無法跨越的陣痛,大變革時代無法避開的烽火與殺戮”
《每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宗教改革運動、尼德蘭革命與法蘭西內戰(八品-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3628
- 條形碼:9787507553628 ; 978-7-5075-5362-8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宗教改革運動、尼德蘭革命與法蘭西內戰(八品-九品) 本書特色
宗教改革運動解放了歐洲人的精神世界,尼德蘭革命摧毀了西班牙的歐洲霸權,接連不斷的內戰讓法蘭西元氣大傷;中世紀向現代轉型無法跨越的陣痛,大變革時代無法避開的烽火與殺戮;一個突然失去霸主的歐洲,一個沒有*戰爭只有更大戰爭的歐洲。
牛津大學現代歷史委員會主席
萬靈學院院士
阿瑟·亨利·約翰遜作品
《泰晤士報》
《英國歷史評論》
《每日電訊報》
隆重推薦
宗教改革運動、尼德蘭革命與法蘭西內戰(八品-九品) 內容簡介
《宗教改革運動、尼德蘭革命與法蘭西內戰》是英國中世紀史專家、牛津大學歷史學講師阿瑟·亨利·約翰遜重要的作品之一,以16世紀歐洲下半葉重大歷史事件宗教改革、尼德蘭革命與法蘭西內戰為主線,詳細解讀了歐洲政治勢力與宗教勢力分化及整合的全過程。終的結果是,天主教一統西歐的局面被打破;西班牙喪失了歐洲霸主的地位;法蘭西一蹶不振,元氣大傷;神圣羅馬帝國宗教沖突加劇,規模更大的戰爭即將到來;英格蘭王國置身事外,坐收漁翁之利,逐漸實現了戰略崛起。讀完此書,令人不勝感慨。
宗教改革運動、尼德蘭革命與法蘭西內戰(八品-九品) 目錄
宗教改革運動興起
第2章
約翰·加爾文與日內瓦
第3章
迫害新教徒及宗教裁判所
第4章
卡洛斯王子之謎
第5章
西班牙人與摩爾人和土耳其人的戰爭
第6章
勒班陀戰役
第7章
征服葡萄牙
第8章
腓力二世的統治
第9章
尼德蘭動蕩之源:宗教改革方案
第 10 章
“破壞圣像運動”引起的連鎖反應
第 11 章
尼德蘭革命爆發
第 12 章
拿騷的路易之死
第 13 章
尼德蘭革命的轉機
第 14 章
奧地利的約翰之死
第 15 章
奧蘭治親王威廉被暗殺
233
247
267
第 16 章
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進入尼德蘭
第 17 章
艦隊失敗的遠征
第 18 章
尼德蘭獨立的實現
第 19 章
宗教迫害的加劇:從弗朗索瓦一世到亨利二世
第 20 章
吉斯家族與“安博瓦茲陰謀”
第 21 章
查理九世統治時期法蘭西五次內戰
第 22 章
法蘭西第六次、第七次與第八次內戰
第 23 章
亨利四世、法蘭西第九次內戰與法蘭西恢復統一
第 24 章
《韋爾萬和約》簽訂后的歐洲
譯名對照表
宗教改革運動、尼德蘭革命與法蘭西內戰(八品-九品) 節選
隨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退位和駕崩,歐洲歷史失去了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來自查理五世的政策和他與眾不同的個性。盡管如此,宗教改革運動成了利益博弈的焦點,影響了整個歐洲,并成為今后三十年或者更長政治運動的起點。宗教改革的起因是人們對教會狀況的強烈不滿,而新教本身正是這種不滿的產物。就像13世紀出現的多明我會和方濟會一樣,宗教改革運動也興起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時代,當教皇亞歷山大六世面對世俗利益患得患失時,當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喪失來自信徒的尊重時,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在西班牙開啟了的教會改革。樞機主教西門乃斯·德·西斯內羅斯全心投入,積極推進改革。一個新的神學學派應運而生,復興了13世紀多明我會偉大托馬斯·阿奎那的教義,并以純潔和熱情的生活理念統一認識。宗教改革運動起初沒有得到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支持。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決心在宗教事務上保持獨立,甚經常違背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意愿行事。然而,宗教改革的精神很快傳到了意大利。教皇阿德里安六世曾經擔任過西班牙攝政,受宗教運動的影響較深。1523年到1534年,擔任教皇期間,他試圖將改革擴展到整個教會,但徒勞無功。
1559年到1565年,在教皇庇護四世與耶穌會創始人依納爵·羅耀拉、伊阿古·萊內斯和方濟·沙勿略的領導下,宗教改革運動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意大利從來沒有陷入由路德派引發的思想困境。毫無疑問,一小群以加斯帕羅·孔塔里尼為首的文人學者接受了“因信稱義”學說,但他們的人數較少,不代表意大利的主流。有些人對神學問題的探討越來越深入,或質疑基督教真理,或討論靈魂的不朽。與此同時,大多數虔誠的信徒對教會感到滿意,并深受來自西班牙改革精神的影響,這些改革的目的就像季羅拉莫·薩沃納羅拉倡導的那樣,旨在使教義影響人們的生活和行為。
16世紀初,意大利成立了許多修會。其中,戴蒂尼會令人感興趣。在戴蒂尼會的成員中,卡拉法——后來的教皇保羅四世,是創始人之一。戴蒂尼會成員不是修士,而是世俗神父。他們致力于布道,管理圣禮,照顧病人,一心一意地關注貧窮。歷史悠久的方濟會甚派生出了主張改革的嘉布遣修會。
然而,一個由西班牙人創立的修會,在即將到來的宗教改革運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修會創始人是依納爵·羅耀拉。1491年,依納爵·羅耀拉出生于一個顯赫的貴族家庭,早年從軍,為人俠義。1521年,潘普洛納戰役期間,他受重傷,終身殘廢。依納爵·羅耀拉放棄了從軍的夢想,經歷了與馬丁·路德同樣的精神危機之后,轉而致力于服務圣母瑪利亞和圣嬰基督。1523年,依納爵·羅耀拉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然后返回西班牙。他次嘗試布道就被懷疑是異端,被責令在繼續傳教前學習神學。1528年,依納爵·羅耀拉來到巴黎繼續學習。在巴黎,他結識了三個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人:彼得·費伯,薩沃德的一個牧羊人的兒子;方濟·沙勿略和伊阿古·萊內斯。方濟·沙勿略和伊阿古·萊內斯是他的西班牙同胞。1534年8月,四人組成了一個修會,彼得·費伯是四人中的神職人員,他們發誓要虔誠。完成學業后,四人打算結伴前往耶路撒冷,過貧窮的生活,致力于照顧天主教教徒或使異教徒皈依天主教。如果理想不能實現,四人愿意到教皇的任何地方去服務。1537年,修會增十人。他們肩負著使命,開始了前往耶路撒冷的朝圣之旅。然而,威尼斯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阻止了他們的步伐。
宗教改革運動、尼德蘭革命與法蘭西內戰(八品-九品) 作者簡介
阿瑟·亨利·約翰遜,英國資深史學家,牛津大學莫頓學院、三一學院歷史學講師,致力于中世紀歐洲晚期歷史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對歐洲史學界、思想界影響深遠的觀點,次從“發展增量不足、發展存量有限”的角度解讀了人類文明變遷的歷程。
譯者簡介
楊春,文學碩士,任教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關系學院英語系,副教授,美國福特漢姆大學訪問學者。累計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五篇。出版專著《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與青少年認知發展》,譯著《小說暴力:維多利亞小說的形義敘事學解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