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白銀區史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147565
- 條形碼:9787807147565 ; 978-7-80714-75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白銀區史話 本書特色
《甘肅史話》叢書為甘肅省重點出版項目,旨在把甘肅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圖片展示給廣大讀者。 《白銀區史話》資料翔實可靠,文字充盈豐潤,內容簡明適當,圖文并茂且相得益彰,是白銀區歷史上一本全面展示當地歷史文化風貌的通俗讀物和鄉土教材,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的出版發行。是白銀區的一大文化盛事,必將對重塑白銀文化形象、展現白銀人的精神風貌起到積極作用,也將進一步激勵白銀人改變現狀、續寫輝煌的信心和雄心。是旅游者及文物工作者了解白銀區、研究白銀區、宣傳白銀區的**之書。
白銀區史話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滄海桑田;紅色記憶;親切關懷;人物薈萃;文物古跡;風景名勝;風味特產;民間文藝;傳說故事等。
白銀區史話 目錄
建置沿革話古今
白銀采礦業歷史回顧
輝煌的軍工企業
電力提灌興農桑
新興的銅城
紅色記憶
陜甘工農紅軍游擊隊扎把子崗
遭遇戰
西北抗日義勇軍在白銀
中國工農紅軍過武川
人民解放軍解放水川
親切關懷
鄧小平視察白銀
江澤民視察白銀
朱镕基視察白銀
吳邦國視察白銀
溫家寶視察白銀
宋平視察白銀
宋健視察白銀
陳俊生視察白銀
倪志福視察白銀
錢偉長視察白銀
費孝通考察白銀
人物薈萃
曾維世投訴革賦制
蘇景三造福桑梓
劉彥邦與碧口兵爆
民國甘肅省議長狄世襄
西北抗日義勇軍戰士李樹昆
失散的西路軍兩戰士
劉樹信烈士
狄保海重獲新生
早期中共黨員李濟川
復旦學子李樹祥
“白大膽”白顯明
張巨湘觀象
魏德明的白銀煉銅法
藥劑師呂洪基
銅城**任書記黃羅斌
宋叔和探礦
任震英規劃銅城
在銅城的上海知青
前蘇聯專家在白銀
梁希軍烈士
硬骨頭隊長高學勇
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魏公河
文物古跡
蓮花山遺址
度堅山城遺址
元代古墓遺址
古道遺址
金廠遺址
覃恩詔
六德書院碑
玄帽塔三圣宮匾
老君廟匾
烽燧遺跡
石刻遺跡
土堡遺址
古柳
驛站
唐墩臺遺址
紅軍渡河遺址
榨油作坊遺址
烏金峽上口古廟宇群遺址
敬天石壇
蘇家灣窨子
黃河水車
風景名勝
金山寺
劉道紀念塔
北武當建筑群
金魚公園
銅城開拓者紀念碑
四龍療養院
大峽
烏金峽
人民廣場
太陽島
月亮灣
白銀區八景
風味特產
風味小吃
土特產
民間文藝
聶家窯皮影
民間小曲
金溝口秦腔
李臺黃河戰鼓
剪紙
口頭文學
傳說故事
折腰山的傳說
白石宮的故事
金山寺的傳說
魯班趕石架橋
廣有山的傳說
雪花鹽的來歷
禹王臺的傳說
大浪天險
玉石像的傳說
嘹高山通天金柱的傳說
月亮山的傳說
黑石的傳說
四龍口的傳說
陶大王傳奇
拾金不昧的劉起桂
曾神仙傳奇
奇人曾老六
花莊大力神
陶打鼓的故事
牛頂子的故事
陶文其人
后記
白銀區史話 節選
日銀區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新建的資源型城市,有“銅城”之美譽。位于黃河中上游、甘肅省中部、白銀市西南部,是中共白銀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白銀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北緯 36°14’-36°47’、東經103°54’~104°24’之間,海拔1400米~2265米。東與靖遠縣劉川鄉及北灣鎮毗鄰;南臨黃河,與榆中縣青城鄉及靖遠縣平堡鄉隔河相望;西與蘭州市皋蘭縣石洞鄉接壤;北與景泰縣中泉鄉交接。白銀區西南直距省會蘭州市61.5公里,乘火車沿包蘭鐵路至蘭州105公里,乘汽車沿蘭白高速公路至蘭州69公里,距靖遠68公里,距會寧186 公里,距景泰95公里,距中川機場70公里。道路四通八達,水陸空運輸便利。 白銀區建置雖晚,但轄域內人類的生活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早已發現的強灣蓮花山齊家文化及新發現的王峴灰土澇池半山馬廠文化遺址,均曾出土彩陶罐等文物,說明距今約4500年前后,境內已有史前先民繁衍生息。境內曾為絲綢之路北道之一段,有蘭(州)寧(夏)驛道的咽喉要隘,還有武川宋家梁西秦度堅山城、武川古烽燧、元代古墓群及明代“白銀廠”采礦煉礦遺址。 夏、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區境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漢初,匈奴族自塞北南下,區境為匈奴族游牧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區境歸漢王朝版圖,隸武威郡。時武威郡轄10縣,媼圍縣(縣治媼圍,今景泰縣吊溝古城)是其一,區境屬之。 三國時,區境屬魏之武威郡媼圍縣。 西晉初,鮮卑族禿發氏自塞北遷于河西,區境為鮮卑禿發氏據地。西晉末,收復河西,區境屬晉之武威郡。 東晉成帝咸和四年(329年),鮮卑乞伏司繁率族人自麥田(今平川區境內)遷于度堅山(今白銀區及景泰、靖遠縣交界處的宋家梁),區境為鮮卑乞伏氏所據。前秦苻堅建元六年(370年),苻堅襲取度堅城(今露天礦原址),司繁降。義熙五年(409年),西秦乞伏乾歸復收部眾3萬,自袍罕(今臨夏)遷都度堅城,稱秦王,改元更始,并立秦興郡,區境屬之。 南北朝時,區境先后屬北魏平涼郡、西魏會州、北周會寧防。 隋初,區境屬武威郡。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景會寧郡,區境屬之。 唐初,區境屬會州烏蘭縣(今靖遠)。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屬隴右道。 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后,為吐蕃所據。 五代至北宋初年,區境為黨項族據地。 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西夏趙元昊揮兵南下,吐蕃敗走,區境屬西夏西壽監軍地。南宋理宗寶慶二年 (1226年),蒙古族成吉思汗大軍入境滅西夏,區境屬蒙古族據地。 元統一中國后,區境屬甘肅行省永昌路西寧州。 明初,置陜西行都司,治所甘州(今張掖),轄1鎮4道15衛所,靖虜衛是其一,區境屬之;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年)后,蒙古族韃靼部逐漸南F,駐牧松山,區境屬蒙古族韃靼部游牧地。神宗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甘肅巡撫田樂與總兵官達云收復大、小松山,韃靼各部遠徙,區境大部屬靖虜衛軍民府(后稱靖遠衛)轄地。 清朝初期,今四龍鎮地域隸屬蘭州府靖遠衛,今水川鎮、強灣鄉、王峴鎮、武川鄉地域隸屬蘭州府皋蘭縣。雍正八年(1730年),靖遠衛改稱靖遠縣。乾隆四年(1739年),皋蘭縣于寬溝(景泰域內)設縣丞一員,史稱紅水分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寬溝縣丞移駐紅水(景泰域內),今武川鄉地域北部火燒溝一帶隸屬紅水分縣。民國2年(1913年),紅水分縣升格為紅水縣。時,今四龍鎮地域仍隸屬靖遠縣,今水川鎮、強灣鄉、王峴鎮地域及武川鄉地域南部仍隸屬皋蘭縣。今武川鄉地域北部隸屬紅水縣。 靖遠、皋蘭、紅水3縣均隸屬蘭山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3縣直隸甘肅省政府。民國22年(1933年),設置景泰縣,紅水縣并入景泰縣。 從民國22年起,今白銀區所轄地域,分別隸屬皋蘭、靖遠及景泰3縣,沿襲至1949年8月中旬。 1949年8月26日起,境內水川鄉和北山鄉隸屬皋蘭縣石洞區;9月5 日起,境內沙河、金山、黃崖3鄉隸屬靖遠縣北灣區。 1949年8月底,皋蘭縣隸屬蘭州市,靖遠縣隸屬定西專區,景泰縣隸屬武威專區。 1949年12月起,水川鄉和北山鄉從石洞區析出,設置為皋蘭縣水川區和北山區。水川區轄金溝口、白茨灘、大川渡、鶯鴿灣、蔣家灣、樺皮川、聶家窯、麥地溝、白崖子9鄉;北山區轄強家灣、川口、東臺、王家峴、崖渠、武家川、紅峴7 鄉。時,沙河、金山、黃崖3鄉仍隸屬靖遠縣北灣區。 1953年2月21日,新華社宣布“皋蘭縣白銀廠發現大型銅礦”。同年3月起,水川區、北山區沿隸皋蘭縣。水川區轄金溝口、白茨灘、大川渡、鶯鴿灣、蔣家灣、樺皮川、聶家窯、麥地溝鄉,北山區的強家灣鄉劃歸水川區,與白崖子鄉合并為新的強家灣鄉,隸屬水川區;北山區轄川口、東臺、王家峴、西灘、崖渠、武家川、紅峴鄉,并增設白銀鄉,旨在服務于白銀廠礦區建設。時,境內沙河、金山、黃崖3鄉,仍隸屬于靖遠縣北灣區。 自此,“白銀”一詞作為建置名稱正式問世。 ……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