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菊與刀(九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34050
- 條形碼:9787559434050 ; 978-7-5594-3405-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菊與刀(九品) 本書特色
◆ 菊的恬淡溫婉,刀的鋒利決絕,深度了解日本國民矛盾性格的經典讀物。長銷70年,被翻譯30種語言,銷售逾3000萬冊。
◆ 從日本人森嚴的等級制度講起,分別從行為習慣、文化觀念、道德世界、人情態度、自我修養和兒童教育等等各個方面對日本人的民族性進行了深刻的剖析。
◆ 20世紀50年代美國用它改造日本;
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
21世紀中國用它認識與重新發現日本。
◆日本人到底遵循什么樣的內部邏輯?
戰中的日本為什么要扮演令人發指的侵略者?
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國嗎?
成為第&一個被原子彈轟炸的國家后,又是怎樣迅速復興崛起的?
所有問題都能在這本《菊與刀》中得到解答。
菊與刀(九品) 內容簡介
《菊與刀》菊代表了求生精神,不屈的性格;刀代表了進攻欲望,不滿足于現狀。兩者矛盾又相符,結合在一起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他們黷武而又愛美;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禮;頑固而又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心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歡迎革新。
此書不僅提出了日本民族性中的矛盾和令人困惑的復雜,更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對日本人進行分解,去探求這些復雜和矛盾的形成原因。讀之既啟人深思,又引人入勝,是了解日本民族繞不過的經典讀本。
菊與刀(九品) 目錄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019
第三章 各就其位/040
第四章 明治維新/073
第五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095
第六章 報恩于萬一/111
第七章 報答*難承受/129
第八章 讓名聲清白/140
第九章 人情圈/173
第十章 德行的窘境/190
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224
第十二章 兒童的獲知/248
第十三章 投降日以來的日本人/292
菊與刀(九品) 節選
**章 課題:日本
日本人是美國曾與之全力作戰的*難捉摸的敵人。在其他任何與強敵的戰爭中我們都沒有必要考慮如此迥然不同的行動和思想的習慣。正如在我們之前的沙俄于1905年所遇到的情況一樣,我們與之作戰的是一個不屬于西方文化傳統但是有著充分的武裝和訓練的民族。西方國家所認同的有關人類本性實際的戰爭慣例對日本人來說是不存在的。這使得太平洋上的戰爭不僅僅是一系列的島嶼海灘登陸戰,也不只是無法逾越的后勤供應問題,首要問題成了了解敵人的本性。為了對付他們,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的行為。
困難是巨大的,自日本緊閉的大門被打開后的75年來,日本人總是被極為怪異的一串“但是,又……”這樣的措辭來描述,這在對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描述上都從未有過。一位嚴肅的觀察家在論及日本以外的民族時,說他們彬彬有禮,就不大會再加一句“但是又傲慢無禮、專橫自大”。當他說到某民族的舉止行為無比強硬,也不會加上“但又容易適應激烈的變革”。當他說到某民族性格順從時,也不會去解釋說他們不易服從來自上級的控制。當說他們忠心耿耿而寬宏大度時,他就不會再去宣稱“但是又背信棄義、心懷叵測”。當說他們勇敢成性,就不會細說他們的怯懦。當說到他們行動完全不顧他人評判,就不會接著講他們有著一顆真正震撼性的良心。當描述他們的軍隊有著機器人般的紀律時,他不會接著描繪這支軍隊的士兵怎么樣不服管教,甚至以下犯上。當他描述一個民族熱衷于西方文化,就不會再去強調他們強烈的保守主義。當他寫一本書描述一個民族普遍崇尚美,從而給予演員和藝術家們以極高榮譽,并在菊花栽培方面煞費心力時,通常該書就不會再由作者做出補充,去講該民族如何致力于刀劍崇拜和崇尚武士的*高榮譽。
然而,所有這些矛盾卻成了有關日本書籍的經緯。它們是真實的,刀劍和菊花兩者都成了這幅圖畫中的一部分。在極大程度上,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蠻橫又有禮,既刻板又善變,既溫順而又不愿受人擺布,既忠心耿耿又容易背叛,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們極為關心別人對他們行為的看法,但當他人對其過錯一無所知時,他們又會為負疚感所困囿。他們的士兵極為守紀,卻不屈強力。
在了解日本對美國來說已變得如此重要之際,這些矛盾以及許多其他同樣紛亂的矛盾就不能被不加理睬。危機在我們面前接連出現,日本人將會干什么?有沒有不入侵它而使其投降的可能?我們該不該轟炸皇宮?我們對日本戰俘能有什么期望?在對日本軍隊和日本本土的宣傳中我們該說些什么才能拯救美國人的生命并削弱日本戰斗至*后一人的決心?在*了解日本的人們之間也存在嚴重的分歧。當和平來臨,日本這個民族需要持久的軍管法來維持其秩序嗎?我們的軍隊必須準備同日本的山脈要塞中那些走投無路而又死命堅守之徒進行戰斗嗎?在法國革命和俄國革命之后,日本也必須發動一場革命才能迎來世界和平嗎?誰將領導這場革命?或者把日本人的滅絕作為另一種選擇?這使我們的判斷產生了極大分歧。
1944年6月,我受命研究日本。我被允使用作為一個文化人類學家所能用到的一切技術來講清楚日本是怎樣一個民族。那年初夏期間正是我們對日本的大反攻剛剛顯示真實威力的時候。美國人仍在講著對日戰爭還將持續三年,或者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在日本,人們則議論戰爭會持續一百年。他們說,美國取得了局部的勝利,但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離他們的本島還有幾千公里。他們的官方報紙幾乎不承認海軍的失敗,而日本人也仍把自己看作是勝利者。
然而,在6月形勢開始改變了。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高司令部兩年半以來對歐洲戰事的優先考慮已無必要,對德戰爭的結束已近在眼前。在太平洋上,我軍已在塞班島登陸,這是預示日本*終失敗的一個大行動。從那以后,我們的士兵便常常與日軍短兵相接。從新幾內亞的瓜達爾卡納爾、緬甸的阿圖、塔拉瓦和比亞克的戰斗中,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與之競爭的是一個強悍可怕的敵人。
因此在1944年6月,對我們的敵人──日本的大量問題做出解答就成為重要的事。無論問題是軍事的還是外交的,也不管它出自*高政策還是事關散落于日本后方的傳單,每種見解都很重要。在這場日本發動的全面戰爭中,我們必須了解的不僅僅是東京當權者的目的和動機,不僅僅是日本的悠久歷史,也不僅僅是經濟和軍事的統計數據;我們必須知道他們的政府能從人民那兒得到什么樣的依靠。我們必須試著了解日本人思想和情感的習慣,以及這些習慣的形成模式。我們必須知道這些行動和看法后面的支持情況。我們必須把我們作為美國據以行動的前提暫時擱置一旁,盡量不草率地得出簡單結論,認為在給出的特定條件下我們會怎么做,他們也會怎么做。
我的課題頗有難度。美國和日本正在交戰,在戰爭期間譴責對手是容易的,但要試圖搞明白你的敵人如何用自己的眼睛看待人生就難得多了,而這件事又必須得完成。問題是日本人會怎樣行動,而不是假設我們處在他們的位置時我們如何行動。我必須把戰爭中日本人的作為加以利用,而不是把它們看成包袱。我必須觀察他們操縱戰爭的方法,而且暫時把它作為一個文化問題而非軍事問題來看待。同和平時期一樣,日本人在戰爭期間也是按他們的品性行事的。從他們處理戰爭的方式中可以得到他們生活和思維方式的什么樣的特殊征兆呢?他們領導人的鞭策戰爭精神、打消迷惑、戰場用兵的方法……所有這些顯示了他們自認為可資利用的力量是什么?我必須循跡于戰爭的種種細節,來搞明白日本人是如何一步步暴露自己的。
但是,我們兩國正在交戰的事實不可避免地成為嚴重的不利條件。這意味著我必須放棄文化人類學家*重要的研究方法──實地調查。我無法去日本,生活在他們家里觀察他們日常生活的負擔與壓力,并親眼看明白哪些是至關重要的,而哪些又是無關緊要的。我無法觀察他們在復雜事務中如何做出決定。我無法看到他們的孩子被怎樣撫養成人。約翰·艾姆伯瑞的《須惠村》是一個人類學家對一個日本村莊進行實地研究的唯一著作,很有價值,但我們在1944年所面臨的關于日本的大量問題在寫那部著作時尚未被提及。
盡管有這些巨大的困難,但作為一個文化人類學家,我自信尚有些研究方法和必要條件是可以利用的。至少我沒有放棄人類學家*可信賴的做法,即同他正研究的人民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在我們國家有許多在日本長大的日本人,我可以向他們打聽些他們所親身經歷的具體事實,從中發現他們對這些事實是如何做出判斷的,根據他們的描述來填補我們知識中的許多空白;作為一個人類學家,我相信這些知識對我們理解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或缺。研究日本的其他一些社會科學家,則是利用圖書館,分析過去的事件和統計資料、追蹤日本書面或口頭宣傳的字眼兒上的變化。我相信他們要尋求的許多答案根植于日本文化的規則和價值之中,如能同真正生存于這種文化中的人們一起探究,答案可能會更加圓滿。
這并不意味著我不閱讀,沒有受惠于在日本生活過的西方人士。大量研究日本的文獻和許多在日本生活過的優秀的西方觀察家給我提供了極大便利,這是前往亞馬孫河源頭或新幾內亞高地研究無文字部落的人類學家所得不到的。由于沒有可以書寫的語言,那些部落無法把自我展現落于紙面。西方人的評論也是一鱗半爪而流于表面,沒有人知道他們過去的歷史。進行實地調查的工作人員必須在沒有前輩學者的幫助下去探知他們經濟生活的方式、社會階層的劃分以及在他們的宗教生活中什么是至高無上的。而在對日本的研究中,我卻是許多學者的繼承人。在研究文物的文獻中處處是對生活中微小細節的描寫。來自歐美的男男女女記下了他們生動的經驗,日本人自己也寫下了真正特別的自我展露的文字。與許多東方民族不同的是,日本人對書寫自我有著強烈的沖動。他們既寫他們的生活瑣事,也寫他們的全球擴張計劃,他們的坦率令人驚異,當然他們不會呈現出全部的圖景,沒有一個民族會這樣做。日本人在描寫日本時會忽略掉真正重要的事物,因為它們對他們來說太熟悉,就像呼吸的空氣一樣視而不見了。美國人在寫美國時也是如此,但日本人還是喜歡自我展露的。
我閱讀這類文獻時,就像達爾文說他在搞物種起源理論時所讀的那樣,很注意那些沒辦法理解的事情。我需要了解些什么才能理解議會演說中那些鱗次櫛比的觀念?對本可寬恕的行動他們強烈譴責,而對不能容忍之惡行他們又坦然接受,這種態度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呢?在閱讀時我不斷提問:“這幅圖的毛病是什么呢?”我需要知道些什么才能理解它?
我也去看了些在日本創作和拍攝的電影──宣傳片、歷史片,以及描寫東京和邊遠農村的當代生活片。后來,我和在日本看過某些同樣電影的日本人一起重溫這些電影,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是以日本人的眼光來看待男女主人公和反面角色的,和我看待這些人物的眼光不一樣。當我迷茫不解時,他們卻明顯不是這樣。當我對情節和動機不甚明了時,而他們則可根據電影結構的方法來加以理解。這有如看小說,對于所看到的,我的體會同生長于日本的日本人的體會是大不相同的。這些日本人中有一些人會馬上為日本的習俗辯護,另一些人又憎恨日本的一切。很難說從哪些人中我學到的*多。在這幅親切的圖景中,他們一致描繪出一個人在日本是如何安排他的生活的,不論是欣然接受還是痛苦地排斥。
至于人類學家直接從他所研究的文化的人民那里獲取材料并加以洞察,那么他所做的也只是在日本生活過的所有出色的西方觀察家所做過的事。如果這就是一個人類學家所能貢獻的全部,那便不能指望他對外國居住者所做的日本研究再增加新的價值了。但是,一個文化人類學家由于所受訓練而具有的某種資歷,使他在富有學者和觀察家的領域花些時間增添自己的貢獻顯得很值得。
人類學家知道很多亞洲和太平洋的文化。日本有許多社會構架和生活習俗甚至與太平洋島嶼上的原始部落極為類似,有些與馬來西亞的類似,有些與新幾內亞的類似,有些與波利尼西亞的類似。當然,從這些類似情況推測古代人類的遷移和交往是件有趣的事,但是歷史關系的可能性問題并非文化相似性是對我頗有價值的原因。相反,我知道這些風俗習慣是如何對這些原始文化起作用的,并從我發現的相似點和不同處得出日本人生活的線索。我也知道某些有關亞洲大陸上的暹羅[今天的泰國。──譯注
緬甸和中國的情況,因而我可以把日本同作為偉大文化遺產一部分的其他民族作比較。人類學家在他們對原始人類的研究中已反復證明這種文化比較會多么有價值。一個部落與其鄰近部落在其正式宗儀中會有90%的相同處,卻又可以對其進行修改以適應周圍任何人群并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這個過程中它也許不得不排除一些基本的形式,它們在整體中所占比例不大,卻能使未來的發展進程轉向一個獨特的方向。對于一個人類學家來說,沒有比在有著整體共性的民族中發現差異這樣的研究更有益處的了。
人類學家還必須使自己習慣他們自身文化同其他文化的巨大差異,必須使其研究方法得以磨礪才能解決這一特殊的問題。憑經驗他們知道不同文化中的人所遇到的情形,以及不同部落和民族在理解這些情形時所采取的方式有著很大的差異。在某些北極村莊和熱帶沙漠,他們遇到的基于血族責任和財務交換的部落形式是在*為奔放想象的時刻也難以創造的。他們必須調查的不僅有血族和交換的細節,而且還包括這些部落形式在部落行為中的后果是什么,以及每代人如何從孩提時就去習慣傳承這些形式,正如此前他們祖先所為一樣。
對差異及其調整,以及它們的后果的專業性關注也能很好地運用在對日本的研究中。沒有人不知道美國和日本之間根深蒂固的文化差異,我們甚至有個關于日本人的民間說法,凡是我們干的,他們就對著干。如果一個研究者對差異這樣深信不疑,僅僅停留在滿足于一個簡單的說法,認為這些差異如此離奇,以致理解這種民族是不可能的,那就太危險了。人類學家以其經驗可以充分證明,即使稀奇古怪的行為也不妨礙人們對它的理解。人類學家比其他任何社會科學家都更專業地把差異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而不是負面條件。沒有什么能讓他們如此強烈地關注制度和民族,既然它們在現象上這么奇怪。在他對部落的生活方式的研究中沒有什么是想當然的,這使他不能只著眼于少數選定的事實,而是一切事物。在對西方各民族的研究中,一個在比較文化研究方面未經訓練的人會忽略整個行為領域。他把這么多東西都視為理所當然,以致不再去探究一系列日常生活的瑣碎習慣和家常事務中已被接受的公論,而它們被投放到民族這屏幕上,對國家未來的影響遠比外交家們所簽署的條約大得多。
菊與刀(九品)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
出生于紐約,1909年畢業于瓦薩學院,是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20世紀初少數的女性學者。魯思受到法蘭茲·鮑亞士的影響,同愛德華·薩皮爾提出ZUI早的文化形貌論,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征。其代表作品有《種族》《菊與刀》等。
譯者晏榕:
知名翻譯家,文學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主持人,主要從事東西方詩學及文化理論研究。已出版《圣經故事》《寬容》《菊與刀》等多部譯著。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