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仁-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分卷-彩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610820
- 條形碼:9787510610820 ; 978-7-5106-1082-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仁-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分卷-彩版 本書特色
《國學百家講壇》叢書系統地把握國學文化的根與脈,以國學文化的普及與傳承為宗旨,尤其重視國學文化的歷史價值與現代意義,尤其重視面向青少年讀者的國學養成教育。國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而儒學是國學中的精華之一,不論是從它的歷史價值、現實價值,還是從它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發展價值來講,儒學文化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現代教育出版社特邀國內相關領域精尖學者打造《國學百家講壇》,率先推出《儒學》分卷十二冊。《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對中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篩選,汲取儒學的完整性、科學性和精華性,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以直觀和形象的閱讀形式,便于廣大讀者閱讀,也為展示中華博大精深的儒學打開一扇窗口。儒學,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建構和影響中國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當今,它們仍然是每位中國人必須承傳發揚的文化要素。《國學百家講壇》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十二大核心命題“仁、義、禮、智、信、誠、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仁-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分卷-彩版 內容簡介
儒學,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建構和影響中國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當今,它們仍然是每位中國人必須承傳發揚的文化要素。《國學百家講壇》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十二大核心命題“仁、義、禮、智、信、誠、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本冊的核心命題是仁,仁是儒家思想中*為重要的核心命題。《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仁”字,原指兩個人的關系。甲骨文已有了“仁”字。仁作為人們的道德規范,在春秋時期就受到社會的重視。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時,將仁提高到社會“全德之稱”的地位。仁的學說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對人格的養育、心智的養成、待人處世、興邦治國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規范、約束和引導作用。其中:言論解析:選錄儒學創立者孔子、孟子、荀子、陸賈、賈誼、劉向、王通、董仲舒、柳宗元、周敦頤、王安石、二程、朱熹、王守仁、王夫之、陳確、黃宗羲等文化先賢和歷代思想大家對儒學核心命題的精要闡述。其中今文部分是對學說言論的現代漢語的闡釋,古文部分是對學說言論的精粹輯錄,輔以難解字詞的釋義。 歷史事例:從浩如煙海的中華傳統歷史文化典籍中精選真實歷史人物傳記或事跡,均出自國學典籍的經史子集,涉及《二十四史》、《資治通鑒》、《通鑒紀事本末》等,每個歷史事例包含了諸多內容元素,如史學元素(歷史時代背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學元素(敘事、對話、議論、例證、詩詞、成語典故等)、哲學元素(命題概念、分析邏輯、歸納邏輯等),這些元素都融會于歷史事例中,輔助讀者去深刻理解和把握相關的國學文化思想。 國學百科:通過歷史鉤沉、歷史人物、歷史詞條、歷史典籍、歷史典故、歷史補遺、歷史文物等諸多元素,深化國學百家講壇的知識厚度和廣度,力求讓廣大讀者對中國國學文化的基礎知識有進一步熟悉與認識。
仁-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分卷-彩版 目錄
仁
國學漫談
孔子·說仁
大禹治水不回家
湯捕鳥網開三面
孟子·說仁
文王仁愛埋枯骨
孟子游魏說仁政
荀子·說仁
子產為相施仁愛
魏文侯與民休息
劉向·說仁
叔敖仁愛開山澤
魏母愛前妻之子
王通·說仁
荀子仁戰為百姓
漢文帝愛民如子
柳宗元·說仁
不愛金銀的皇帝
汲黯放糧不怕死
周敦頤·說仁
龔太守息盜有方
百姓送糧留太守
王安石·說仁
人們稱他為“召父”
文翁興學開教化
二程·說仁
黃霸仁愛察民心
劉秀開國施仁政
胡宏·說仁
樂羊子妻巧勸夫
劉備撤軍不棄民
朱熹·說仁
敢吞蝗蟲的皇帝
冒死阻獵好司馬
陸九淵·說仁
田仁會烈日求雨
四菜待客的縣令
真德秀·說仁
倪若水貴人賤鳥
何遠“怕”民不怕官
薛瑄·說仁
仁政愛民“小堯舜”
陳幼學為民置業
陳確·說仁
周濟仁愛放“罪人”
劉翊為民斥惡霸
仁-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分卷-彩版 作者簡介
張傳璽(1927—):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57~1961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翦伯贊攻讀副博士學位,研究秦漢史。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顧問,中國北京史研究會顧問,教育部中學歷史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學科命題委員會委員,全國各類成人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大綱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兼歷史學科組組長。主要著作有《秦漢問題研究》、《中國古代史綱》、《簡明中國古代史》、《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翦伯贊傳》等。發表史學論文100余篇。1986年和1999年連獲全國廣播電視大學優秀主講教師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施德福(1930—):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已出版的主要成果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稿》(參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中、下冊,任主編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史》(8卷本,任全書編委和第一卷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材,參編)。 宋一夫(1955—):哲學博士,編審。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現代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二重結構理論》等學術著作二十余部,發表學術論文七十余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