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溫故-[二十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517091
- 條形碼:9787549517091 ; 978-7-5495-1709-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溫故-[二十二] 本書特色
1.《溫故》,中國的年輪——從今天,回望中國。自2004年創辦以來,《溫故》擁有余英時、白先勇、章詒和、袁偉時、王學泰、邵燕祥、沈昌文、程巢父、陳丹青、張鳴、謝泳、邵建、范泓、傅國涌、吳興文、蘇小和諸多撰稿人。本輯特稿王鼎鈞《文學江湖:我從胡適面前走過》回憶我們曾經的臺灣歲月,秦寶雄《往事雜憶:與宋恩榮談晏陽初先生》追溯世界鄉村改造和平民教育之父。
2.《溫故》,我們的歷史——民間視角,風行多年。本輯“記憶”、“人物”專欄,鄭凱梅《身歷朝戰與越戰:一位美軍退役上校的講述》,趙曰茂《張士珩與神尾光臣》,蔡登山《文廷式的革職與脫險》,岑燮鈞《章太炎笑傲袁世凱》,魏邦良《周作人與胡適:和而不同》,周言《〈吳宓日記〉中的陳寅恪》,謝泳等《民國小學生、中學生作文選編》……
3.《溫故》,影像的記憶——探知歷史真相,保持理性聲音。精彩依舊,2012年《溫故》總頁碼256碼,本輯“影像”專欄特別披露鐘文典《國聯防疫團在廣西:法國穆克瑞博士的影像記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在民族危難時刻來自國際社會的人道主義援助。網易、搜狐、鳳凰網等媒體聯袂推薦。
溫故-[二十二] 內容簡介
《溫故》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所謂“溫故而知新”。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的追懷;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對歷史文化遺跡與遺留文本的重溫。
《溫故(22)》“影像”專欄特別奉獻鐘文典《國聯防疫團在廣西:法國穆克瑞博士的影像記錄》,32碼精印老照片,論及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在民族危難時刻來自國際社會的人道主義援助,塵封了半個多世紀之后,我們能夠有幸重溫這段鮮為人知的史實。
溫故-[二十二] 目錄
文學江湖:我從胡適面前走過
往事雜憶:與宋恩榮談晏陽初先生
記憶
身歷朝戰與越戰:一位美軍退役上校的講述
邊緣生命
我的求學生涯
亡友馬春暉
曾經的軍中精英老龔
影像
國聯防疫團在廣西:法國穆克瑞博士的影像記錄
人物
溫故-[二十二] 相關資料
沈昌文(出版人)——我們現在學習外國,還是要回頭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馮克力(出版人)——隨著歲月的流失,歷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歷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了。
雷頤(文史學者)——我覺得歷史大量的是被遺忘,只有少數的被記憶,尤其說讓國民記住什么,忘記什么,實際上主流媒體是有選擇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讓你記住什么,忘記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對歷史失去了記憶,對很多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謝泳(文史學者)——我覺得《溫故》的意義,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過去說錯了的事情,或者說是主流話語過去比較強烈地想讓人接受的那些東西,盡可能給予校正。
盧躍剛(文史學者)——《溫故》一方面是要鍛煉大家恢復記憶,要重溫記憶,我覺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訴很多人,他們的所有行為是要被記憶的,正在被記憶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終也會被挖出來,這個我覺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經常講,人們要有點兒起碼的歷史感,如果沒有這歷史感的話,后果就特嚴重。
劉方煒(文史學者)——有很多人物,很多歷史過程,但這東西呢在這之前并不進入正史。但是你會發覺,你把這一塊兒挑出來,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對于中國的大的歷史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張冠生(文史學者)——過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溫故來顯影;過去吞吞吐吐、顯影不足的,可借溫故作“加厚”顯影;以往過分渲染、顯影過度的,溫故可起“減薄”作用。通過溫故,圍繞某事件的基本事實澄清了,就可以進入定影程序了。
傅國涌(文史學者)——“溫故而知新”,從《老照片》的風行到《溫故》在書刊叢中脫穎而出,決不僅僅是迎合了這個浮躁時代一部分人的懷舊心理這么簡單,關鍵還是“知新”,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帶有溫情的新材料、新見解,雖不是高頭講章、宏大敘事,卻讓歷史真相在細節中慢慢浮現出來。
范泓(文史學者)——我們在"溫故"時一定要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若一味地劍拔弩張,或"單向度"地要和誰去較什么勁兒,"溫故"便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說到底,"溫故"是為了"知新",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趙克風(文史學者)——《溫故》里寫歷史,沒有人云亦云,觀點也許不同,但真實嚴謹。我也有這種要較真的勁。
秦風(老照片收藏家)——這么多年著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創造一種多元的對過去的認識,因為這是整個中國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種教育過程。無論如何,歷史有一種呈現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會完全被遺忘。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