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世界電影地圖光影路三部曲(套裝共3冊)盒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914085
- 條形碼:9787545914085 ; 978-7-5459-140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界電影地圖光影路三部曲(套裝共3冊)盒壞 本書特色
★16開平裝,鷺江出版社出版
★彩色印刷,圖文并茂,版式精美設計,鎖線裝訂
★主要作者程波是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影視研究專家,對電影的歷史和脈絡分析獨到
★用光影呈現出城市的清晰影像,如同地圖中的標志,指引著人們在電影空間中的行走,為愛好電影的人梳理出一個彈性的電影地圖
★書中涉及的影片截止2016年,收入了許多新近電影和電影現象
★三部曲分別為:《城市之光:世界電影地圖美洲卷》《榮耀之影:世界電影地圖歐洲卷》《未盡之路:世界電影地圖亞洲和大洋洲卷》
友情提示:本書為特價庫存書,自帶的原裝書盒有不同程度破損,介意的讀者慎拍
《榮耀之影:世界電影地圖歐洲卷》
以城市為線索,以“電影故鄉”法國巴黎為起點,一路巡游歐洲各國,從導演到演員,從作品到流派,帶你品味不同的電影人生。
從巴黎的塞納河畔到捷克的布拉格廣場,從法國的新浪潮到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從浪漫細膩的“左岸派”到充滿暴力的“黑色電影”。多元的歐洲,藝術的歐洲,個性的歐洲,開啟你的電影藝術之旅,帶你品味豐富的電影人生。
近百幅海報、圖片,配以豐富圖說,展現歐洲著名影人風采,揭秘經典名片幕后故事。
從巴黎地下鐵到倫敦諜影,從法國的呂克·貝松到意大利的費德里科·費里尼,從意大利的《美麗人生》到俄羅斯的《伊萬的童年》。精美的配圖,充滿藝術氣息的文字,有趣的幕后故事,讓你享受一場電影文化的饕餮盛宴!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政治片到文藝片,從傳統到先鋒,不同的時代反映出不同的電影風格,不同的國家反映出不同的電影文化,當你身處歐洲,一定能在“光影路”上體會那份榮耀!
歐洲,電影藝術誕生的搖籃,傳統與先鋒的交融,文藝與商業的較量,走進歐洲,帶你領略*初的電影藝術之美!
本書以法國、德國、奧地利、意大利、英國、西班牙、東歐、俄羅斯、南歐等歐洲主要國家為對象,以法國電影為起點,以城市為線索,梳理了歐洲電影的發展歷史,繪制成一幅歐洲電影地圖。從導演到演員,從選角到拍攝,展現歐洲著名影人風采,揭秘經典名片幕后故事,帶領讀者品味電影人生。“榮耀之影”既表達了電影誕生在歐洲,也贊美了歐洲是電影藝術發展的榮耀,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歐洲的反思視角。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不是以時間的視角展開,而是從作者自身的電影閱讀經驗出發,主要以空間作為線索,以歐洲國家的城市展開敘述,將現實世界與影像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把不同的作者、類型、流派、運動置于共同的平臺之上。用光影呈現出城市的清晰影像,如同地圖中的標志,指引著人們在電影空間中的行走。在文字之外輔之以圖片,用圖文的形式呈現出空間和地圖的“可見性”。為愛好電影的人梳理出一個彈性的電影地圖,讓讀者自己依據某些線索構建自己的電影譜系,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
《城市之光:世界電影地圖美洲卷》
以城市為線索,從好萊塢到美洲各國,從導演到演員,帶領讀者品味電影人生
近百幅海報、圖片,配以豐富圖說,展現美洲著名影人風采,揭秘經典名片幕后故事
本書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美洲主要國家為對象,尤其以美國好萊塢為重點,以城市為線索,梳理了美洲的電影發展歷史,繪制成一幅美洲電影地圖。從導演到演員,從選角到拍攝,展現美洲著名影人風采,揭秘經典名片幕后故事,帶領讀者品味電影人生。
《未盡之路:世界電影地圖亞洲和大洋洲卷》
從香港的天水圍城到九龍城寨;
從蘇州河到黃浦江;
從悲情城市到小城故事
……
從東京塔到青木原樹海;
從忠武路到光化門;
從逃離德黑蘭到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
從寶萊塢到泰姬陵;
從西貢到湄公酒店;
從中土世界到懸崖上的野餐
……
在亞洲和大洋洲,電影出發得并不晚,一直在路上,來路雖不平坦,去路卻充滿希望,在*接地氣的行走中,你一定愿意在“光影路”中品嘗夢想的味道。
以城市為線索,從香港到日本,從印度到伊朗,帶領讀者品味電影人生
百幅海報,配以豐富圖說,展現亞洲和大洋洲著名影人風采,揭秘經典名片幕后故事
亞洲篇從香港啟程,用電影人和他們的作品感受旺角、廟街、九龍城寨的市井生活,轉而到燈火輝煌的中環、上環、銅鑼灣,感受電影中的諜戰和警匪;接著來到中國大陸,從中國電影發源地上海出發,經過黑白片黃金時代,接著來到北京,感受電影中的城市變遷,再瞭望縣城和鄉村,看當代的中國電影人在展現社會和人心的同時,也將中國電影發展到*好的時代;然后再來到寶島臺灣,這里既有文藝的小城故事,也有弘大的歷史題材,更不乏動人美好的青春電影,時代在變,但臺灣電影人的那股含蓄的格調卻一直都在,無論沉重也好、輕松也罷,人們總能通過臺灣電影感受細膩的情懷。
離開中國,放眼亞太他國,日本的旅程從小津安二郎的鏡頭開始,感受日本家庭的溫情脈脈,再到淺草,這里有北野武獨特的暴力美學,接著來青木原樹海,感受日本電影人對生死的獨特闡釋,當然少不了秋葉原的青春活力,看宮崎駿、今敏等人的美好和浪漫,用細膩的動畫展現市井生活和美妙幻境;“韓流”風靡至今,韓國電影也走出了自己的步調,風格多樣的韓國導演是帶領韓國電影迅速走向崛起的一支勁旅,犯罪片是韓國“恨”文化的宣泄,戰爭片是民族主義與人文情懷的聚合,愛情片是哀婉細膩、清新雋永的贊歌;接著向西走,伊朗雖有特殊的政治環境與宗教背景,但也有像阿巴斯、阿斯哈·法哈蒂、賈法·帕納西等優秀的伊朗導演上下求索,使伊朗電影在宗教觀念和男權主義根植的土壤下沖破封鎖生根發芽,終長成枝繁葉茂的橄欖樹;印度有著名的寶萊塢,人們用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歌舞場面展示著獨特的民族底蘊;東南亞是泛亞電影中舉足輕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復興亞洲電影的堅強后盾,尤其是泰國,越來越受過國際關注;
大洋洲篇中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以獨特的自然優勢和歷史人文,通過鏡頭展現著自己的歷史和現在。
世界電影地圖光影路三部曲(套裝共3冊)盒壞世界電影地圖光影路三部曲(套裝共3冊)盒壞 前言
電影誕生伊始似乎就一直享受著其他藝術所沒有的關注。一個多世紀以來,作為世界上發展*快的藝術形式之一,電影經歷了其他藝術形式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積淀過程。與電影在時間中的發展一樣,人們也自然地依照著時間的線索閱讀和認知電影,電影史成了電影*重要的坐標系。不論對于電影研究者、迷影者還是普通觀眾,電影“故事時間”范疇內的時代背景、“銀幕時間”范疇內的上映和傳播,乃至電影潮流、導演的作品譜系、電影作品間的上下文關系及家族相似特征都是以“時間”為軸而展開的。
有意思的是,電影藝術的符號體系在其視聽語言和所指之物之間存在著雖跨越虛構與真實,但又直接對應的關系。電影在每秒24 次流逝的影像中呈現空間中的人與物,所謂的“運動影像”的特性使得電影既是時間的藝術,又是空間的藝術。電影再現或者表現空間,不論是用偏向自然或偏向人為的方式,我們都能夠發現,電影總是跟現實中的城市或者鄉村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系。
這樣的常識性判斷,給了我們寫作這套書*基本的想法。進而基于以下兩個原因,我們有了更明確的動力:
其一,從自身的電影閱讀經驗出發,當我們更多地以空間作為線索,會發現“共時性”可能具有的魅力。它可以將現實世界與影像世界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也能把不同的作者、類型、流派、運動置于共同的平臺之上。當然,我們需要更細密地梳理空間與電影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以類似市場上看到的“一個城市一部電影”的方法進行簡單羅列和對應。如果能通過我們的工作為愛好電影的人梳理出一個彈性的電影地圖,拋磚引玉地讓讀者自己依據某些線索來豐富自己的電影譜系,我們會十分欣慰。
其二, 從學理上說, 現代主義思潮以來, 特別是2 0 世紀空間及空間生產理論的發展,使得當年瓦爾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II(Walter Bendi x Scho enflies Benjamin,1892 ~1940)面對巴黎寫作《拱廊街計劃》(The Arcades Project)或者西奧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1871~ 1945)以紐約作為大城市的典型寫《我的夢中城市》(My City)這樣的思路可以移植到電影研究和閱讀中來。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HenriLefebvre,1901~ 1991)1974 年出版了著名的《空間的生產》(La production de l'espace),他反對傳統社會理論單純視空間為社會關系演變的平臺,指出它是社會關系至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空間既是在歷史發展中生產出來,又隨歷史的演變而重新結構和轉化。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 ~ 1984)在1984 年的文章《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Des espaces autres )中認為:20 世紀預示著一個空間時代的到來,這與19 世紀對于與時間相關的主題,比如歷史、發展、循環、死亡等的迷戀恰好相反,20 世紀是一個處在同時性和并置性并行的時代,人們經歷和感覺的世界更可能是一個點與點之間的聯結,團與團之間互相纏繞的網絡,而更少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經由時間長期演化而成的物質存在。大衛•克拉克(David Clark)在《窺見電影城市》中說:“電影中的景觀,既取自步調緊湊的現代都市生活,又有助于形成忙亂、脫序的都市節奏,使它成為社會準則。它同時放映、形塑出新式的社會關系,而此關系正是在陌生人來來往往的擁擠街道上發展而來。換言之,電影場景不僅記錄,同時又影響現代都市所代表的社會和文化空間轉變。”如果我們能夠在電影與空間的關系中窺見電影中隱含的電影美學更迭、社會結構發展、意識形態演變等較為深層次的內容,那我們可能要喜出望外了。
著名的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 ~ 1985)曾寫過一本叫《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à i nvisibili )的小說,它由一個個關于虛構的城市的虛構的故事組成,卻找到了一個看似真實的歷史線索——馬可•波羅向遙遠東方的君主忽必烈講述他走訪過的城市。電影不同于文學,我們依托著電影這一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即便是“大都會”“阿爾法城”“霍比特”這樣的烏托邦或反烏托邦,也會以真實的空間現實出現在影像之中,何況那些真實的國家、城市和街區。當我們經過紐約、芝加哥、洛杉磯、巴黎、羅馬、柏林、東京、香港、臺北、上海的時候,我們不僅會留意曼哈頓、盧普區、日落大道、塞納河左岸、斗獸場、勃蘭登堡門、北澤站、旺角、牯嶺街、外灘,一定還會想起伍迪•艾倫(Woody Allen,1935 ~ )、馬丁•斯科塞斯(Ma r t i n S c o r s e se,1942 ~ )、比利•懷爾德(B i l l y Wi l d e r,1906 ~ 2002)、羅伯托•羅西里尼(Roberto Ro ssellini,1906 ~ 1977)、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1930 ~ )、維姆•文德斯(WimWenders,1945 ~ )、小津安二(1903~1963)、王家衛(1958 ~ ) 、楊德昌(1947~ 2007)、袁牧之(1909 ~ 1978)。這些在電影之路上留下堅實背影的人,用光影呈現出城市的清晰影像,就如同地圖中的標志,指引著人們在電影空間中行走,這分明是“可見的城市”。
這套書由“美洲”“歐洲”和“亞洲和大洋洲”三卷組成,在文字之外輔之以圖片,希望圖文本的形式能夠呈現出空間和地圖的“可見性”。我們用“城市之光”命名美洲卷,既是因為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 ~1977)在默片時代的巔峰其*后一部作品是《城市之光》(City Lights ,1931) ,也是因為我們面對美洲的電影梳理主要遵循著城市的線索;“榮耀之影”表達了電影誕生在歐洲,同時歐洲又是電影藝術發展的榮耀,當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 ~1936)在《西方的沒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 )中把歐洲稱為“幻影的榮耀”,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對歐洲的反思視角;《未盡之路》原本是中國臺灣導演魏德圣(1968 ~ )的一部關于自身電影創作艱難歷程的紀錄片,我們借用這個名字想表達這樣一種對于亞太電影的看法:出發得并不晚,一直在路上,來路雖崎嶇,去路卻充滿希望。每本書書名的出現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有意思的是,“光”“影”“路”結合在一起,“光影路”似乎又與電影地圖的出發點和意味不謀而合。
書中對于電影和空間關系的梳理和描述占據主要篇幅,其中知識性和趣味性更重于學理性。所以,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我們更重視可讀性。當然,資料的梳理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礎,如果對于電影的解讀帶有一定的學術性,我們也是樂見的。
雖然我們不是在繪制一張實體性的世界電影地圖,實際上即便用一套書的篇幅我們也不可能繪制出一份標準答案式的世界電影地圖,但我們希望通過寫作,在建構起自己的電影地圖的同時,也能在與讀者的交流中為每個人繪制出屬于自己的那張世界電影地圖盡一份綿薄之力。
程波
2016 年9 月20 日
上海,立雪齋
世界電影地圖光影路三部曲(套裝共3冊)盒壞 目錄
前言
章 美國風情畫:紐約—華盛頓城市圈
節 紐約:天堂與地獄
第二節 費城:美利堅搖籃
第三節 華盛頓:冒險家的樂園
第四節 波士頓:美國的雅典
第二章 美國往事:芝加哥—匹茲堡城市圈
節 芝加哥:墮落與光榮
第二節 底特律:榮耀與凋零
第三節 匹茲堡:夢想與現實
第三章 邊城英烈傳:得克薩斯州
節 德州:牛仔與音樂
第二節 達拉斯:行走與尋找
第三節 休斯敦:穿越星際的旅程
第四章 欲望都市:新奧爾良—邁阿密城市圈
節 新奧爾良:欲望與毀滅
第二節 奧蘭多:陽光下的樂園
第三節 邁阿密:陽光下的孤獨
第五章 環太平洋:洛杉磯—舊金山城市圈
節 洛杉磯: 好萊塢電影的傳奇
第二節 舊金山:自由思想的圣地
第三節 拉斯維加斯: 神奇的“海市蜃樓”
第四節 西雅圖: 夜已深,愛未眠
第六章 巨大的潛能:加拿大
節 多倫多: 北方好萊塢
第二節 魁北克: 孤傲之美
第三節 溫哥華: 玻璃之城
第七章 那年陽光燦爛:拉丁美洲
節 墨西哥: 邊境的憂傷
第二節 巴西: 未來之國
第三節 阿根廷: 遙遠的南方
后記
《榮耀之影》
前 言
章 時光駐留:法國篇
節 塞納河畔
第二節 巴黎地下鐵
第三節 夢想照進現實
第四節 擴張中的城市
第五節 田園贊美詩
第六節 戛納風云
第二章 自由意志:德國、奧地利篇
節 柏林往事
第二節 巴伐利亞夢田
第三節 飛往美國的航班
第四節 藍色多瑙河
第三章 尋找隱世英雄:意大利篇
節 羅馬風情畫
第二節 狂野南部
第三節 西部往事
第四節 “漂”在威尼斯
第四章 情感與理智:英國、愛爾蘭篇
節 倫敦諜影
第二節 工業中的躁動
第三節 恬靜自然鄉
第四節 生命的舞動
第五章 活色生香:西班牙、葡萄牙篇
節 安達盧西亞寓言
第二節 激情馬德里
第三節 今昔碰撞的北部
第四節 異色伊比利亞
第五節 葡萄牙秘境
第六章 機遇之歌:東歐篇
節 美麗心境界:波蘭
第二節 秋天里的春光:捷克
第三節 長長的逆境:匈牙利
第四節 流浪者之歌:南斯拉夫地區
第五節 下一站天堂:羅馬尼亞
第七章 故事中的故事:俄羅斯篇
節 敖德薩階梯
第二節 莫斯科挽歌
第三節 迷情圣彼得堡
第四節 伏爾加格勒潛行者
第五節 鄉土俄羅斯
第六節 橫穿大陸的旅行
第八章 更好的世界:北歐篇
節 電影實驗室:丹麥
第二節 永恒記憶:瑞典
第三節 薄暮之光:芬蘭
第四節 風的故事:荷蘭
第九章 天堂此時:南歐篇
節 時光之塵:希臘
第二節 水上漫步:以色列
第三節 小亞細亞往事:土耳其
后記
《未盡之路》
前言
章香港有個好萊塢:中國香港篇
節 影·城
第二節 城市上空的烏托邦
第三節 港島摩天大樓
第四節 市井街區風情畫
第五節 地下香港
第二章太陽照常升起:中國大陸篇
節 影·地
第二節 從蘇州河到黃浦江
第三節 北京,北京
第四節 那些縣城和鄉村
第三章臺灣往事:中國臺灣篇
節 影·域
第二節 悲情城市
第三節 臺北不是我的家
第四節 高雄,南方的海港
第五節 單車環島日志
第六節 小城故事
第四章東京物語:日本篇
節 影·島
第二節 東京家族
第三節 江戶幕府
第四節 淺草小子
第五節 東京愛情故事
第六節 青木原樹海
第七節 秋葉原
第八節 東京塔
第五章太極旗飄揚:韓國篇
節 影·半島
第二節 忠武路
第三節 江原道
第四節 光化門
第五節 南山塔
第六章我在伊朗長大:伊朗篇
節 影·中東
第二節 何處是我電影的家
第三節 逃離德黑蘭
第四節 天堂的孩子
第七章寶萊塢生死戀:印度篇
節 影·國
第二節 寶萊塢
第三節 大河之歌
第四節 泰姬陵
第八章 熱帶疾病:東南亞篇
節 影·海
第二節 西貢
第三節 湄公酒店
第四節 突襲東南亞
第九章 澳洲亂世情:大洋洲篇
節 影·洲
第二節 中土世界
世界電影地圖光影路三部曲(套裝共3冊)盒壞 節選
世界電影地圖光影路三部曲(套裝共3冊)盒壞 作者簡介
程波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影視藝術系系主任,影視制作MFA學科帶頭人。出版《先鋒及其語境:中國當代電影的探索策略研究》《先鋒及其語境: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研究》《西風破——西方美學講讀》《天才/瘋子:達利畫傳》《西方美的歷程》等著作,發表論文、小說、詩歌、譯著百余萬字,創作策劃影視劇本若干。
袁海燕
重慶郵電大學傳媒學院教師,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電影學博士。
余澤人
影視工作者,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影視制作藝術碩士。
張樂山
影視工作者,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電影學碩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