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史前人類簡史(八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38986
- 條形碼:9787547738986 ; 978-7-5477-3898-6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史前人類簡史(八品) 本書特色
追溯人類歷史中關鍵的一萬五千年,用科學的眼光填補歷史的空白
公元前20000年的地球,寒冷、干燥、多風,大氣中滿是塵埃,四處橫亙著冰川和沙漠。人類隨時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只能同嚴寒和干旱斗爭,艱難地生存下去。然而,他們尚不知道自己正身處巨變的前夕——隨后的一萬年,氣候從干冷轉向濕熱,地球從冰河期轉向間冰期。
就在這段時期,人類從居無定所的狩獵采集者轉變成了定居農耕者。他們馴化了新的動植物、發明了農業,建造了城鎮;他們開始擁有風俗和習慣,形成更復雜的社會結構,并*終創造了我們所擁有的文明。
他們沒有書信、沒有日記,甚至沒有文字用以描繪他們的生活和見證的事件,在仰賴書面記錄的歷史學家眼中,他們的生活一片空白。考古學家檢查他們留下的垃圾,以嚴謹的科學還原這段神秘的歷史。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認知考古學先驅,用前沿的技術與靠譜的考古證據,呈現有趣的史前史
匯聚考古學、遺傳學、植物學、地質學、氣候學、語言學、基因歷史學的前沿技術,深入世界各地的考古遺址,結合科學與人文,重現不復存在的遠古世界。
不列顛的甲蟲遺骸,證明了冰河時期的嚴峻低溫;比利時的樺鼠與倉鼠,標志著全球氣候變暖的開端;敲打加工過的燧石條、搭建的火爐、散落的鳥骨,見證了對整個史前世界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生火工作。
從古代沉積物中的花粉粒,追蹤獵人們從地中海沿岸向東遷徙的足跡,再現史前人類餐桌上美味的天竺葵與藜;從墓室中的駝鹿雕像與狐貍牙齒和鷓鴣腿骨制成的珠子首飾,探索宗族、階級、宗教信仰的原始面貌。
石質工具、陶器、火爐、食物殘渣、動植物遺骸、被遺棄的定居點、壁畫、墓葬、基因、語言……作者米森抽絲剝繭,有趣生動的講述全面完整的史前史。
通過一個現代人的穿越時空之旅,橫跨五大洲,再現史前人類的生活全景與細節
史前人類是頭腦空空的野蠻人嗎?這些人發明農業、筑造城鎮,*后創造了輝煌的文明。
追溯人類歷史中關鍵的一萬五千年,用科學的眼光填補歷史的空白公元前20000年的地球,寒冷、干燥、多風,大氣中滿是塵埃,四處橫亙著冰川和沙漠。人類隨時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只能同嚴寒和干旱斗爭,艱難地生存下去。然而,他們尚不知道自己正身處巨變的前夕——隨后的一萬年,氣候從干冷轉向濕熱,地球從冰河期轉向間冰期。
就在這段時期,人類從居無定所的狩獵采集者轉變成了定居農耕者。他們馴化了新的動植物、發明了農業,建造了城鎮;他們開始擁有風俗和習慣,形成更復雜的社會結構,并*終創造了我們所擁有的文明。
他們沒有書信、沒有日記,甚至沒有文字用以描繪他們的生活和見證的事件,在仰賴書面記錄的歷史學家眼中,他們的生活一片空白。考古學家檢查他們留下的垃圾,以嚴謹的科學還原這段神秘的歷史。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認知考古學先驅,用前沿的技術與靠譜的考古證據,呈現有趣的史前史
匯聚考古學、遺傳學、植物學、地質學、氣候學、語言學、基因歷史學的前沿技術,深入世界各地的考古遺址,結合科學與人文,重現不復存在的遠古世界。
不列顛的甲蟲遺骸,證明了冰河時期的嚴峻低溫;比利時的樺鼠與倉鼠,標志著全球氣候變暖的開端;敲打加工過的燧石條、搭建的火爐、散落的鳥骨,見證了對整個史前世界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生火工作。
從古代沉積物中的花粉粒,追蹤獵人們從地中海沿岸向東遷徙的足跡,再現史前人類餐桌上美味的天竺葵與藜;從墓室中的駝鹿雕像與狐貍牙齒和鷓鴣腿骨制成的珠子首飾,探索宗族、階級、宗教信仰的原始面貌。
石質工具、陶器、火爐、食物殘渣、動植物遺骸、被遺棄的定居點、壁畫、墓葬、基因、語言……作者米森抽絲剝繭,有趣生動的講述全面完整的史前史。
通過一個現代人的穿越時空之旅,橫跨五大洲,再現史前人類的生活全景與細節史前人類是頭腦空空的野蠻人嗎?這些人發明農業、筑造城鎮,*后創造了輝煌的文明。
北歐的獵人在風雪中追擊馴鹿,法國的藝術家在山洞繪制壁畫,中國的制陶人同時馴化了稻米。還有一群人在烏克蘭用猛犸骨骼建造房屋,在蘇格蘭烤榛子,在死海西岸的住所為親人的頭骨涂上石膏,并在土耳其的加泰土丘建造*古老的定居點之一。
他們馴化了綿羊和山羊,馴化了谷物與豆類,完成了人類從狩獵和采集向農業生活的轉變。他們搭建村莊、打磨石器、儲備食物、圍繞篝火開展聚會,建立社群秩序與宗教信仰。
穿越時空,回到石器時代,一同體驗冰河時期之后面對全球巨變的史前人類,如何在努力生存的同時創造歷史,成為人類文明鼎盛的基石。
史前人類簡史(八品) 內容簡介
公元前20000年,*后一個冰河時代的*——大氣層中彌漫著濃重的塵埃,沙漠和冰川橫亙在廣闊的陸地上。人類即使能夠生存下來,也時刻面臨著滅絕的威脅。隨后的一萬五千年,全球驟然變暖,氣候變遷帶來農業、城鎮和文明的興起。新馴化的動植物開始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從狩獵和采集轉向農業,人類的歷史進程徹底轉變了方向。 《史前人類簡史》綜合了考古學、遺傳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成果,對從冰河融化到農耕誕生這一萬五千年的人類歷史進行了一次全面考察。作者史蒂文·米森想象了一位現代旅行者約翰·盧伯克。讀者將跟隨著他的腳步,一同探索五大洲的各處史前遺跡,縱覽全球人類的進化圖景,并思索這一特殊時期如何為我們所處的現代世界奠定根基。
史前人類簡史(八品) 目錄
史前人類簡史(八品) 相關資料
米森做了大量的研究,才寫出了這本奇特的百科全書般的著作。這本書具有實證的權威性,但又具有古怪的后現代風格……是一部扣人心弦的野心之作……《史前人類簡史》是一本之書……它的確喚起了在做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時所能感受到真正的興奮感(從發掘遺跡到討論考古發現的意義):學習的熱情,正是這種熱情驅使著無數史前史學家和夢想家們不斷前進。——勞倫斯·蓋伊·斯特勞斯,《科學》期刊 正是全球變暖導致的洪水、蔓延的森林和萎縮的沙漠,奠定了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地球。米森詳細地解釋了人類如何從小規模的流動群體到在村鎮定居,并*終創造了文明。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回溯的故事。——布萊恩·海尼根,《格拉斯哥先驅報》
史前人類簡史(八品) 作者簡介
史蒂文·米森(Steven Mithen) 英國雷丁大學史前考古學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研究興趣包括200萬年前的智人起源、農業的起源和傳播,以及如何利用文化遺產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為認知考古學的先驅之一,借由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心智哲學領域的研究來闡釋考古記錄。代表作包括《心智的史前史》《思考中的覓食者:史前人類如何制定決策》《歌唱的尼安德特人:音樂、語言、心智和肢體的起源》《水、生命和文明:約旦河谷的氣候、環境和社會變遷》《流動的權力:水如何塑造文明?》等。 譯者: 王晨,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譯作有《金與鐵》《黑死病》《騎士之愛與游吟詩人》《論歐洲》《拷問法國大革命》《古典傳統》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