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以畫體道:論五代北宋四家山水之“古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302860
- 條形碼:9787550302860 ; 978-7-5503-028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以畫體道:論五代北宋四家山水之“古意”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品評古畫之精義大要、五代北宋四家山水畫品評兩章,主要內容包括:六法、氣韻、用筆、論古意等。
以畫體道:論五代北宋四家山水之“古意” 目錄
**章 品評古畫之精義大要
一、六法
二、氣韻
三、用筆
四、論古意
第二章 五代北宋四家山水畫品評
一、董源篇
二、李成篇
三、李公麟篇
四、蘇東坡篇
結論
后記
參考書目
以畫體道:論五代北宋四家山水之“古意” 節選
董源畫作江南山水己定畫格,照耀古今。先有江南山水之品,才有江南山水畫之品。關于江南山水之品,歷代名賢多有論述,大意如下:江南山水看似秀美,實則渾然華滋,多丘陵,峰頭圓潤,山勢緩慢,賢達者取其圓厚、豐潤之意。其豐厚、圓潤者如溫柔敦厚之老者,同時又得平淡天真之意,其德合于孔子《詩》之教,所謂“溫柔敦厚而不愚”,江南山水之秀美者謂其“不愚”。其義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絢麗之極歸于平淡”。從此義可得見董源畫江南山水的意趣。那么,董源的江南畫又如何呢?宋人米芾稱其“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此語*為準確。細品其中的意思應有兩層:其一,就題材而論,唐代無人畫“平淡天真”一格的江南山水,董源是開其宗派的一代宗師,眼光獨立超群。但是米芾《畫史》中另有一條,認為江南畫的開創者不是董源,而是顧愷之,使我們疑云頓生。其文摘載如下:“穎州公庫顧愷之《維摩百補》,是唐杜牧之摹寄穎守本者,置在齋龕不攜去,精彩照人。前后士大夫家所傳無一毫似,蓋京西工拙。其屏風上山水林木奇古,坡岸皴如董源。乃知人稱“江南”,蓋自顧以來皆一樣,隋唐及南唐至巨然不移。”米芾既然推江南畫至東晉顧愷之,又云董源畫“唐無此品”,此矛盾應當作如何解釋?我們從此畫的題目《維摩百褊》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此一幅所描繪的是人物畫,并非山水畫。因此畫中江南的山水林木、坡岸均作人物畫的背景。可見,自“顧”以來所稱江南畫,其意不在山水,在于人物畫,真正意義的江南山水畫至董源才得到獨立完善。因此,米芾之論是指董源“平淡天真”一格的江南山水畫。“唐無此品”的另有一層意思是指其畫意本身具備了“平淡天真”。史料所記原文如述“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是為一證。“不裝巧趣”有指其“平淡”的用意,筆墨表現平實、樸素,不加修飾。又有米芾藏董源《霧景》橫披作證,云“余家董源《霧景》橫披,全幅山骨隱顯,林梢出沒,意趣高古”。清初惲格《南田畫跋》解釋《霧景》此幅“勢極渾古”,其中即包含董源用筆之意。因此,以平淡之意觀董源江南山水,的確格高“無與比”。 ……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