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浙江婺劇口述史(共8卷10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099786
- 條形碼:9787213099786 ; 978-7-213-09978-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浙江婺劇口述史(共8卷10冊) 本書特色
★16開平裝,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婺劇是中國浙江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濃縮了整部戲曲藝術史,被稱為徽劇的“活化石”
★網式地深入調查搜集、整理**手史料,其規格、體量、耗時在婺劇史上還是*次
★有史有論,史論并存,分立成章,全面厘清婺劇歷史的發展脈絡,闡述婺劇的理論體系
★記錄一段段鮮活的記憶,梳理婺劇演出特點,揭示其獨特的本土風貌,探明婺劇發展的文化淵源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項目之一
婺劇是中國浙江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濃縮了整部戲曲藝術史,被稱為徽劇的“活化石”。婺劇是中國地方戲曲中歷史*悠久、聲腔*多、原生態特征*突出的劇種之一,也是戲曲“非遺”名錄中頗具代表性、*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劇種之一。20世紀50年代,京劇大師梅蘭芳曾經感言:“京劇的前身是徽戲。京劇要尋自己的祖宗,看來還要到婺劇徽戲中去找。”從某種程度上,婺劇可以說是國粹京劇的“祖先”。
但是,一直以來,對婺劇的歷史沿革和保護傳承缺少系統性的文獻資料,婺劇的藝術價值與其社會影響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本書作為深入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和發展這一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一份珍貴史料,對有志于婺劇研究的學者們乃至戲曲學界都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浙江婺劇口述史》分為“編導卷”“白面堂卷”“花面堂卷”“旦堂卷”“音樂卷”“舞美卷”“觀眾卷”“附錄卷”,其中“白面堂卷”和“花面堂卷”分為上、下兩冊,共8卷、10冊。是一部對婺劇界婺劇老藝人的采訪集,編者歷時五年,走訪浙江各地采訪近百位婺劇老藝人。全書主要內容包括記錄、整理和研究婺劇的傳統劇目和劇本、婺劇的表演和唱腔、婺劇的戲服和臉譜、婺劇的演出民俗。全史300余萬字。如此大范圍拉網式地深入調查搜集、整理**手史料,其規格、體量、耗時在婺劇史上還是**次。有史有論,史論并存,分立成章。作者對每位采訪人均以“整理者言”給予評論。這100多篇、20余萬字的“整理者言”,是作者的初步研究成果。讓一段特殊的婺劇歷史以《浙江婺劇口述史》將其文本化,不僅讓后人了解過往的婺劇人和婺劇事,也為日后婺劇歷史的總體研究、持續研究保存了奠基性的史料。誠如專家所言:“口述史本身終究是人類學者的寶,它擁有文字史不擁有的價值,自有它存在和被研究的理由。” 《浙江婺劇口述史》是婺劇發展轉折時期由農民藝術向市民藝術衍變過程的回憶錄,是對兩代婺劇人新老交替演藝活動的具體描述,是一部輯錄婺劇繁興時代生存狀態的歷史文獻,不失為兩代婺劇精英集體成就的一部婺劇當代發展史。又是一部集合了眾多老藝人一生豐富演藝經驗的談藝錄。表演藝術是以人為載體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浙江婺劇口述史》所收錄、整理的內容,均為前輩藝人的親身經歷或切身感受,他們的從藝經歷和對婺劇發展進程的推動,展現出那一代人特有的婺劇情懷,無疑是培養婺劇后來人的好教材。
浙江婺劇口述史(共8卷10冊) 內容簡介
婺劇是中國浙江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戲曲舞臺保留徽戲劇目與資料*多、*完整的劇種之一,濃縮了整部戲曲藝術史,被稱為徽劇的“活化石”。《浙江婺劇口述史》是一部對婺劇界婺劇老藝人的采訪集,編者歷時五年,走訪浙江各地采訪近百位婺劇老藝人。全書主要內容包括記錄、整理和研究婺劇的傳統劇目和劇本、婺劇的表演和唱腔、婺劇的戲服和臉譜、婺劇的演出民俗。
浙江婺劇口述史(共8卷10冊) 目錄
前言
導語
盧俊邁篇
整理者言
小荷才露尖尖角
寫戲之禍
創作《雙血衣》
改編《鐵靈關》
編劇,要學會講故事
方葆元篇
整理者言
兒時的戲曲夢
“搞政治不行,還是搞業務吧”
“我是搞藝術的,怎么叫我干農活?”
考察亂彈
處理冗員
啃孤本之樂
給《楊八姐游春》配曲
改編《九件衣》
一片叫好的金華戲
《火燒紅梅閣》的改編
時調《罵雞》
“婺劇團不能給上海”
《三請梨花》的收獲
急就章《臥薪嘗膽》
石門農場的下放體驗
晉京獻演:婺劇歷史的新里程
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
關于“天下**橋”
《雙陽公主》的改編
我記錄的幾出傳統戲
學大寨要學大寨精神
《抓壯丁》的精彩
“一顆也不能少”
《驕楊》的導演點滴
瑞安演出的風波
婺劇藝術片拍攝的曲折經歷
重編《西施淚》
被打破的“小圈子”
科學的決策
《李漁別傳》的導演前后
《江南**家》的創作始末
如何寫出一本好戲
為演員寫戲
如何導演好一出戲
……
王馴篇
楊典喜篇
徐勤納篇
徐天玉篇
許朝榜篇
陳良友篇
結語
《浙江婺劇口述史·白面堂卷》
前言
導語
樓冬梅篇
整理者言
戲班的苦澀歲月
“我想嫁個讀書人”
“她不演,小生沒人代呀”
《火燒子都》的變臉
“法場”表演的魅力
吃飯戲《珍珠塔》
《玉蜻蜓》中的蠟燭
幾個同事
粉墨一生話演劇
周越桂篇
整理者言
周家三姐妹
短暫的婺劇組
難逃的劫數
“能受天磨是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
浴火重生
從演《白蛇后傳》說起
舍得一身汗水,不愁桃李芬芳
觀眾喜歡,我就開心
“我沒有吃虧”
婺劇需要一棵菜精神
我的父親和母親
周春聚班的藝人
我的老師呂阜昌
說說趙姝珠
演戲需要有對手
談小生的表演
談談我的唱腔
演戲必須從人物出發
談《桂枝寫狀》的表演
談《白蛇傳》的表演
談《三請梨花》的一段唱
談《三姐下凡》的表演
談《槐蔭分別》的表演
談《黃金印》的表演
四代《米糯·敲窗》表演談
談《雙陽公主》的表演
談談《碧玉簪》
體驗《繡襦記》中的一段唱
越先的表演
……
高腔尊“丑”戲俗
高腔行話
附:松陽高腔部分行話
浦江縣廊家畈高腔什錦班篇
整理者言
廊家畈高腔的變遷
陳楓紫其人
高腔鑼鼓與曲牌
高腔劇本中的符號
附:廊家畈什錦班高腔鑼鼓經
浦江縣周塢口昆腔什錦班篇
整理者言
周塢口昆腔什錦班
周塢口昆劇團
金華市西吳村昆腔什錦班篇
整理者言
西吳村的昆腔班
浦江縣黃都亂彈什錦班篇
整理者言
黃都村亂彈發展的歷史
黃都亂彈班抄本
浦江縣馬墅村灘簧什錦班篇
整理者言
馬墅灘簧的衍變
真實的徐家烈
毛根民篇
整理者言
我喜歡婺劇
龍游百姓的婺劇情結
龍游的婺劇傳承
龍游古建筑上的戲曲
戴不凡篇
編者按語
浙江家鄉戲曲活動漫憶
金華昆腔戲
淺談婺劇的特色和革新——看浙江婺劇團演出散記
彭兆棨篇
編者按語
三請“白痢”小生——婺劇一則真實的小故事
斗臺·踩蹺——婺劇傳統演出景觀二則
張林嵐篇
編者按語
草臺班
新春燈市看社戲——看戲拾憶之一
故鄉“十月節”看昆腔班——看戲拾憶之二
目連戲遺響——看戲拾憶之三
鄉村斗臺戲——看戲拾憶之九
杜欽篇
編者按語
宣平昆劇介紹
色彩濃郁,表演樸實——漫談徐汝英的表演藝術特色
結語
《浙江婺劇口述史·附錄卷》
前言
導語
婺劇老藝人座談會記錄篇
整理者言
婺劇發展概述
西安高腔、西吳高腔
東陽三合班
二合半班
開化班
玉山班
婺劇女班情況
關于戲班別名
關于昆腔
關于高腔音樂
關于高腔劇本
金華班、浦江噦噦行當
浦江啰啰與諸暨的關系
關于婺劇灘簧
報臺來源
行頭
徽班的箱底
上場套語
陳連生
其他記錄
松陽高腔藝人座談會記錄篇
整理者言
班子發展歷史
關于松陽高腔的劇目
松陽高腔的表演
關于松陽高腔的音樂
松陽高腔演出情況
松陽高腔藝人生平記錄
徐東福篇
整理者言
我為什么去學戲
演瞎子演出了名
“你耳朵放亮些”
缺哪個行當頂哪個行當
演小花臉要從人物性格出發
豎著耳朵仔細諦聽
和流水比干勁
戲班里的規矩
浙江婺劇口述史(共8卷10冊) 節選
浙江婺劇口述史(共8卷10冊) 作者簡介
聶付生(1962-),字昌銀,湖南洞口縣人。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浙江地方戲研究所所長,文學博士后,碩士生導師。先后師從朱眉叔、李時人、黃霖諸先生。半生求索,人古亦欲出今。現研究浙江地方戲。浙江地方戲,珍之者有之,棄之者亦有之。然不惜之,其悔亦大!余生也晚,決然耕耘于此,庶幾覓條研究新路。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