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社區信用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本理論.田野經驗與實證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614368
- 條形碼:9787513614368 ; 978-7-5136-1436-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區信用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本理論.田野經驗與實證分析 本書特色
劉祚祥編著的《社區信用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本理論田野經驗與實證分析》提出了農村金融源于風險分擔合約的理論假說,揭示了農村社區金融的內生基礎和發展邏輯;分析了農村社區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構建了研究農村金融發展的社區信用模型;探討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互動機制形成過程中的信息生產與知識累計問題,為現代金融體系難以延伸到農村社區做出了理論解釋和經驗檢驗。
社區信用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本理論.田野經驗與實證分析 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文庫·應用經濟學精品系列·社區信用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本理論、田野經驗與實證分析》提出了農村金融源于風險分擔合約的理論假說,揭示了農村社區金融的內生基礎和發展邏輯;分析了農村社區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構建了研究農村金融發展的社區信用模型;探討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互動機制形成過程中的信息生產與知識累計問題,為現代金融體系難以延伸到農村社區做出了理論解釋和經驗檢驗。作者關于諸多問題的思考、研究及實證分析,為中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社區信用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本理論.田野經驗與實證分析 目錄
**章 導論
**節農村社區金融發展的背景與問題
第二節研究農村社區金融發展的基本假設與分析模型
一、資源的稀缺性假設
二、經濟人的理性
三、生產技術與制度的內生性
四、市場均衡與市場過程模型
五、知識與知識積累模型
六、農戶與農戶模型
第三節農村社區金融發展的研究框架
第四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農村社區金融發展的研究對象
二、農村社區金融發展的研究方法
第五節可能的創新與貢獻
社區信用與農村金融發展-基本理論.田野經驗與實證分析 作者簡介
劉祚祥,1968年生,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管理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南武岡人。 現為長沙市政府工業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新農村建設規劃評審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南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湖南農村金融十五人論壇成員。 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農業產業基金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研究”,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互動機制研究”;曾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項目4項。在《經濟評論》《中國農村經濟》《財貿研究》《城市發展研究》《金融時報》等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主持完成了《長沙市六大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07—2015》(獲一等獎)、《長沙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高端制造業)規劃(2010—2020)》、《長沙市軌道產業發展規劃》等政府課題。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