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索馬里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04891
- 條形碼:9787547304891 ; 978-7-5473-0489-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索馬里史 本書特色
I.M.劉易斯編著的《索馬里史》共分11章,全面敘述了索馬里從古至今的歷史,尤詳述了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對索馬里的侵略,以及索馬里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本書涵蓋了高中地理的全部核心概念和知識體系。由于目前的課程教材改革強調生活意義及其價值取向,因此,在條目選編過程中,遇跨學科(即涉及本叢書其他卷)的條目,本書有“保”有“刪”;遇跨學段(即涉及初中地理)的條目,本書暫時不涉及區域地理的概念和知識。
索馬里史 內容簡介
《世界歷史文庫》主要選收國別史、地區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國別史為主體,適當輔以地區史。計劃共出版80種,2年內出齊。文庫編輯委員會特邀我國世界史學界著名學者專家擔任學術顧問,精心遴選著作。編選者和學術顧問一致認為,每個國家、地區的歷史只選一種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種應是在學界已獲得廣泛定評的上乘之作,且*好是*成果,作者應為著名史學專家,原出版者也應是知名的出版機構。原著使用的語種主要是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日語等,中文譯者應基本上是史學專業人士或具有較高史學修養的翻譯家。總之,學術性、權威性、完備性、可資借鑒性以及可讀性,是《世界歷史文庫》編選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標。
索馬里史 目錄
地圖和插圖
**章 自然與社會環境
第二章 被瓜分前
第三章 帝國主義瓜分(1860--1897)
第四章 德爾維希的自由之戰(1900--1920)
第五章 索馬里的統一:意屬東非帝國
第六章 殖民地邊界的恢復(1940--1950)
第七章 從托管到獨立(1950--1960)
第八章 獨立帶來的諸多問題
第九章 索馬里革命(1969--1976)
第十章 非洲之角的民族主義、族群與革命
第十一章 混亂、國際干預與北部地區的發展
注釋
索引
譯后記
索馬里史 節選
**章 自然與社會環境
國土
說索馬里語的人約為450萬,他們算不上是個大民族(nation),然而,他們卻是非洲*大的單一族群(ethnic block)之一。盡管分布松散,他們卻連綿地居住在一片廣闊的領地上。這片土地面積約為40萬平方英里,地處非洲大陸的東北角,或稱之為“非洲之角”,與阿拉伯半島隔海相望。索馬里地區經常干旱,該地區從西北部的阿瓦什河谷(Awash Valley)開始,沿著埃塞俄比亞高原邊緣和亞丁灣與印度洋海岸一直延展到肯尼亞北部的塔納河(Tana River)。雖然現在索馬里分為四個獨立的部分,但該地區地界、族群明確,是索馬里人認為可構建單一主權國家的天然基礎。在前法屬的吉布提(1977年獨立),索馬里人占到當地人口的一半多(總人口35萬人中有20萬索馬里人);在毗鄰的埃塞俄比亞,索馬里人可能達到100萬之眾(主要在哈勒爾[Harar]和貝爾[Bale]州);在索馬里共和國本土,索馬里人約為325萬’在肯尼亞的東北部地區,索馬里人約為25萬。此外,東非的很多城鎮和港口(如內羅畢)還定居有索馬里商人。索馬里人在亞丁的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索馬里人還遍布沙特阿拉伯和海灣國家。由于流動的海上生活,在更遠的地區,在馬賽、那不勒斯、倫敦和加的夫(Cardiff)等各個歐洲港口,索馬里人也形成了少量的、數量不等的社區。
索馬里人的故土是干燥的大草原,他們基本上是一個游牧民族。氣候與環境迫使索馬里人帶著羊群、牛群不斷地尋找水源與牧場。北部沿海的古班平原(Guban,源自gub,意即火燒)尤其干旱,該地區從吉布提共和國熔巖散布的沙漠沿著亞丁灣海岸一直延伸到瓜達富伊角(Cape Guardafui)。該地區年降雨量很少超過三英寸,且每年集中l。月到1月這幾個涼爽的月份。在從6月到9月這幾個炎熱月份,古班平原實是名副其實的“火燒之地”;除了吉布提首府吉布提市18萬)和索馬里共和國柏培拉(Berbera,人口6萬)的城鎮居民外,游部落在這個季節里通常都會離開這里而到那些較為涼爽點的、植被多的山區。盡管古班平原常常酷熱,雨量稀少,但內陸山脈的溪流還保證了水源的供給,取水通常還是較容易的,古班特有的沙土層下幾英尺的地方就有水源。由于擁有這些水源以及秋雨后有時會冒出特別茂盛的牧草,該地區成為*北部的索馬里氏族的過冬之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