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變與不變-21世紀一個中國村落的民族志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0040926
- 條形碼:9787310040926 ; 978-7-310-0409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變與不變-21世紀一個中國村落的民族志研究 本書特色
★16開平裝,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劉華芹通過實地調查、深度訪談,細致入微地描繪了村落社會的方方面面
★內容包括經濟生產與消費,婚姻、家庭與親屬關系,社會分化和群體人格,村委會選舉,公共品的供給,社會的沖突與整合,社會保障,民間信仰等
★本書是一部關于村莊變遷的歷史記錄,更是一部揭示中國農村社會變遷內在邏輯的學術佳作
變與不變-21世紀一個中國村落的民族志研究 內容簡介
《變與不變——21世紀一個中國村落的民族志研究》的研究途徑是從村莊的整體性民族志描述入手,展示一個與事實相近且完整的村落的現貌,在此基礎上分析出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來村莊在各個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及不變的方面,再通過對這些變與不變的發生機制的分析,探討中國農村社會變遷的理論。本書由劉華芹著。
變與不變-21世紀一個中國村落的民族志研究變與不變-21世紀一個中國村落的民族志研究 前言
李家村是我的家鄉,研究家鄉的變與不變可以說是對過去的一種學術繼承和延續。
將生我養育我的家鄉納入我的學術視野自2001年開始。那年的7月,我從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被中山大學人類學系錄取攻讀博士學位,導師為周大鳴。當時距9月份開學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出于對專業的熱衷,以及不愿意浪費這兩個月的時間,我便聯系導師周大鳴。幸運的是,周老師當時正在啟動一個美國Lucy基金的項目“轉型期鄉村權力的分化與整合”研究,擬在全國選擇多個村落做個案調查。于是我便領到了實地調查的任務。為了進行比較研究,我選了兩個村莊,其中一個便是李家村。雖然那次是一項專題調查,主要是以問卷調查為主,但正是從此時開始,李家村正式進入我的學術視野,我與李家村從此不再是簡單的家鄉與游子的關系,與李家村的每一次接觸,從此都帶上了學術的烙印,我對村莊的方方面面自此也有了一份特別的關注。
這份關注同時也一直伴隨著我的研究項目。2004年博士畢業后,我開始在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從事教學研究工作。2005年承擔了關信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社會政策研究”的一個專題“當前城市中外來勞動者就業及生活狀況的都市人類學研究”,對農民工的都市生存狀況、社會網絡過程、社會訴求和流動趨向進行了研究。這期間,李家村在京津兩地的部分農民工接受了我的深度訪談,我在假期回李家村小住的所見所聞使我發現了農民工與家鄉之間那種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促使我對農民工與流出地之間的關系作了進一步思考。
在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對農村社會的關注也日益深入。2007年我主持了教育部以及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課題,選取了山東、遼寧、河北、江西、甘肅、新疆共十個村落對農民流動與新農村建設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考察,李家村是其中之一。在此項目的調研過程中,我額外發現了社區文化、人格與社區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
2010年,我申請的中央高校專項基金項目“文化、人格與農村社區發展”獲得批準,這個課題是在對文化與人格研究方法論反思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經濟發展與人格的研究路徑,選取中國不同類型的多個農村社區對其發展進行歷時性的個案研究,以期找出影響農村發展的文化和心理因素,為其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借鑒。李家村作為一個類型的代表,被列入其中。
以上幾項研究,李家村的社會事實都為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每每閱讀一些農村研究的成果,我都會拿來與李家村的情況對照一下,通過對照我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地方,當然也發現了許多不同之處。這使我對農村社會的興趣越來越濃,也影響了我的學生們。
2011年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會上,我的研究生陳路生論述了一些與知名人類學家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書不同的觀點。讀研以來,陳路生對農村社會產生了興趣并開展了相關調查研究—一間云翔選擇了黑龍江省的下岬村作為研究對象,而陳路生則對距下岬村不遠的一個村莊中的合作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與閻不同的觀點,認為地方性道德是農村社會合作的基礎,并認為農村社會正在形成一種新型“集體主義”以及新興的個人與價值觀念(陳路生,2011)。答辯委員會主席王處輝先生就此提出了“到底農村社會哪些變了,哪些沒有變”的問題。我想,這應該是許多人想要了解的問題,于是萌生了對李家村進行“變與不變”的調查,而揭示變與不變背后的機制則是理應之事。
本書的研究,得益于諸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首先要感謝的是我出生的村莊和村莊里的村民。此時的李家村,擁有雙重的身份——我的家鄉和本書的田野點,也就是說,此時的我也是雙重身份——李家村的“女兒”和研究者;**種身份,我與李家村及李家村的村民有著外人難以企及的熟稔李家村是我父親祖輩就生活的村莊,而我,也是生在李家村長在李家村,一直到大學畢業后,才算是離開了李家村。這種離開指的是戶籍上的不屬于李家村,以及多數時間生活在別的地方,但其實也未曾真正離開過,因為李家村有我的父母、親戚,以及兒時的同學、朋友和鄉親,我每年至少都有一至兩次返回李家村小住,這種鄉情,我想無論如何也是割舍不斷的,而且,還將延續到我的下一代。
正是鄉情,使得我以第二種身份開展研究時收獲了許多外人難以想象的便利一一我的調研,可以隨意到隨時串門的程度,我與村民的交談,也多了一份鄉親之間的自然與真實(如果是外來的調研者,出于各種原因,村民若想有所隱瞞時輕易就能實現,而作為村民的“一分子”,我在村民心中等同于知根知底的熟人,表現出來的言行,自然要真實許多)。比如,李志偉,不論是在散步的路上還是在他的家中,只要碰到我便會主動向我介紹村莊的人和事以及他家的“發展史”;李志騰,在田野中的雞棚旁,一邊喝茶一邊嘮家常地跟我講述了他養雞的經歷和感受以及村莊里*近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李進富,得知我要做調查特地抽時間來到我家接受了我一個下午的訪談;而李文鋒,傍晚時分來我家跟我聊了好幾個晚上……這樣的村民很多,不勝枚舉。他們與我的無間,不僅表現在知無不言上,而且還表現為言無不盡,常見的場景是:我們的交談從來不會是機械的你問我答,某個問題常常是我剛開個頭,他們就自動聊開了,而且他們還會把問題相關的“歷史淵源”、“來龍去脈”甚至是“旁枝末節”都說到,我要做的,只是把握方向即可。這讓我非常感動。因此要特別感謝李家村及李家村的村民們,他們是我的*完美的調查對象,更是我的熱情、純樸的鄉親!
變與不變-21世紀一個中國村落的民族志研究 目錄
前言
導論
一、農村改革與認識農村社會
二、中國農村社區研究
三、本書內容架構
**章 招遠市與李家村概述
一、“中國金都”招遠
二、“文明”李家村
第二章 生產
一、種植業
1.常規作物種植
2.特色種植——紅富士蘋果
二、規模養殖業
三、其他兼業
1.開商店
2.掮客
3.炒股
4.開出租
5.司儀、算命、看風水
四、農村勞動力流動
1.勞動力外出的狀況與邏輯
2.勞動力回流的狀況與邏輯
3.“鐘擺”的邏輯
4.農村勞動力流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本章摘要
第三章 消費
一、消費差異
1.生命階段與消費
2.經濟條件與消費
3.性別與消費
4.性格與消費
二、高價婚姻支付
1.高價婚姻支付現象
2.男方婚姻支付的已有解析
3.“社會心理均衡”視角下的男方婚姻支付
本章摘要
第四章 婚姻、家庭與親屬關系
一、性觀念與性實踐
1.性服務者
2.婚前性行為
3.喪偶者的“搭伙居”
4.混亂的男女關系
二、離婚的邏輯
三、復雜的家庭關系
1.女性的地位
2.親子軸
3.代際關系
4.家庭中的矛盾
四、“新居制”
1.“新居制”現象
2.“新居制”的產生機制
3.“新居制”的影響
五、親屬關系
1.親屬關系取向
2.親屬關系在當前社會中的作用
本章摘要
第五章 社會分化與群體人格
一、職業群體
1.外出務工者——城市與農村的邊緣人
2.農業種植者——閑適一族
3.規模養殖者——新興的財富階層
4.經商者
5.公職人員與退休人員
6.村干部
二、年齡組
1.與祖父母相依相戀的嬰幼兒
2.有很強成就動機的學生一族
3.在外闖蕩與享受青春的未婚年輕人
4.幸福的已婚青年
5.有兒子與沒有兒子的中年父母
6.完成人生大事的“老人”群體
三、社會分層
1.社會分層的復雜性
2.社會分層與村民地位的變化
本章摘要
第六章 政治
一、村委會選舉
二、公共物品的供給
1.公共物品的供給現狀
2.窘困的集體經濟
3.村民的行動策略
4.心理機制
三、沖突及其解決
1.人性與沖突
2.沖突的發生與解決
四、社會的整合
1.以親屬關系為基礎的社會整合
2.地方組織與社會整合
3.市場經濟與社會整合
本章摘要
第七章 社會保障
一、農村*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四、五保戶制度
本章摘要
第八章 民間信仰與實踐
一、風水
1.陽宅的風水
2.陰宅的風水
二、祖先崇拜
1.靈魂與陰間的觀念
2.祖先崇拜的形式
3.祖先崇拜的意義
三、其他信仰
四、專門人士
1.算卦家族
2.儀式專門人士——李文鋒
五、由“燒五七”儀式說開來
1.陰宅的風水與農耕地
2.修墳、豎碑的流行與意義
3.冥品的豐富性
4.擺祭的變遷
5.儀式過程
6.與當事者和主持人討論儀式
六、討論:儀式的復興
本章摘要
結論
一、變的方面
二、不變的方面
三、變與不變的機制
附錄一 一家人的田野
附錄二 關于實行新農保家庭聯動機制調查摸底情況公示
附錄三 招遠市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調整須知
附錄四 李家村計劃生育村規民約
參考文獻
變與不變-21世紀一個中國村落的民族志研究 節選
變與不變-21世紀一個中國村落的民族志研究 作者簡介
劉華芹,山東招遠人,現為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講師。2004年畢業于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1994年至2001年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都市人類學、網絡人類學和少數民族社會研究。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