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周易實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328085
- 條形碼:9787533328085 ; 978-7-5333-280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周易實證 本書特色
《周易》是什么書?《周易》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古代社會》、《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一部輝煌的實錄,而早于摩爾根和恩格斯兩千余年。天下萬物是有其更廣泛的名所稱道的物類,那就是生物、無生物,故日:'無名','無'”(見《老子的教誨》),包括八卦六十四卦算籌二進制發明史(見張吉良的《周易實證》),解決了世界性相關學術難題,填補了本學術領域的相關空白。實大有益焉。
周易實證 內容簡介
《周易》既出,“師春”,蓋造《系辭·筮論》和《左傳》書的作者把這一偉大著作引入占筮,有筮論、筮法和筮例,適合社會上下層流俗心理,對于日常占問之事不免引驗見效,乃不脛而走,廣為流傳,抵于今日,遂淪為一部事實上的占筮之書,稱為“數術”,這是傳統的糟粕。然而學府倡之,辦班講學,授予職稱,用于謀利,泛濫不衰,這令人頗感憂慮。因此,恢復《周易》學術的精華,實急不可待,迫在眉睫了。
周易實證 目錄
破陣子——讀《老子》、《公孫龍子》和《周易》
張吉良事跡介紹
序
前言
**章 八卦六十四卦(算籌二進制)發明史
第二章 《周易》卜筮的由來和發展
第三章 《周易》本文與后世解說混合的影響
第四章 《周易》卦爻辭中歷史故事總匯
第五章 《周易》卦爻辭考察
第六章 《周易》《說卦》以下三傳考察——《周易》構成時代和本文的實證
第七章 《周易》哲學,古代辯證唯物論的第二個高峰
第八章 《周易》古代社會史,人類古代社會史的**部實錄
第九章 結論
附錄
史論信序錄
寫在前面
一 史論
(一)春秋,奴隸制的*高階段——一代私田奴隸制
(二)從老子經黃老學派到形成先秦法家的歷史
(三)讀帛書《老子》和有關古佚書
(四)《易》問《易》對
二 與北大哲學系中哲史教研室的通信
(一)北大來信
(二)答北大中哲史教研室的來信
三 致中央領導的信
(一)致國務院文化組并轉鄧小平副主席的兩封信
(二)致社會科學院周揚副院長
(三)給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獻書
四 與《哲學研究》編輯部的通信
(一)《哲學研究》編輯部的四封來信
(二)答《哲學研究》編輯部的兩封信
(三)致《哲學研究》編輯部
(四)讀韋明教授《老譯三》
五 《哲學研究》編輯部辛冠潔主任來信
六 名家賜序
(一)《哲學研究》編輯部主任辛冠潔為《老子研究》賜序
(二)江西社會科學院老院長姚公騫為《名家研究》賜序
……
周易實證 節選
“所隨不以私欲,故見善,則往隨之。以此出門,交獲其功。” ⑤系:亦“隨”,聽從也。 ⑥小子:小人,遇事多從私欲出發,預計不合客觀事物的變化。 ⑦丈夫:與“小子”相對待,指有真知灼見的人。 ⑧隨有求得:聽從真知灼見一定能得成功。“隨”,承上文“系丈夫”,故可知為聽從“丈夫”的意見。 ⑨利居貞:利于舉事的處理。“居”處也,處理。 ⑩隨有獲,貞兇:聽從真知灼見,也不免事情要碰壁。其所以“貞兇”,因“小子”不服要搗亂也。 有孚在道,以明,何咎:相信的在于“道”,以昭明其事功,有什么過錯呢?王弼注:“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孚于嘉:相信認識的標準。“嘉”,嘉量。古代標準量器名。這里引申為認識的標準。《周禮·考工記·桌氏》:“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漢書·律歷志上》:“準繩嘉量。”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準,水平,量知多少,故曰嘉。” 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紂把文王囚于茭里以維護其統治,*終文王取得勝利,祭享于岐山。“拘系之”,指紂囚文王于羑里的故事。“西山”,即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周,古公亶父因受戎狄威逼,自豳遷于岐山下周原,為周故都,后文王東遷于豐,岐山在豐之西,故稱。 預計要有客觀根據,此其所以隨之也。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本原,是本原的流通會合統一而形成,預計必須與之相隨相適應。內卦為震,外卦為兌。震,動也;兌,說(悅)也,又澤也。而“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是“動而說”(《彖》)也。這是取喻人的頭腦在動,在思想,在進行預計,而能欣然容納萬物也。夫萬物莫不有規矩,動而悅物,乃能盡隨于萬物之規矩也,是以名之曰:“隨。”人的頭腦,“官”,必須盡隨于客觀事物的變化,“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系辭》下傳)就是講的“隨”的問題。把人心和頭腦視作“官”或“君”是戰國時人的思想,《心術上》曰:“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孟子說:“心之官則思。”茍況說:“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周易》作者是把心看成“官”的。這也不失為是戰國時人的著作的證據之一。 盡隨于客觀事物的變化,首先要認識客觀事物,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這就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叫做“朋盍簪”,這就是群體相聚進行預計。群體認識不免有“小子”之見和“丈夫”之識。聽從“小子”的話,就失去“丈夫”的真知灼見。聽從“丈夫”的真知灼見,不聽“小子”之言,一定取得成功,利于事情的處理。 然而聽從真知灼見期有獲得,舉事也不免要碰壁。那是因為“小子”不服要搗亂。相信的在于道理,以昭明事功,有什么過錯呢?相信認識的標準,吉。*后作者舉出“文王拘”的史例來證明他的觀點,紂囚西伯于羑里,以維護其統治,*終文王取勝,祭享于岐山。 在我看來,應該說這是本篇的本來面貌,其非無邏輯聯系之占筮辭是明白的! ……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