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精)我的不朽已然足夠(八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27901
- 條形碼:9787513927901 ; 978-7-5139-2790-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我的不朽已然足夠(八品) 內容簡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20世紀電影史上zui偉大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被英格瑪·伯格曼盛贊為“奇跡”。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他以詩意的思考和充滿圣jing末世般的想象,創造了令人震驚的電影形象,影響了一大批捕捉靈魂的導演,如維姆·文德斯、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溝口健二、努里·比格·錫蘭等。
本書由塔可夫斯基的兒子精心編選而成,全面呈現了塔可夫斯基的一生的創作與生活哲學,收錄塔可夫斯基有關電影的論述、日記、罕見的自傳性隨筆、家庭相冊、俄羅斯時期和意大利時期的拍立得照片,以及七部經典電影的精美劇照,定格每個耐人尋味的瞬間。
另有讓-保羅·薩特、英格瑪·伯格曼等大師對他電影創作的深刻評論,電影歷史學家和評論家漢斯-約阿希姆•施萊格爾的深度長文導讀及每部電影的完整介紹,帶你讀懂塔可夫斯基。
(精)我的不朽已然足夠(八品) 目錄
故鄉和他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影音世界
大師眼中的塔可夫斯基
讓- 保羅·薩特
斯文·尼科維斯特
厄蘭·約瑟夫森
英格瑪·伯格曼
欽吉斯·艾特瑪托夫
亞歷山大·索科洛夫
《雕刻時光》節選
電影藝術的精神意義
電影畫面的精神詩意
聲音的精神詩意
現實和回憶中的時光
電影演員
現代文明的危機
電影詩歌——一個短片計劃
電影
《伊萬的童年》
《安德烈·盧布廖夫》
《飛向太空》
《鏡子》
《潛行者》
《鄉愁》
《犧牲》
自傳性隨筆
自述
關于母親
日記節選
給父親的信
關于《啟示錄》
速問速答
家庭相冊
拍立得作品(俄羅斯)
拍立得作品(意大利)
生平年表
其他作品
參考文獻
(精)我的不朽已然足夠(八品) 節選
關于《啟示錄》
(圣詹姆士教堂演講,1984年7月18日,皮卡迪利)
其實,我并不習慣在教堂演講。我對自己的世界觀都還沒有百分之百地確定。因此,今天在這里,我要談的并不是對《啟示錄》的專業研究,而只是以一名藝術家的身份,說說這本書對我個人的影響。這多少還算和我的工作有關系,也讓我多少能在這里和你們進行一些簡單的分享。
事實上,能參與這次活動,對我來說就和天啟有關。換句話說,如果幾個月前有人說,我會參加今天這樣的活動,聽上去還是有些難以想象的。但*近我的生活發生了一些很有“啟示”意味的轉變。于是,站在這里成了一件非常合理和自然的事。
《啟示錄》或許是這個世界上*偉大的作品。在書中,上帝賦予人類的規則被展露無遺。多年以來,對于先知約翰寫的《啟示錄》,人們有過相當多不同的解讀,并由此產生過很多爭議。顯然,我們都希望能找到一個公認的、權威的解釋。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不正確的方向,因為這本書不是用來被解釋的。《啟示錄》不是由一連串象征組成的。它描繪的是一幅幅畫面。你可以去解釋象征,但不能去解釋畫面。象征可以被解碼,可以被賦予某個特定的含義,但畫面不行。畫面是被用來感知和接受的,因為它可以有無數種可能的解釋。一個畫面可以表達多種同世界、真理和無限的關系。《啟示錄》是《新約》的*后一部分,也是同世界連接的*后一環。正是因為這一環,人類的歷程從精神層面來說就完整了。
我們身處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生活似乎越來越難。但如果對歷史有所了解,我們就會知道,任何時代的人們都說過“天啟就要到了”這樣的話。《圣經》里寫道:“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盡管如此,這個日期仍是含糊的,誰都不知道約翰描述的場景何時會發生。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千年之后。這就是人類精神的意義。人們應該明白自己的人生責任。有時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天啟只會在我們的時代終結時才會出現。總之,我們無法從《啟示錄》中得出天啟的準確時間。
相信大家早已注意到,《啟示錄》中出現了很多具體的數字和日期,比如犧牲者的數量,再比如受印之人的數量。在我看來,這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只不過是為了方便人們從情感層面感知這種場景而已。精確的數字和時間對人們的感知很重要,似乎能讓人真正把握到命運,或者說更了解未來。這里舉一個例子。小時候我愛讀《魯濱孫漂流記》,對其中各種清單尤其印象深刻,比如哪些東西被沖上岸、哪些東西被保留等等。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相信空間和時間的現實存在。換言之,我們生活在這種現象的框架之內,對其中具體的東西相當敏感——它們定義了我們的物理極限。但我們也知道,人類是按上帝的模樣創造的,擁有自由意志和再創造的能力。近年來,或者說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總在問自己:創造力是不是一種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疑問?畢竟,我們自己也是被創造的,擁有同一個上帝,為什么要用褻瀆神靈來描述創造力?因為,過去幾百年的文化危機,讓藝術家們變得可以不需要精神,僅靠創造的本能而存在。畢竟,動物也有審美,也能夠創造一些有儀式感的、自然的東西,比如蜜蜂建造蜂房。現在,藝術家都將他們所擁有的天賦視為個人財富,不認為自己應該為此而承擔任何義務,于是造成了現代藝術的精神缺失。藝術淪為膚淺的形式探索,或是待售的商品。相信你們都已經發現了,這種現象在電影行業尤為明顯。畢竟,電影就誕生于19世紀末期,誕生于一個純粹以利潤為目標的市場中。
*近,我去了趟梵蒂岡博物館,參觀了很多現代宗教油畫展。太可怕了,人們有機會真應該去看看。我可能永遠都不會明白,為什么博物館要陳列這些所謂的作品,它們又如何滿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尤其考慮到天主教還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總之,這一點讓我特別困惑。
回到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危機。顯然,我們生活的世界走錯了方向。人生而自由,無所畏懼,但在面對自然時,隱藏和自我保護的欲望才構成了現在的歷史。正因為如此,我們生硬地聚集在一起。我們與他人交往,并非因為喜歡他們的陪伴,或是想從中收獲樂趣,而是為了減少恐懼。一旦這種原則成了人際關系的根基,我們的文明就出現了問題。那些在歷史前進過程中出現的所謂新技術,說到底只是制造了一些供我們使用的產品,幫助我們觸得更遠、看得更清、跑得更快。*后一點很重要:和19世紀相比,現在我們的交通整整快了好幾倍,但我們并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快樂。我們的個性和特點與社會發生了沖突。我們沒有和諧發展。因為精神文明的發展嚴重落后,我們成了技術進步的受害者,即便心有不甘,也很難擺脫這股洪流。面對能夠推動技術進步的新能源,我們卻沒有做好合理使用它的道德準備。我們像一群在電子顯微鏡面前手足無措的原始人:它是用來釘釘子的,還是用來推墻的?總之,我們成了科技的奴隸。機器一旦開始運作,就無法停止。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變得越來越不信任彼此。……
(精)我的不朽已然足夠(八品) 作者簡介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
1932年出生于俄羅斯伊萬諾沃州札弗洛塞鎮,電影導演、編劇、演員,畢業于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
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部作品《伊萬的童年》于1962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83年,執導劇情片《鄉愁》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獎;后一部作品《犧牲》榮獲1986年夏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同年12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54歲。
著有《雕刻時光》《時光中的時光》《我的不朽已然足夠》等多部圖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