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教育史-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048507
- 條形碼:9787506048507 ; 978-7-5060-4850-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教育史-上下冊 本書特色
《中國教育史(上下)》作者陳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聯,號春陽,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史家。其主要著作除本書之外還有《中國歷史朝代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中國教育業濫觴甚古,把中國教育史作為獨立學科研究則較晚,至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史研究才有長足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專門著作,其中陳青之的《中國教育史》被公認為影響*大,學術成就*高。
本書寫作,前后歷時10載,寫成于1934年7月,經由王世杰、王云五、李四光、竺可楨、蔡元培、傅斯年、胡逋、馬寅初、馮友蘭、顧頡剛等眾多大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收入《大學叢書》,于1936年4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此書一出即好評如潮,雖值兵荒馬亂之際仍再三重版。
中國教育史-上下冊 內容簡介
《中國教育史(上下)》作者陳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聯,號春陽,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史家。其主要著作除本書之外還有《中國歷史朝代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中國教育業濫觴甚古,把中國教育史作為獨立學科研究則較晚,至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史研究才有長足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專門著作,其中陳青之的《中國教育史》被公認為影響*大,學術成就*高。本書寫作,前后歷時10載,寫成于1934年7月,經由王世杰、王云五、李四光、竺可楨、蔡元培、傅斯年、胡逋、馬寅初、馮友蘭、顧頡剛等眾多大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收入《大學叢書》,于1936年4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此書一出即好評如潮,雖值兵荒馬亂之際仍再三重版。
中國教育史-上下冊 目錄
編前語
**編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期 自商代以上(3500b.c.—1123b.c.)
**章 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第二編 封建時代的教育
**期 西周(1122b.c.—771b.c.)
第三章 西周社會的概觀
第四章 后人傅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期 東周(770b.c.—222b.c.)
第五章 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第六章 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編 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期 秦漢(221b.c.—219)
第七章 半封建社會形成之**幕
第八章 儒家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第九章 兩漢學風
第十章 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十一章 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二期 魏晉南北朝(220—588)
第十二章 魏晉六朝之政局與民族
第十三章 魏晉六朝之學風
第十四章 魏晉六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589—959)
第十六章 隋唐之國力與士氣
第十七章 隋唐學風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
中國教育史-上下冊 作者簡介
陳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聯,號春陽。湖北沔陽(今仙桃市)彭場鎮木蘭口人。1917年入讀北平高等師范(今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科。1919年五四運動中被捕入獄。1921年高師畢業后經朝鮮往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后始撰《中國教育史》。從事教育工作逾20年。1943年病逝。 著有《中國教育史》《中國歷史朝代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未出版之遺稿有《中國通史》《中國民族英雄史》《五十自述》等。
- 主題:好書,推薦一下
《中國教育史(上下)》作者陳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聯,號春陽,湖北沔陽(今仙桃市)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史家。其主要著作除本書之外還有《中國歷史朝代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 中國教育業濫觴甚古,把中國教育史作為獨立學科研究則較晚,至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史研究才有長足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專門著作,其中陳青之的《中國教育史》被公認為影響最大,學術成就最高。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